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56岁老兵二次创业!刘长来带传统电池厂杀入锂电,年入373亿

1天前创业故事10

一块铅酸电池撑起百亿帝国,却在新能源浪潮中遭遇“生死劫”。

56岁接棒的他,偏要带这家“传统老厂”杀入锂电红海。

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巨影之下,他竟喊出“再造一个骆驼”!

四年后,373亿营收、全球前三甲的战绩背后,暗藏怎样的“技术利刃”与“政企共生术”?

2025年7月,襄阳新能源低碳产业园的锂电智能车间里,刘长来抚摸着首批下线的新型低压锂电池,对技术人员说:“ 这一块电池,承载着骆驼的第二次生命 。”

就在六年前,这位刚接任董事长的“老兵”面临严峻考验。

第一重考验是传统业务承压:主营的汽车铅酸电池虽占国内49%配套市场,但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冲击低压电池需求;

第二重考验是巨头围剿:宁德时代、比亚迪已垄断动力电池赛道,特斯拉储能业务一骑绝尘;

第三重考验是转型生死局:集团年营收徘徊百亿,而研发锂电需每年投入超1亿元,且回报周期漫长。

“当时内部争议很大,有人觉得该守成,但我认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刘长来在2025年全国劳模访谈中回忆道。他的底气源于30年扎根一线的经历:

从车间技术员、供应科长到销售总裁,他亲历骆驼从谷城县街道修理铺蜕变为亚洲最大低压电池厂,更深刻理解“ 技术迭代才是生存法则 ”。

NO.01

骆驼的三次生死蜕变

故事要从1980年说起。在襄阳谷城县石花镇,26岁的刘国本带着两个同乡,用3000元在农机厂的废墟上搭起了简易工棚。

他们白天修电机、焊农具,晚上研究蓄电池修复技术。“那时候连硫酸都买不起,我们就用醋和盐水做电解液。”回忆起创业初期,刘国本的儿子刘长来(实际为连襟)感慨万千。

1982年,谷城蓄电池厂正式挂牌。凭借给东风汽车配套农用车电池,这家乡镇企业在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时,产值已突破1亿元。

但真正让骆驼腾飞的,是1996年那场“集体买断经营权”的改革——刘国本以个人名义承包企业,将国有资产与民营机制深度融合,这一创举被《人民日报》称为“中西部国企改革的样本”。

2000年,骆驼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此时的刘长来,已经从车间主任升任生产部经理。他主导的“连铸连轧”技术改造,将电池极板生产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40%。

这项技术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骆驼在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铅酸起动电池供应商。

2011年,骆驼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突破百亿。但危机也在悄然逼近: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铅酸电池市场增速放缓,宁德时代等锂电巨头开始蚕食传统电池企业的生存空间。

2019年5月,刘国本退休,刘长来正式接棒。这位在骆驼摸爬滚打25年的“老兵”,上任第一天就宣布了震惊行业的决定:投资68亿元建设年产1200万套低压锂电池项目,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

“当时很多股东反对,说我们是在拿上市公司的钱打水漂。”刘长来回忆,“但我告诉他们,铅酸电池就像燃油车,锂电才是未来的新能源。

如果我们不转型,十年后可能连给特斯拉做配套的资格都没有。”

NO.02

传统巨象的转身密码

在襄阳研发中心的专利墙上,一项编号CN120334761A的专利格外醒目——这是2025年7月18日刚公布的锂电池安全性能测试装置,可将电池穿刺实验效率提升40%。

而这仅是骆驼1238项有效专利中的冰山一角:

全球研发网:在襄阳、武汉、美国、德国设立四大研发中心,组建300人博士团队主攻锂电材料与固态电池;

产学研攻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高功率锂电实验室”,破解-30℃低温启动难题,48V锂电产品获日产、奥迪等20家主机厂定点;

标准话语权:牵头制定4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其中锂电回收再生率标准达98%,比欧盟高出3个百分点。

“别人看到废旧电池是垃圾,我们看到是‘城市矿山’。”刘长来在2024年两会提案中算了一笔账:一支铅酸电池含铅量60%,回收再生成本比开采原生矿低35%,且减少污染90%。

骆驼独创 “销一收一”模式:

全球回收网:在110个国家建立3万个回收点,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

铅酸电池循环链:回收铅再生→新电池生产→回收,原材料自供率达95%;

锂电池循环链:从储能电池拆解中提取锂、钴,用于新车电池制造。

此模式使骆驼降低原材料成本18% ,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骆驼低碳产业园的智能车间,AGV小车穿梭运送物料,机械臂每12秒完成一个电池包组装。这座投资68亿元的工厂藏着三大硬核科技:

绿电供能: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年发电5000万度,占用电量70%;

数字孪生:通过AI算法模拟生产流程,良品率提升至99.2%;

柔性产线:同一条生产线可切换生产铅酸、锂电、储能电池,响应速度提升40%。

“这里每度电成本比同行低0.15元。”刘长来透露,该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年产能1200万套。

NO.03

襄阳如何“陪跑”出一个500强?

