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5

残疾人创业故事:“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在翁建光的叙述中,记者了解了他艰难曲折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坚持求医,熬过疼痛,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1976年出生的翁建光,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务农,父亲兼杀猪卖猪肉。因为父母亲的辛劳,一家人粗茶淡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在他16岁那年,读初中一年级放暑假的一天,翁建光突然发现自己左大腿一阵一阵地抽痛,非常痛。父母知道后,陪同他到了灵山县中医医院求医。经过拍片,医生确诊他患了强直性脊髓炎,世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

晴天霹雳,年少的翁建光被这一诊断震懵了,他不敢相信,但左大腿真实的痛感在提醒着他,这是真的,由不得他不相信。因为家贫,没钱住院,医生只好开药让他带回家吃。

虽然吃着药,但左大腿的抽痛一直没减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身的关节也开始慢慢地抽痛起来。在吃了两年的药后,翁建光的胃又出现问题,胃穿孔了,他不得已,在武利镇卫生院住院手术治疗。胃病治好后,他又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按摩、针灸全身、肌肉牵引……。

那些年,翁建光身体不动时痛楚就减轻一点,身体一动痛感就更加强烈,有时候确实忍不住了,翁建光痛得哭了起来,上学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一天24小时都在感受着痛楚,有时甚至睡着了也会痛醒。为了减轻痛楚,翁建光每天天不亮就从珠理村骑自行车来到华山农场,然后搭班车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求医,傍晚才搭班车回华山农场,再骑自行车回珠理村。

天天奔波求医,到灵山县妇幼保健院治病,坚持了整整一年,终于没钱了,他只能继续在家吃药治病。这样的治病过程持续了整整6年,从16岁到22岁。22岁时,翁建光不再吃药。因为全身的关节痛已成常态,吃药痛,不吃药也是痛。当时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唯有坚持下来,才能活出有未来的日子。这个念头一直陪着他到了30岁。30岁的翁建光突然感觉身体关节不再痛了,痛停止了,此时的翁建光身体已变了形。但不管怎样,终于不再痛了,这仿若给了翁建光新生一样,他高兴极了,感觉上天终于眷属了他一次,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活过来了。

家人帮忙,自强不息,他开启创业之路

30岁后,身体不再感觉痛楚,翁建光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但生活需要柴米油盐,父母逐渐年迈,依靠父母养活,这样的日子,不仅贫困,也郁闷。

翁建光时常想着自力更生。然而,一个只读到初中一年级、无一技之长、身体残疾的人,想在社会上立足,想靠自己养活自己,说得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由于疾病的折磨,翁建光腰板不能挺直,稍微有点弯,颈脖不能转动,两腿不能蹲下。身体的原因,他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很少。“干点什么好呢?”翁建光时常想着,他也时常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家人,希望能帮助家里分担一些生活重担。

翁建光的弟弟翁光,小学未毕业就外出广东打工,曾在一家皮包厂工作过,对生产加工皮包流程很了解,也熟悉。翁光与哥哥翁建光商量后,两兄弟一拍即合。弟弟在广东拉订单,哥哥在家建厂生产加工皮包出口日本。2014年6月,翁建光任厂长的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应运而生,招收了近60名工人干活。弟弟在家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手把手教哥哥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并教会他掌握厂里运营的流程等。

虚心学习,不言放弃,他坚信未来可期

建厂不久后,翁建光就学会了生产加工皮包的手艺。弟弟每拉来一单订单,翁建光便按照客户的需要做出样板,由客户定要哪一种,便生产哪一种皮包。不到一年时间,翁建光熟能生巧,做出来的皮包,客户都很满意。

建厂一年后,2015年年中,厂里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开始盈利。“从2015年到2018年,虽说不是很多,但每年厂里纯收入几十万元,已足够我养活自己、养活父母了。”翁建光感叹地说。

2018年底,弟弟翁光拉来一个订单,生产加工一万个皮包,但当皮包做成半成品时,客户联系不上,翁建光只好叫停这一万个刚做成半成品的皮包生产。这一万个半成品的皮包,折损了翁建光一年的纯收入。好在翁建光与弟弟没有放弃,继续拉订单生产加工皮包,生意这才渐渐好转起来。

2019年底,疫情来袭,受疫情影响,翁建光的皮包出口业务少了,干活的工人也减少了。“虽然现在订单减少了,厂里只有36个工人,但只要工厂能维持正常运转,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以后可能会变好。”尽管现在经营困难,但翁建光坚信:只要不放弃,好日子一定会回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5.html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返乡养虾 3年500万销售额

大学生返乡养虾 3年500万销售额

大学生创业故事:林振烔,一个善于分析市场行情的人。创业两年,他靠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一步步打开销售市场,更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但就在两年前,林振烔还只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就是林振烔的老家。1993年出生的他,从小热爱摄影,不少摄影作品还获得了市里的奖项。照理说,林振烔将来多...

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宁波“新农人”带领乡亲们走出一片新天地

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宁波“新农人”带领乡亲们走出一片新天地

胡晶金在农场查看小番茄。编前语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不管在什么时代,青年都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敢想敢拼,勇于挑战自我,在危难面前从不低头。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宁波晚报、甬上APP今起推出“青春赛道奋力奔跑”系列报道,聚焦我市青年农创客、青年岗...

石柱:青年小伙返乡创业 扎根田野致富有“稻”

石柱:青年小伙返乡创业 扎根田野致富有“稻”

盛夏时节,在重庆市石柱县三星乡雷庄村高歇组连片集中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稻秧长势喜人。日前,笔者在现场看到,九零后青年创业者郎磊卷起裤管,背着喷雾器,在对稻秧喷施专用叶面肥。郎磊在喷施叶面肥。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郎磊在喷施叶面肥。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在水稻苗期,喷施叶面肥,可促进水稻苗株...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苌庄镇:返乡创业排头兵,致富不忘众乡亲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苌庄镇桑庄村惠民木业有限公司,只见平整宽大的厂院里整齐地堆放着一垛垛白色木条。加工厂里,员工们把晒干的木条装进铁筐,用叉车推进车间,经过刷胶机刷胶,然后整齐地摆放在操作台上,通过热压机加热、加压、成型,一块块长2.48米、宽1.25米的半成品生态板芯、细木工板便被运往库房。该公司以...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80后”打工仔返乡创业 产品销海外

作者 杨大勇霜降已过,位于豫西南的新野县依然气候宜人。在该县工业园区一家玻璃厂内,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块块玻璃将从这里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县,因“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新野还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近年...

天津85后整理收纳师:辞职创业赚到可观的收入,更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天津85后整理收纳师:辞职创业赚到可观的收入,更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开始越来越追求空间宜居、环境更加和谐有序,由此一个全新的职业──整理师应运而生。2021年,国家人社部在家政服务员职业下,更是增设了“整理收纳师”工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整理师行业。36岁的高婷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月,高婷辞去了知名家居用品公司研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