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84

90后贫困家庭大学生放弃高薪,返乡创新发展流水桶养殖模式。

“我是家乡走出去的人,学成归来后理应回报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重庆市黔江区的90后小伙杨振,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员,年薪近20万元。

今年,杨振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金洞乡杨家社区,发展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25万尾,成活率达90%以上,养殖3个月即可收获,产生经济效益预计达20余万元。他一边养殖,一边总结经验,准备在金洞乡大面积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带动家乡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创业圆梦,回乡搞特色养殖

杨振今年25岁,曾因他和弟弟上学,母亲多病,他家于2013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两个娃儿一上学就是1万多元,确实有点恼火。”杨振的父亲杨启财说。

2016年,杨振毕业,家里经济负担逐渐缓解,杨启财当年就主动申请了脱贫。

杨振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先后在湖北、江西等地的水产基地担任技术指导员,月薪1.8万元。虽然拿着高薪,但杨振一直记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选择养殖专业的时候,杨振就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毕业后的近四年时间,他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积攒创业资金。

今年3月,杨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回乡准备搞养殖。

创新模式,小空间养大财富

杨振回乡后,在杨家社区5组办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亩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厂房。厂房四周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厂房内,10个流水桶整齐分布,桶里黑压压的一片,听到声响,一条条黄辣丁在桶里四处乱窜。

黄辣丁在云贵川渝地区受欢迎,销路广。杨振总共买了25万尾鱼苗回来,平均分到10个桶里面,一个桶就是2万5千尾左右。杨振的创新养殖黄辣丁模式,便于管理,存活率高,鱼苗的成活率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

据杨振介绍,他的这种养殖方式叫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目前在黔江独一无二。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是目前市面上较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管理、单产高等特点。流水养鱼池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种,一般以圆形为主,因其无死角,便于排污。他还给厂房配备了沉淀池,沉淀池里的残留粪便以及其他东西,能作为肥料二次利用。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杨振投入15万元,后期饲料还需要几万元,而这种模式饲养黄辣丁,最快3个月就可以出售,这一季度的销售额预计在25万元左右,第一次养殖就能把修建厂房的投入全部挣回来,经济效益不错。

总结经验,成功后全乡推广

实践是成功之母。杨振一边养殖,一边不断总结。他每天挑选出一些病变的鱼,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腮、体表、肝、肾等器官,针对鱼的情况及时作出预防和治疗。同时,为了解决供养问题,杨振配备了3台增氧机,及时给鱼儿供氧。

搞水产养殖,水体的变化可是重中之重。为此,杨振不仅在厂房周边搭了个小屋,日夜坚守在养鱼“一线”,同时还置办了一台无线网监控设备,时刻监控着厂房的水体变化。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发展,杨振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逐步走向正轨,第一季黄辣丁预计10月开始售卖。

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水质和水资源是非常丰富和优越的,他的这种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的可复制性是非常强的,一旦成功以后,将召集身边愿意一起养殖的人,成立合作社,把技术全部教给他们,让他们慢慢试着养殖,帮助他们致富,希望能把更多青壮年留在本地,建设家乡。

“贫困户家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杨振,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杨家社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他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他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具有易建设、投入较少、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乡村的可推广性强。该模式成功以后,我乡将把新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推广至全乡,打造全新高效水产养殖新模式。”金洞乡副乡长刘波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13.html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的相关文章

无人机养小龙虾,“95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收百万

无人机养小龙虾,“95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收百万

生长在景色怡人的百亩荷花池,吃着无人机投喂的饲料,青山绿水中小龙虾们日子过得惬意。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北端的乔口镇,水域资源丰富,2017年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小镇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生长在荷花池中的“荷花虾”,截至2021年底,望城区荷花虾养殖面积超过8万亩,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刘志鹏就是其中之一。...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种植无花果 用追梦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种植无花果 用追梦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8月7日,正值无花果成熟的季节,记者来到安居区观音镇桃子园村,一大片长势良好、一个个垂涎欲滴的无花果把果树压弯了腰,成为村子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袁谋若啊?他在地头,那边,挑粪那个……”“挑粪那个”?这似乎让人难以与90后的大学生联想在一起。当记者见到袁谋若时,他正在准备“有机肥”。黝黑、干瘦,相对...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创业故事:六月,熏风悄然漫过初夏的河堤,笼罩在雨山之中的土家腊味生产厂房,如海市蜃楼般迷迷蒙蒙。在厂房里,工人们忙着腌制、熏制腊肉、腊肠、腊火腿,柴火噼里啪啦,肉制品不时的散发出阵阵香味。“要赶紧把这批腊肉炕好,节日前后下订单的客户比较多。”刚从贵阳回来的龙久宏,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查看腊肉熏制情况...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返乡创业故事:时间来到下午6时,安静的生产车间嘈杂起来,女工们整了整手头的线束,结束一天的工作。这里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新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外,是搬迁群众的住房——一排白色的三层小楼,在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天是9月27日,一场雨刚下过,空气中还有淡淡的泥土味。女工们一...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姓名:赵丽梅居住小镇:平谷区峪口镇工作内容:2014年辞去北京市里的稳定工作,带着全家回到了老公的家乡平谷区峪口镇创业,开启了自己的甜蜜事业路。蜂蜜丰收的时节里,赵丽梅展示刚做好的蜂蜜。39岁的赵丽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城区上班,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平谷区养蜂协会前任会长聊起养蜂的故事。斟酌...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打开拍照模式,伸缩镜头“探出头来”,咔嚓一下......这一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动作,却让手机真正实现全面屏。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款内孔1毫米特微型轴承的助力。安徽孺子牛轴承负责人华黎明查看公司生产的轴承。专注研发 练就细分领域唯一“当时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轴承厂家都参与了,由于客户技术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