“没有襄阳市委市‘有呼必应’,就没有骆驼的今天!”在2025年7月9日襄阳市招商签约现场,刘长来动情地说。政企协同的“襄阳模式”成为转型关键推力;

首先是政策护航:市政府实施 “两资三能”工程(资源统筹、资本赋能、产能对接、功能配套、效能提升),为骆驼争取绿电交易指标,年省电费3000万元;

开发区管委会“腾笼换鸟”,划拨2000亩土地建设低碳产业园;

其二是技术输血:市经信局促成骆驼与华电长江合作,共建5万千瓦光伏+储能电站;2025年推动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助力专利审查周期从6个月缩至3周;

其三是全球拓市:商务局带队赴欧洽谈,加速欧洲锂电PACK工厂落地,预计2030年海外营收破百亿。

NO.04

373亿背后的野心蓝图

站在373亿营收的新起点,刘长来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宣布“三步走”战略:

短期:投资20亿扩建马来西亚基地,抢占东南亚新能源车市场;

中期:在欧洲建锂电工厂,2030年实现 “海外再造一个骆驼”(百亿营收);

长期:攻关固态电池,为无人机、机器人提供高密度电源,已获军工领域订单。

更大的野心藏在人才战中。2021年,他将总部研发中心迁至武汉光谷:“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骆驼三迁!83所高校就是我们的‘人才蓄电池’。”如今,骆驼30%研发骨干来自武汉高校,AI算法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

NO.05

从车间螺丝钉到百亿掌舵人的铁律

刘长来在湖北大学演讲时,曾用“骆驼哲学”勉励学子:“跑得快不如走得稳,认准的路就埋头苦行,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这位56岁再创业的老兵,用三十年印证三条铁律。第一条把冷板凳坐热:在铅酸电池“退潮期”死磕回收技术,终成循环经济标杆;

第二条政企是共生体:借力政府“有呼必应”,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第三条技术即尊严:1238项专利是实体企业最硬的铠甲。

结语:当刘长来在襄阳新能源低碳产业园按下固态电池生产线的启动键时,飞溅的蓝色火花不仅照亮了骆驼的未来,更点燃了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希望。

这个56岁的“老兵”,用四年时间将一家铅酸电池厂蜕变为年入373亿的锂电新军,其背后是技术破壁、循环革命、政企共生三重密码的交响。

但刘长来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全国两会上,他掷地有声地提出“海外再造一个骆驼”的战略——欧洲PACK工厂的奠基声、马来西亚基地的机器轰鸣,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能源网络。

更令人振奋的是,其研发的固态电池已进入军工应用阶段,这项可能颠覆行业的技术,或将让骆驼在2030年实现500亿产值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377.html

“56岁老兵二次创业!刘长来带传统电池厂杀入锂电,年入373亿” 的相关文章

“养龟仙人”杨听会,靠养鳄龟带领全村致富

“养龟仙人”杨听会,靠养鳄龟带领全村致富

在步入养殖行业之前,为了减少风险,杨听会特意花费大量的时间专门学习了养龟的相关事宜。当他满怀信心,开始养鳄龟之路,却遭遇了巨大的难题。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成功孵化出幼龟。好在他不懈努力,最终花费3年时间成功将孵化率提高到90%。他还带领其他养殖户一起发家致富,可就当大家埋头苦干时,鳄龟行情却不景气...

“女博士”石嫣:毕业后回村种地,用健康食品一年赚800万

“女博士”石嫣:毕业后回村种地,用健康食品一年赚800万

乡下种地的清华女博士,她可能是最会种地的女博士。作为清华毕业的博士后,她出国留学,见识了国外的繁华,依然选择回到祖国,扎根农村创业,成为了农民眼中“脑子有病的城里人”。她运用学到的知识,依靠种地实现了年收入超过800万。让人意外的是,在上大学之前,她都没去过农村。从没去过农村的城里人,到依靠种地年收...

“蜂后”金花的创业“蜜”事

“蜂后”金花的创业“蜜”事

“ 我爱你,如鲸向海,鸟投林。不可避免,退无可退。”这是香港作家黄碧云的一句经典语录。大抵表达的是一份坚定的执着与命定的归属。名字中带着一朵”花“的王金花,给自己的蜂蜜产品取名“海鲸花“的时候,还并不知道作家黄碧云和她的这句语录。但花朵与蜜蜂的羁绊,就如同鲸鱼归向大海,让王金花在创业的路上选择了与甜...

汉服“出圈”,创业者曹县“赶潮”

汉服“出圈”,创业者曹县“赶潮”

2021年5月,山东曹县因为偶然的机缘爆红网络。“走红,是给有准备的城市”,对于创业者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14年10月,我跟老公回老家时接触到了曹县电商业,便跃跃欲试,不久后,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开张当晚,我们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500件学士服。为此,我们常要守在服装加工厂门口抢货,辛苦归...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生于梨城,求学西安,留洋英国,供职北京,因思乡心切,今年年初,库尔勒市“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兜兜转转又回到梨城,放弃大都市月薪数万元的工作,婉拒国内几所高校的职位,选择回家乡教英语创业来“致青春”。质疑、不解、支持……当周围人用各色眼光打量这位年轻的姑娘时,惠菲毫不理会,埋头将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笃...

农妇创业8年 养金鱼致富

农妇创业8年 养金鱼致富

大家都知道《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今天,我们告诉您一个农妇与金鱼的故事。八年前,高新区板塘乡新农村的黄素莲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八年后,50岁的黄素莲成为一位年出售50万条金鱼的养殖基地负责人。因为家贫,她高中只念了一年,中年偶然一次创业却让她走上富裕之路。今年“三八”妇女节,勤劳的黄素莲还获得了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