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86

残疾人创业故事:“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在翁建光的叙述中,记者了解了他艰难曲折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坚持求医,熬过疼痛,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1976年出生的翁建光,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务农,父亲兼杀猪卖猪肉。因为父母亲的辛劳,一家人粗茶淡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在他16岁那年,读初中一年级放暑假的一天,翁建光突然发现自己左大腿一阵一阵地抽痛,非常痛。父母知道后,陪同他到了灵山县中医医院求医。经过拍片,医生确诊他患了强直性脊髓炎,世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

晴天霹雳,年少的翁建光被这一诊断震懵了,他不敢相信,但左大腿真实的痛感在提醒着他,这是真的,由不得他不相信。因为家贫,没钱住院,医生只好开药让他带回家吃。

虽然吃着药,但左大腿的抽痛一直没减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身的关节也开始慢慢地抽痛起来。在吃了两年的药后,翁建光的胃又出现问题,胃穿孔了,他不得已,在武利镇卫生院住院手术治疗。胃病治好后,他又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按摩、针灸全身、肌肉牵引……。

那些年,翁建光身体不动时痛楚就减轻一点,身体一动痛感就更加强烈,有时候确实忍不住了,翁建光痛得哭了起来,上学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一天24小时都在感受着痛楚,有时甚至睡着了也会痛醒。为了减轻痛楚,翁建光每天天不亮就从珠理村骑自行车来到华山农场,然后搭班车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傍晚才搭班车回华山农场,再骑自行车回珠理村。

天天奔波求医,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治病,坚持了整整一年,终于没钱了,他只能继续在家吃药治病。这样的治病过程持续了整整6年,从16岁到22岁。22岁时,翁建光不再吃药。因为全身的关节痛已成常态,吃药痛,不吃药也是痛。当时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唯有坚持下来,才能活出有未来的日子。这个念头一直陪着他到了30岁。30岁的翁建光突然感觉身体关节不再痛了,痛停止了,此时的翁建光身体已变了形。但不管怎样,终于不再痛了,这仿若给了翁建光新生一样,他高兴极了,感觉上天终于眷属了他一次,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活过来了。

家人帮忙,自强不息,他开启创业之路

30岁后,身体不再感觉痛楚,翁建光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但生活需要柴米油盐,父母逐渐年迈,依靠父母养活,这样的日子,不仅贫困,也郁闷。

翁建光时常想着自力更生。然而,一个只读到初中一年级、无一技之长、身体残疾的人,想在社会上立足,想靠自己养活自己,说得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由于疾病的折磨,翁建光腰板不能挺直,稍微有点弯,颈脖不能转动,两腿不能蹲下。身体的原因,他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很少。“干点什么好呢?”翁建光时常想着,他也时常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家人,希望能帮助家里分担一些生活重担。

翁建光的弟弟翁光,小学未毕业就外出广东打工,曾在一家皮包厂工作过,对生产加工皮包流程很了解,也熟悉。翁光与哥哥翁建光商量后,两兄弟一拍即合。弟弟在广东拉订单,哥哥在家建厂生产加工皮包出口日本。2014年6月,翁建光任厂长的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应运而生,招收了近60名工人干活。弟弟在家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手把手教哥哥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并教会他掌握厂里运营的流程等。

虚心学习,不言放弃,他坚信未来可期

建厂不久后,翁建光就学会了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弟弟每拉来一单订单,翁建光便按照客户的需要做出样板,由客户定要哪一种,便生产哪一种皮包。不到一年时间,翁建光熟能生巧,做出来的皮包,客户都很满意。

建厂一年后,2015年年中,厂里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开始盈利。“从2015年到2018年,虽说不是很多,但每年厂里纯收入几十万元,已足够我养活自己、养活父母了。”翁建光感叹地说。

2018年底,弟弟翁光拉来一个订单,生产加工一万个皮包,但当皮包做成半成品时,客户联系不上,翁建光只好叫停这一万个刚做成半成品的皮包生产。这一万个半成品的皮包,折损了翁建光一年的纯收入。好在翁建光与弟弟没有放弃,继续拉订单生产加工皮包,生意这才渐渐好转起来。

2019年底,疫情来袭,受疫情影响,翁建光的皮包出口业务少了,干活的工人也减少了。“虽然现在订单减少了,厂里只有36个工人,但只要工厂能维持正常运转,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以后可能会变好。”尽管现在经营困难,但翁建光坚信:只要不放弃,好日子一定会回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5.html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馨婷广西龙胜县,青绿色的梯田层层叠叠。梯田深处的一栋小厂房里,几张工作台一字排开,台面上摆放着颜色各异的针线与布料,台边的绣娘飞针走线,忙个不停。在绣娘们的手边,是一个个设计别致、做工精细的国风手工艺品。完工后,这些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是手工艺品牌“芽小七”旗下绣房的...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残疾人创业故事: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笑容和手语与人沟通,用心制作每一杯咖啡,咖啡的醇厚香气里满是温暖和爱。在苏州太仓市,最近新开了一家“无声咖啡店”,店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音。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叫严颖峰,妹妹叫严颖开,她们从小患有先天...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聚焦“95后”留学生这一新青年群像的新现实主义剧《鳄鱼与牙签鸟》,11月18日登陆湖南卫视播出。《鳄鱼与牙签鸟》讲述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南恩,留学期间阴差阳错进入了一个叫做“高级动物研究社”的社团,和社长周尔文成为了一对学术上的冤家、生活中的对头。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慢慢成...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创业故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可你是否见过养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一位叫罗景杨的女大学生辞职回乡创业,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厂”,养殖了上亿条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妈妈”“蚯蚓女孩”。在仅有百亩的养殖场内,平时不起眼的小蚯蚓却牵出...

河南姑娘抖音电商创业卖水果 带粉丝跑遍全国原产地

河南姑娘抖音电商创业卖水果 带粉丝跑遍全国原产地

四川的丑橘,云南的阳光玫瑰、水果玉米,山东的香瓜,甘肃的蜜瓜,新疆的西梅----王奕婷,一个承继了父母水果批发行当的河南女孩,如今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果园里,创业通过抖音直播间为粉丝带来时令的生鲜水果,同时也为粉丝们打开一扇扇风景各异的窗口。颠覆了20多年的生意经记者联系上王奕婷时,她正在新疆的西梅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