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0

残疾人创业故事:“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在翁建光的叙述中,记者了解了他艰难曲折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坚持求医,熬过疼痛,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1976年出生的翁建光,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务农,父亲兼杀猪卖猪肉。因为父母亲的辛劳,一家人粗茶淡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在他16岁那年,读初中一年级放暑假的一天,翁建光突然发现自己左大腿一阵一阵地抽痛,非常痛。父母知道后,陪同他到了灵山县中医医院求医。经过拍片,医生确诊他患了强直性脊髓炎,世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

晴天霹雳,年少的翁建光被这一诊断震懵了,他不敢相信,但左大腿真实的痛感在提醒着他,这是真的,由不得他不相信。因为家贫,没钱住院,医生只好开药让他带回家吃。

虽然吃着药,但左大腿的抽痛一直没减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身的关节也开始慢慢地抽痛起来。在吃了两年的药后,翁建光的胃又出现问题,胃穿孔了,他不得已,在武利镇卫生院住院手术治疗。胃病治好后,他又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按摩、针灸全身、肌肉牵引……。

那些年,翁建光身体不动时痛楚就减轻一点,身体一动痛感就更加强烈,有时候确实忍不住了,翁建光痛得哭了起来,上学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一天24小时都在感受着痛楚,有时甚至睡着了也会痛醒。为了减轻痛楚,翁建光每天天不亮就从珠理村骑自行车来到华山农场,然后搭班车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傍晚才搭班车回华山农场,再骑自行车回珠理村。

天天奔波求医,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治病,坚持了整整一年,终于没钱了,他只能继续在家吃药治病。这样的治病过程持续了整整6年,从16岁到22岁。22岁时,翁建光不再吃药。因为全身的关节痛已成常态,吃药痛,不吃药也是痛。当时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唯有坚持下来,才能活出有未来的日子。这个念头一直陪着他到了30岁。30岁的翁建光突然感觉身体关节不再痛了,痛停止了,此时的翁建光身体已变了形。但不管怎样,终于不再痛了,这仿若给了翁建光新生一样,他高兴极了,感觉上天终于眷属了他一次,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活过来了。

家人帮忙,自强不息,他开启创业之路

30岁后,身体不再感觉痛楚,翁建光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但生活需要柴米油盐,父母逐渐年迈,依靠父母养活,这样的日子,不仅贫困,也郁闷。

翁建光时常想着自力更生。然而,一个只读到初中一年级、无一技之长、身体残疾的人,想在社会上立足,想靠自己养活自己,说得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由于疾病的折磨,翁建光腰板不能挺直,稍微有点弯,颈脖不能转动,两腿不能蹲下。身体的原因,他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很少。“干点什么好呢?”翁建光时常想着,他也时常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家人,希望能帮助家里分担一些生活重担。

翁建光的弟弟翁光,小学未毕业就外出广东打工,曾在一家皮包厂工作过,对生产加工皮包流程很了解,也熟悉。翁光与哥哥翁建光商量后,两兄弟一拍即合。弟弟在广东拉订单,哥哥在家建厂生产加工皮包出口日本。2014年6月,翁建光任厂长的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应运而生,招收了近60名工人干活。弟弟在家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手把手教哥哥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并教会他掌握厂里运营的流程等。

虚心学习,不言放弃,他坚信未来可期

建厂不久后,翁建光就学会了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弟弟每拉来一单订单,翁建光便按照客户的需要做出样板,由客户定要哪一种,便生产哪一种皮包。不到一年时间,翁建光熟能生巧,做出来的皮包,客户都很满意。

建厂一年后,2015年年中,厂里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开始盈利。“从2015年到2018年,虽说不是很多,但每年厂里纯收入几十万元,已足够我养活自己、养活父母了。”翁建光感叹地说。

2018年底,弟弟翁光拉来一个订单,生产加工一万个皮包,但当皮包做成半成品时,客户联系不上,翁建光只好叫停这一万个刚做成半成品的皮包生产。这一万个半成品的皮包,折损了翁建光一年的纯收入。好在翁建光与弟弟没有放弃,继续拉订单生产加工皮包,生意这才渐渐好转起来。

2019年底,疫情来袭,受疫情影响,翁建光的皮包出口业务少了,干活的工人也减少了。“虽然现在订单减少了,厂里只有36个工人,但只要工厂能维持正常运转,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以后可能会变好。”尽管现在经营困难,但翁建光坚信:只要不放弃,好日子一定会回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5.html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浙江温州轮椅上的创业者:十余年帮助残疾人致富

浙江温州轮椅上的创业者:十余年帮助残疾人致富

残疾人创业故事:这几天,杜志文正在帮助一位残疾员工办理社保手续。作为一名轮椅上的创业者,这是他忙碌生活的日常状态——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帮助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这条路他已走了10余年。1971年,杜志文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岩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失...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创业故事:户外最高气温已近40℃,可在丹徒区高资街道巫岗村的一排排大型养殖车间里却是温度舒适,没有丝毫燥热感。8月10日,记者来到镇江市欣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00多平方米的大型车间里,安置着几个巨型养殖池,水温则根据鱼的品种和年龄段适时调整。这样的养殖车间共有10多个,每年可产出10多万斤高档成品...

农村前景好的几条创业之路,可以灵验勤劳能致富

农村前景好的几条创业之路,可以灵验勤劳能致富

这几年,农村的变化非常大,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带动了很多空白行业,不少农区都在发展地方经济,农民职业的环境越来越好。2022年,就有以下这些看好的致富门路,有了机会,人勤快一点,创业也并不再难了。一,短视频、直播培训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如今流行短视频、直播,很多人通过自媒体获取了一桶金。特别...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返乡创业正当时 勇作振兴生力军

创业故事,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特别是关心青年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他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贵州岑巩:返乡青年养鸡创业奔“钱”程

贵州岑巩:返乡青年养鸡创业奔“钱”程

在贵州省岑巩县,一些有志青年怀揣青春梦想,在家乡带头发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80后青年张顺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几年他靠发展蛋鸡产业在创业路上越走越宽广,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奔向好“钱”程。在岑巩县凯本镇芭蕉冲保览组,这里四面环山,空气清新,俨如世外桃源。在这个寨子里,最显眼的就是张顺江的蛋鸡养殖...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姓名:赵丽梅居住小镇:平谷区峪口镇工作内容:2014年辞去北京市里的稳定工作,带着全家回到了老公的家乡平谷区峪口镇创业,开启了自己的甜蜜事业路。蜂蜜丰收的时节里,赵丽梅展示刚做好的蜂蜜。39岁的赵丽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城区上班,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平谷区养蜂协会前任会长聊起养蜂的故事。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