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返乡创业新农人刘春平:通过美食讲好田村人的致富故事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92

越变越好的乡村不仅留得住乡愁,还可以承载年轻人的梦想。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不少打工青年选择回乡创业成为新型农民,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刘春平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6月至今,刘春平回乡发展当地特色农特产品黄元米果,注册成立“鹭河人家”品牌,通过网络和电商将客家古镇的农特产品销售至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希望的田野放飞梦想、传播特色乡土文化。

回乡创业挖“金砖”

12月5日凌晨五点,天还蒙蒙亮,鹭河人家家庭农场热气腾腾,一片忙碌的景象。对于客家人来说,赶早寓意迎朝阳、抢彩头。可对于刘春平来说,早起制作黄元米果已经成了常态。黄元米果是客家有名的米糕类美食,原材料为本地大禾米、槐花粉、黄碱水等,其中黄碱水由黄元柴烧成灰用开水过滤加槐花粉调制而成,是黄元米果呈金黄状的天然染料。黄元米果的制作包括熬制黄碱水、浸泡大米、蒸米、上色、敲打制作、晾晒等诸多流程,制作一批黄元米果需要两三个小时。如果多制作几批,从凌晨五点到晚上八点,刘春平至少要忙活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黄元米果在田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打黄元庆丰收的传统。”刘春平说,明朝的时候,黄元米果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如今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砖”,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刘春平就是看到了黄元米果的发展前景,毅然从广东回到了田村创业,这一干就是5年。

回乡后,刘春平盘活了家门口的农田,一个人种植了二十余亩大禾米。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刘春平时常一个人在稻田照看禾苗,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禾苗的成长。“那时候,我的禾苗遭遇了虫害、洪水、干旱等问题,还好有村民热心帮忙。”在村民的帮助下,他的大禾米总算迎来了丰收。可是第一次制作黄元米果,他没有经验却搞砸了。为了确保质量,他将质量有瑕疵的黄元米果全部拿去晒成黄元米果干留着自用,硬是把成本都亏了进去。质量是生命线,为了不再出现类似问题,他认真研究制作黄元米果的每个流程,形成操作规程和数据模型,每一批都按照他制定的标准制作。从此,鹭河人家黄元米果越做越好,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线上线下寻“突围”

2020年,就在刘春平的事业慢慢起步时,父母生病给了他巨大的打击。家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甚至决定破罐子破摔,将制作黄元米果的设备贱卖,准备回广东打工,不再留在乡村创业。听说刘春平要卖设备,很多人来农场查看,还有的人打算付定金将他的设备全部收走。可是每次带人来看设备,他眼前都浮现着过去热火朝天的场面,心中有很多不舍。

见刘春平成天愁眉苦脸、丧失斗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刘春平的爱人鼓励他重整旗鼓,给了他从头再来的信心和勇气。在爱人的帮助下,刘春平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黄元米果的制作和销售中去。为了制作更为优质的黄元米果,刘春平一个人走村串户,走进大山深处搜寻原材料,起早摸黑,夙兴夜寐,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会,饿了就吃碗泡面或炒碗黄元米果,一心扑在回乡创业上。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给刘春平的黄元米果销售也带来了不少困难。刘春平另辟蹊径,通过短视频记录黄元米果的制作流程,拍摄黄元米果的食用方法等,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支持,吸引了不少客户在线上下单。“我还会在线直播销售黄元米果,主动寻求销路。”刘春平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也能品尝到正宗的黄元米果,品味正宗的客家味道。

美丽乡村燃“梦想”

“鹭河人家黄元米果很正宗,吃起来很有嚼劲,也很令人放心。”在北京工作的谢先生如是说。在南昌经营客家餐厅的肖女士说,她已经连续多年使用鹭河人家黄元米果了,不但随叫随到、送货上门、服务态度好,而且鹭河人家黄元米果品质好,每次顾客吃了都竖大拇指。

刘春平表示,尽管真材实料的黄元米果成本高、利润薄,但是只要客户喜欢就值了,田村黄元米果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每个人都有义务守护好这个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田村有黄元米果加工商户120余家,但是从事该产业的年轻人却相对较少。刘春平说,作为返乡创业青年,他将传承好田村黄元米果的制作技艺,不断开拓市场,让田村黄元米果走进更多城市家庭,通过美食讲好田村人的致富故事。

“返乡创业青年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乡村需要更多爱农村懂农业的年轻人。”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本土作家、江西开放大学副教授陈志宏表示,刘春平是乡村振兴视野下新型农民自力更生、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黄元米果是具有较强地理标志的农特产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相信只要刘春平和当地广大商户一道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将产业做大做强,在希望的田野梦想成真,为助力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22.html

“返乡创业新农人刘春平:通过美食讲好田村人的致富故事” 的相关文章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返乡创业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

返乡创业15年让近万人家门口就业

返乡创业15年让近万人家门口就业

“这一批40万件的针织衫,是出口到国外沃尔玛超市的订单。”4月26日,在单县李田楼镇李田楼村头的加工车间里,看着正在忙碌赶制外贸订单200多名工人们,返乡创业带头人马秋花介绍说。今年48岁的马秋花从小在这儿长大,自18岁外出,辗转广东、福建等地务工,挤过工棚,睡过大街,历尽艰辛。吃苦能干的她从打工车...

“龙虾之都”江苏盱眙二次创业,起步稳了吗?

“龙虾之都”江苏盱眙二次创业,起步稳了吗?

“人山人海,挥汗如雨,虾壳成堆。前些年万人龙虾宴那场面,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叫一个热火。”在江苏盱眙县做了30多年小龙虾餐饮的於孝成说,受疫情因素影响,昔日的“大场面”当下难得一见了。从养殖到餐桌,盱眙的龙虾产业链覆盖了一二三产,不仅是当地培育多年的支柱产业,也是让全县1/4人口增收的富民产业。如今,...

橙种植达人张华:从普通农民到年入百万果园主的华丽转身

橙种植达人张华:从普通农民到年入百万果园主的华丽转身

初见张华,乍一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大叔,衣着简朴,皮肤黝黑,憨厚敦实。然而和他聊起来,才发现他幽默诙谐、风趣机智,几句话就把人逗乐了,脑子里的创意点子像爆豆子,隔一会就蹦出一个,要不这山上480多亩的血橙也卖不了这么快。张华在血橙基地走在果园里,记者想为张华拍张照,最好是站在果实累累的血橙树旁边...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安徽固镇:退伍不褪色 创业富乡邻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从军时,他保家卫国奉献青春;退役后,他返乡创业带富乡邻。固镇县仲兴镇陈圩村80后退伍军人张青退伍不褪色,创办安徽丰安生物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牧草制作发酵饲料,以草代粮,开展生态养猪,用敢闯敢干能吃苦的军人本色,闯出一条创业致富道路。李荣志正在和张青查看新生产的发酵饲料。在杨庙...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牙齿多半已经脱落,因为手术舌头切除两厘米而发音含混;上身的花格子衬衣被洗得发白,脚上的圆头布鞋沾满泥土,像是从泥泞田地归来的老农。眼前75岁的四川退役军人张仲安,让记者深感意外:就是他,为救4名儿童奋不顾身勇拦惊马;就是他,4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累计深度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