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9

地理位置的偏远,挡不住新郑市辛店镇湛张村人发展的热情,而郭培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种薯能手。四月末,骄阳下,郭培正弓着身子在地里插苗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说,小红薯,大产业,这里承载了他的梦想,他要带领乡亲们开辟一片“薯香人生”。

因地制宜,80后“致富能手”返乡带领乡邻创业

80后的郭培是如今是湛张村的村干部。他2007年大学毕业,当时在浙江工作,工作两年后有了经商经验,回新郑做起建材生意,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随后,国家对农村创业进行大力的扶持,引导年轻人发展适合农村创业的产业。而这时,正好村里选举,村里很多人找到他说,你比较有经济头脑,看是不是能回村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郭培从小是留守儿童,村里人从小对他非常照顾。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2019年,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回来,给村里人做些事。郭培有个入党的梦想,在回来之前就是入党积极分子,而回来后,不仅成了村干部,他也顺利入了党。

湛张村与县城周边的村子比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不占优势。而且,村里年轻人大都出去创业了,老老少少待在家里,什么活更适合他们?郭培回来后通过走访,发现普通的种植小麦、玉米收益低,他就在村里不断走访,看村里有啥传统没。老人们告诉他,咱这儿以前做粉条儿比较好,在这一片儿很出名,但是这些年老师傅年纪越来越大了。因为没有销售渠道,粉条做出来也不知怎么卖,这门手艺眼看要没落。

而他在南方时也听到了很多抱怨,说现在的粉条不好吃。粉条加工向来饱受诟病。在粉条行业,有“无矾不成粉”的说法。明矾所含的铝离子食用后很难从体内排出,会诱发老年痴呆症、贫血等疾病。

怎样找回儿时“家乡的味道”,同时复兴村里做粉条的老传统,传承那些老手艺,他开始有目的地去开封、兰考、山东等地考察。这一看发现,种红薯效益还比较高,一亩地可以增加两三千块钱收入,既然有做头,那就埋头干,他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湛张村位于辛店镇南部,具有种植红薯的自然优势,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土质富含磷、钾等微量元素,所产红薯质地坚实含粉量高,做出的粉条十分筋道。郭培在当地村两委的支持下,顺利流转了一部分土地,用来进行红薯种植,同时成立薯香合作社,开办红薯粉条加工厂,发展养殖、种植产业。

在红薯品种的选择上,有高产的红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产量没那么高,但是口感特别适合做粉条的那种,再通过不断向各地和郑州农科院的专家请教,自己培养改良,如今产出的红薯做成粉,不管炸酥肉啊,做粉条啊,吃着都可劲道,有那种以前那种味道,小时候那种味道。

在制作上,传统的手艺原来都是七八个人手工做,一天做个七八百斤,郭培积极引进设备、改良工艺,将粉条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慢慢摸索,结合现代生产工艺,现在一天能达到四五千斤,同时保留了同样的口感。

手工制作出来的粉条,整套流程需要20多道工序,最后都要经过冷冻晾晒,晒干后才能进行包装销售。

目前出产的无矾红薯粉条不但品质优良,还兼具外形美观,市场竞争力强。加工好的红薯粉条1斤可以卖到12元以上,亩产可以增加产值2000元至3000元,所以这两年湛张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红薯制成粉条来卖。

郭培从2019年开始办厂,做粉条已经2年多,经过不懈努力,粉条已经远销到湖南、新疆、日本等,生意越做越红火,客户纷纷上门订购。

小红薯大产业,郭培想带更多人过上“薯香人生”

致富不忘乡邻,在丰富老百姓“菜篮子”的同时,郭培还为村里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每到红薯深加工的时节,张培的厂房内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将一束束粉条分开、抖散,让它们晾晒地更加均匀,一排排雪白的粉条在阳光下随风柔软地舞动。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孩子在外面打通,通过在张培这里工作,每年两口不但不耽误照顾孙子,还能增收六七万元。

