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5

残疾人创业故事:李能龙,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人,现任象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先后荣获“脱贫致富带头人”“扶贫好村官”“德宏好人”等荣誉称号。

养猪创业促脱贫

今年39岁的李能龙年幼时患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以微薄收入拉扯5个孩子长大。17岁时,李能龙外出打工,做过按摩师,干过粉刷匠。因为残疾,他没少受冷眼,但不论如何艰难,都挺过来了。2009年,他果断报了电脑培训班,有了这项技能,李能龙回到象塘村做了村委会计生宣传员,一做就是4年,2013年当选为村主任。

2014年的一天,李能龙从网上了解到一种名叫“三元”的家猪品种特别适合当地养殖,大着胆子想自己养猪创业。他重新当起了学生,认真向专业养猪企业学习养殖管理技术。2015年,他拿出自己打工的存款、信用社贷款,加上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凑了10多万元,盖起猪场,购入170头商品仔猪开始养猪。第一批猪出栏后,李能龙净收入14万余元,成功赚到“第一桶金”。李能龙通过养殖致富后,他想“我富了,我能为村里做点什么呢?”“我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说干就干,邀请州残联、科协、畜牧局等单位的专家来给村民上培训课,自己给村民讲经验、送猪仔、送饲料、送技术,免费将小猪仔送给村里生活困难群众及残疾人,并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在州、市残联的扶持下,李能龙带领村里20多户村民搞起了养殖。

让网络成致富“新农具”

李能龙有头脑、善学习,他要让网络成为致富“新农具”。他想,单一的养猪产业覆盖面还是不够大,经过考察学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很适合百香果生长,洞察到百香果商机的他又带着村民们种植了300多亩的百香果。种出来了卖出去又是摆在他面前的棘手问题,他想到了电商。于是,李能龙成为了德宏州残联“残疾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第2期培训班学员,并成了一名电商达人。在省、州残联扶持下,他利用学习到的电商知识成立李能龙电商工作室,为群众销售农产品,成为省、州残联居家创业示范点。2020年3月,“拼多多”在象塘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多多农园”,为其提供96.7万元项目专项资金,芒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支持,残疾人和建档立卡户为主体的“德宏州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李能龙担任法定代表人。首批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6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也完成建设,合作社在拼多多开设了旗舰店。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网店开得顺风顺水,从最初的百香果单品,到玉米、南瓜、无筋豆等多种农产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以来,合作社已实现销售额60多万元,仅线上就达44万多元。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了象塘村农产品外销,还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拓宽了其他乡镇的农产品销路。

疫情防控显担当

疫情防控期间,李能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播放员、宣传员的职责。象塘村不仅仅是村里的入口,也是勐戛镇的入口,他带领村组干部、联防队员在检查点全力以赴把好健康关、隐患排查关,筑牢疫情“第一线”。每天,人们都能看到李能龙在象塘村路口卡点与村委会之间来回穿梭忙碌,半个多月时间,他都没能和家人说上话,白天他到村里处理村务,晚上到疫情防控点与防控人员一起值守,回到家基本都是凌晨一点半左右,早晨七点起床出发又开始新的一天战“疫”。

身残志坚的他,从未停止追寻人生的意义,一路披荆斩棘,演绎多重角色,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41.html

“李能龙:“拐杖支书”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的相关文章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智能养鱼”闯出致富新路

创业故事:户外最高气温已近40℃,可在丹徒区高资街道巫岗村的一排排大型养殖车间里却是温度舒适,没有丝毫燥热感。8月10日,记者来到镇江市欣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00多平方米的大型车间里,安置着几个巨型养殖池,水温则根据鱼的品种和年龄段适时调整。这样的养殖车间共有10多个,每年可产出10多万斤高档成品...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女性创业的三次浪潮:从“外来妹”到返乡创业者

水花,时代的浪花《山海情》里有个让人感动的女性角色——水花。她的一滴泪,就烫伤了很多人的心。水花的爸爸因为一口窖、一头驴、两只羊将她嫁给了邻村的陌生男子。水花有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她为此逃婚,但不忍父亲被欺负又回来了。婚姻和美了几年,丈夫又意外残疾,水花拖着年幼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佝偻着身子走了七天七...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创业,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背后的心酸和艰辛,只有自己深知其味,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说,更是一种磨砺。何俊华,今年43岁,阆中文成镇人,在外打工20年,于2011年回乡创业,创办了畜牧养殖场,依靠养殖小尾寒羊,走上了致富之路。阆中人社局介绍,经过5年时间打拼,现在何俊华所经营的羊业专业合作社,集种羊培育、...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城市套路深,当代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青年返乡,不是逃离当你提着行李箱,从大城市返回农村家乡时,周围人只会对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青年返乡不再只是一种逃离城市的无奈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主动融入。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有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60多个“小土棚”...

袁小梅:“90后”养蜂人闯出致富路 被华春莹点赞

袁小梅:“90后”养蜂人闯出致富路 被华春莹点赞

黄胶鞋、橡皮手套,再套上防蜂服,油菜花地里那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养蜂人,就是贵州省纳雍县怕那村“90后”返乡创业青年——袁小梅。3年前,袁小梅从城市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开始养蜂。如今,她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还带领乡亲们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返乡只因为儿时的梦想袁小梅“蜂”狂的“甜蜜”梦想源于小时候喜欢看...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