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50

90后贫困家庭大学生放弃高薪,返乡创新发展流水桶养殖模式。

“我是家乡走出去的人,学成归来后理应回报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重庆市黔江区的90后小伙杨振,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员,年薪近20万元。

今年,杨振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金洞乡杨家社区,发展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25万尾,成活率达90%以上,养殖3个月即可收获,产生经济效益预计达20余万元。他一边养殖,一边总结经验,准备在金洞乡大面积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带动家乡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创业圆梦,回乡搞特色养殖

杨振今年25岁,曾因他和弟弟上学,母亲多病,他家于2013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两个娃儿一上学就是1万多元,确实有点恼火。”杨振的父亲杨启财说。

2016年,杨振毕业,家里经济负担逐渐缓解,杨启财当年就主动申请了脱贫。

杨振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先后在湖北、江西等地的水产基地担任技术指导员,月薪1.8万元。虽然拿着高薪,但杨振一直记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选择养殖专业的时候,杨振就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毕业后的近四年时间,他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积攒创业资金。

今年3月,杨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回乡准备搞养殖。

创新模式,小空间养大财富

杨振回乡后,在杨家社区5组办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亩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厂房。厂房四周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厂房内,10个流水桶整齐分布,桶里黑压压的一片,听到声响,一条条黄辣丁在桶里四处乱窜。

黄辣丁在云贵川渝地区受欢迎,销路广。杨振总共买了25万尾鱼苗回来,平均分到10个桶里面,一个桶就是2万5千尾左右。杨振的创新养殖黄辣丁模式,便于管理,存活率高,鱼苗的成活率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

据杨振介绍,他的这种养殖方式叫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目前在黔江独一无二。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是目前市面上较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管理、单产高等特点。流水养鱼池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种,一般以圆形为主,因其无死角,便于排污。他还给厂房配备了沉淀池,沉淀池里的残留粪便以及其他东西,能作为肥料二次利用。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杨振投入15万元,后期饲料还需要几万元,而这种模式饲养黄辣丁,最快3个月就可以出售,这一季度的销售额预计在25万元左右,第一次养殖就能把修建厂房的投入全部挣回来,经济效益不错。

总结经验,成功后全乡推广

实践是成功之母。杨振一边养殖,一边不断总结。他每天挑选出一些病变的鱼,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腮、体表、肝、肾等器官,针对鱼的情况及时作出预防和治疗。同时,为了解决供养问题,杨振配备了3台增氧机,及时给鱼儿供氧。

搞水产养殖,水体的变化可是重中之重。为此,杨振不仅在厂房周边搭了个小屋,日夜坚守在养鱼“一线”,同时还置办了一台无线网监控设备,时刻监控着厂房的水体变化。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发展,杨振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逐步走向正轨,第一季黄辣丁预计10月开始售卖。

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水质和水资源是非常丰富和优越的,他的这种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的可复制性是非常强的,一旦成功以后,将召集身边愿意一起养殖的人,成立合作社,把技术全部教给他们,让他们慢慢试着养殖,帮助他们致富,希望能把更多青壮年留在本地,建设家乡。

“贫困户家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杨振,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杨家社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他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他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具有易建设、投入较少、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乡村的可推广性强。该模式成功以后,我乡将把新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推广至全乡,打造全新高效水产养殖新模式。”金洞乡副乡长刘波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13.html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的相关文章

疫情之下的90后女性创业者:我已为它写好墓志铭

疫情之下的90后女性创业者:我已为它写好墓志铭

值三八女神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三位90后女性创始人分享了抗“疫”故事。希望她们的能量、态度和生命力可以感染到更多的人。文丨曹玮钰从前开年谈未来,今年开年论谋生。2020年,无数创业者都在默默吞咽着损失,拼尽了全力想要着活下去。在哀鸿遍野的创业圈,有着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年轻、自信而美丽,看似柔弱,却拥...

农民企业家刘银莲创业养乌骨鸡的故事

农民企业家刘银莲创业养乌骨鸡的故事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农民企业家刘银莲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她一个人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致力于乌骨鸡的规模养殖,用勤劳与智慧书写了农民工创业的传奇故事。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刘银莲脸上既充满了快乐,也写满了创业的艰辛;2013年的9月,一直在县城开办超市的刘银莲,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随着县城的各大超...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这个只要你...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残疾人创业故事:李能龙,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人,现任象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先后荣获“脱贫致富带头人”“扶贫好村官”“德宏好人”等荣誉称号。养猪创业促脱贫今年39岁的李能龙年幼时患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以微薄收入拉扯5个孩子长大。17...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这一片大马士革玫瑰明年5月开花后,能用来提取上好的原液、纯露、精油。”12月15日,在武冈市邓元泰镇绿嘉园生态基地,管海英正趁着难得的阳光给玫瑰修枝剪叶、施肥培土,操作相当娴熟。“今年,我们的太秋柿子产量1万公斤左右,总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管海英介绍,她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