通过这两年发展,郭培现在已经种了一百多亩红薯,还养了100多头猪,300多头羊,红薯秧、磨红薯粉的废料可以喂猪喂羊,而猪和羊的粪便又成了肥料,避免了污染,形成绿色循环。郭培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看到了各地的客户过来找着郭培买粉条,又仔细问了收益,感觉效益还比较好,就纷纷来找他学种红薯,郭培就给大家提供苗子,教大家技术,然后跟他们说,“放心大胆地种,红薯卖不出去给我,我帮你们卖,然后粉条卖不出去,我也帮你们卖。”

在他带动下,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红薯,且种植过程中基本不用农药化肥,每亩地会增收个两三千块钱。通过种植红薯,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子人气也旺了。

郭培还有自己的小梦想,在出去不断学习过程中啊,他发现小红薯可以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大产业。从种植到红薯品种的细化,不仅仅有做粉条的红薯,还有做烤红薯的西瓜红、蜜薯。他想不断尝试增加新的品种,让更多农户参进来,让大家吃上无公害的红薯。

红薯的产业还可以细分,延长红薯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红薯可以加工糕点,如红薯面包、红薯饼干、红薯饼、红薯糖、红薯点心等受市场欢迎的小吃。红薯可以加工成淀粉,进而加工粉丝、粉条、方便粉丝、酸辣粉、粉条焖黄豆芽、粉条汆丸子等多种食品。红薯渣可以加工成饲料,红薯渣的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可以将薯渣固体发酵,加工成饲料。加工红薯淀粉时的黄粉浆可以制成蛋白质饲料,红薯的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可以炒菜,还是很好的蛋白质饲料来源。

郭培说,未来他打算通过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地都种上红薯,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用活村里资源,带活整个村子。让村里的产品走近千家万户,带大家过上真正的薯香人生。

据了解,新郑市积极打造并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打造“一站式”服务企业平台,使更多有想法,有经验,有激情的年轻人返乡,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很多像郭培一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心怀乡愁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成为新郑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3.html

“红薯点燃致富梦,80后村干部郭培的“薯香人生”” 的相关文章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城市套路深,当代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青年返乡,不是逃离当你提着行李箱,从大城市返回农村家乡时,周围人只会对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青年返乡不再只是一种逃离城市的无奈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主动融入。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有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60多个“小土棚”...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菱湖:95后返乡创业变身“羊专家”

10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山塘村的菱湖中宏家庭农场的养殖大棚里,负责人沈志宏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手提饲料桶,撒料、喂水,动作一气呵成。如今的他,虽然仍面容青涩,但已是管理800头羊的“羊老大”了。今年27岁的沈志宏是土生土长的菱湖草根“新乡贤”,父母养了一辈子鱼,2017年毕业后,和大多...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目前养殖场种鸽增加到2000多对,年总产值已达30多万元,企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5个行政村,带动368人从事乳鸽养殖,养鸽已经成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回想近年来的养鸽创业路,涡阳县广飞肉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强激动地说,合作社每年净利润接近20万元,比当初他在外打工赚得更多。2014年,周强...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穿着工装裤,手拿剪管刀,在满是尘土的毛坯房里装管接线……近日,一个在厦门同安做水电工的女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火了,多个视频获千万级播放量,点赞量频频破万。她叫陶媛,粉丝们称她小园,其实除了水电工、“网红”博主,她还有另一重身份——电子电工产品淘宝卖家。而正因为她既能肩挑手扛做水电,也能靓丽出镜拍视频...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来到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代味村,一座依山而建的生态养殖场豁然出现在眼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本地小黄牛悠闲地寻觅着新鲜的草料。“今天封装的这些黄牛肉,主要是发往北京、上海、浙江那边,目前我们的生态牛肉除了没往青海、甘肃、西藏这几个地方发过货,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收到过了,每年还是能销售出去好几吨牛肉的。”张志...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12月8日,披着冬日的暖阳,走进泗县草庙镇魏圩村日光式蔬菜大棚的扶贫基地里,只见紫红饱满的茄子挂满枝头,工人们有的锄草、有的摘果、有的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我颜值不高,但是我希望我种植出来的茄子颜值要高,表面不仅光滑而且外形饱满细长。”眼看到了收货的季节,看着挂着一个个紫灯笼,宋则利憨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