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2023-01-18创业故事49

五年前,年近6旬的周小姣、罗秋兰和谭八香决定做一件“大事”——承包村里的65亩荒地种枣树。

但她们不得不面对许多质疑。周小姣的丈夫对她说,这件事又耗时又费力,还不一定赚得到钱,何苦呢?

邻里也同样不看好。“他们认为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享受天伦之乐。”57岁的周小姣说,“我只是想证明,即使在我们这个年龄,人生已经步入晚年,只要肯努力工作,也一样可以有所成就。”

1987年,周小姣、罗秋兰和谭八香先后嫁到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洞头村,随后成为好友。三人一起干农活,有时还同住同吃。

她们的孩子也年纪相仿,谁家里有什么难解决的事也会一起商量,彼此之间出谋划策。在周小姣的眼中,罗秋兰性格直爽,谭八香含蓄内敛。

2017年,在浙江做了18年鞋的周小姣回到家乡,见村里开垦的荒地没有人种,觉得非常可惜。

周小姣重新联系了两位好友罗秋兰和谭八香,她们都愿意尝试开拓新事业。于是她们从各自积蓄中凑出20万元,承包了村里的65亩荒地,种起了枣树。

“我们是流转来的土地,多年前红枣是当地特产,我们和地方政府都想让它再次成为本地知名品牌。”周小姣说。

虽然她们以前积累了很多农业生产经验,但在种植枣树方面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是最大的。

创业第一年,由于缺少资金购买机器,她们只能自己徒手种树苗,而光这些树苗就花光了几乎所有的钱。

第二年,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枣子产量很低,“种植枣树的土壤需要更多的锌。”

为了弥补损失,后来她们购买了4000只土鸡苗,把鸡粪用作养护枣树的肥料。但她们再次遭遇挫折:数百只鸡苗在运输途中死亡,更多的死于炎热的天气。

“我很自责,因为是我建议买鸡苗的。”周小姣说。但她的另外两位合伙人没有埋怨,甚至安慰她“第一次犯错是正常的”。

到了2020年,也就是她们共同创业的第三年,一切似乎进展顺利,树上结满了甜美的果实。但当年九月初,大雨突然而至,果子还来不及采摘,就遭到暴雨的侵袭,许多果树被毁。他们在网上发布了这一情况,并收到了其他人的建议。

“我们在县里注册成立了李大妈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我们就可以申请政府资助并接受投资者。”周小姣说。

三人一致认为,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她们都不埋怨,而是要互相照顾。

去年是他们种枣树的第四年,周小姣的儿媳即将生产,需要她去广东帮忙照顾。罗秋兰和谭八香都说:“你放心去吧,枣园里有我们呢。”

去年秋天,枣子大丰收,销售又成了问题。由于不熟悉电商平台,三人只能把枣子运到当地市场卖。

“今年我们决定注册自己的品牌,打出名气,”周小姣说。由于他们的枣园位于远离城市的深山中,新冠疫情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天气的影响更大。

“枣树的生长严重依赖天气,经不起大雨或干旱,”周小姣说,“品相好的枣子可以卖到20到30元每斤,品相差的每斤只能卖5、6元。”

经过近5年的努力,这三位合伙人仍然没有盈利。周小姣说:“创业不容易,农业领域的创业更难。”

“如果在城里或县城找份工作,我可以轻松挣到3000到4000元,但那样就没有那么多挑战和乐趣了。”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周小姣和她的朋友们坚持了下来。

“我们的枣子是纯有机的,今年将在9月左右上市。”周小姣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170.html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的相关文章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大三女生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让梦想“花开遍地”

“莎莎姐,来一束‘清风明月’!”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与教师节,坐落在浙江财经大学生活区桃李苑的“方得日常花艺”共卖出了300多束节日限定花束,200多份伴手花礼,日均营业额超4万。这家花店的店主是叶莎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一名大三的学生,而“清风明月”“光辉岁月”“书香满门”都是她为节日推出的新品。...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吃黄元米果第一口不要蘸盐,也不要蘸糖,要吃原汁原味的。”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步行街的一家黄元米果店前,老板刘海东正向顾客推荐米果的吃法。这一口“原汁原味”的黄元米果是刘海东的“乡愁”,也是如今村民们致富的“金钥匙”。从过去一斤五块到一斤八块,再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将黄元米果卖到一斤十块,做了五六年黄元米...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三次创业的经历也都是围绕着“土疙瘩”,青年,正是蓬勃向上的年纪,正是创新创业的年纪,他用满腔的热情,报效时代和祖国,把青春和梦想写在最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他就是忻州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元。初尝创业艰辛 千锤百炼学校毕业后,张...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