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云南普洱:“西盟姐妹”返乡创业 用青春追梦圆梦

2023-01-18创业故事61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大量返乡大学生创业者,他们并没有选择做时代的旁观者,而是选择主动融入,成为新时代奋斗的参与者。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90后”的佤族女孩娜布拉和娜能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当同龄人都想着走出大山、外出闯荡时,她们却带着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乡,一心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乡亲们走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道路。

娜布拉:以信念柔肩托起了“阿拉松梦”

阿拉松是西盟县勐卡镇莫窝村的一个佤族寨子,“阿拉松”佤语的意思是被石头围着的地方,过去因村寨的四周都是石头而得名。泥泞的乡村路,破旧的茅草房、竹笆房、石棉瓦房是娜布拉家乡当时的真实写照,每谈起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娜布拉的心都会为之一颤。

娜布拉

娜布拉是“90后”佤族女孩,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读书回来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家乡,让乡亲们都住上好房子。为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娜布拉一直在努力。2011年,娜布拉考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就读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期间,她加入“创业种子班”,通过专业学习,娜布拉发现城里人对生态的农产品有很大需求,心里便萌生了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念头。

2014年,娜布拉带着梦想回到了家乡。“回来的第二年,我就想着自己先带头用网络销售做生态蜂蜜,我和父亲商量,在自家养殖两桶蜜蜂的基础上,扩大蜜蜂养殖规模,也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可父亲并不同意,他说我们佤族向来都是共享共食,养这两桶,也是够吃了,我们拿去卖,还不成了村里的笑话?费那个劲干啥?我供你读书,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你有个稳定的工作……父亲的话,让我的改变家乡之梦突然有了裂缝,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娜布拉说。

“早就说过不用去读书,最后还不是要回来干农活当农民,白白费了那么多钱?你看,娜布拉读到大学毕业回来有用吗?还不是回来务农。”当时乡亲们总是拿回到“石头村”的娜布拉作为例子教育自己家的孩子。在大家好奇的眼光中,娜布拉听到了种种流言蜚语,在一片质疑声中她也曾陷入迷茫……但她却从未有过放弃梦想的念头。

返乡的第二年,在脱贫攻坚政策下,娜布拉和家人搬出了六个人挤在一起吃住的小房子,搬进了新规划的大寨子,她和妹妹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党的好政策让娜布拉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她的心里有了底气,也更加坚定了她实现“阿拉松梦”的信心和决心。

娜布拉学着城里人的方法,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用小视频直播养蜂过程,定期更新蜂群的动态,玩起了“订单销售”。蜜还没有出来,订单和订金就摆在了父亲面前,父亲第一次用赞赏的眼光看着女儿,他们迅速开始找场地、做蜂箱、引蜂王,扩大养殖规模。娜布拉活泼开朗,热情善良,聪明的她喜欢用网络与网民沟通,因此她开启了网络销售之路。阿拉松生态的自然环境也让娜布拉家的蜂蜜和寨子里的农产品成了热销,娜布拉敢闯敢干的底气和信心更足,蜂蜜、红薯、石斛、茶叶等农副产品都深受都市客户群喜爱,网络订单源源不断地从昆明、浙江、广西、北京等地发来。

“我动员家人种石斛、种花椒、养蜜蜂、管茶园,后来发现通过直播平台能让网民全程参与到我们产品的种植加工全过程,直观展示我们的原生态产品,网民买得也更放心,我第一年就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万多元。”娜布拉说。

娜布拉用实际行动向家人及寨子里的乡亲们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技能会带来财富。

乡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作为,娜布拉用知识改变命运、用青春实现梦想、用行动体现担当,成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奋进者。2021年1月,娜布拉当选为莫窝村党总支副书记,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为家乡建设献力,带动群众改变家乡的梦想和初心从未改变。

“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无论有多苦、多累。”如今的阿拉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路硬化路通达家家户户,漂亮的民居依山而建,到处都是花园、果园、菜园、田园和乐园,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味。

娜能:回乡创业勇担当 乡村振兴逐梦人

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是西盟县边境线上的一个佤族村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佤族文化和浓郁的历史印记,造就了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

马散村庭院民居

和娜布拉一起被称为“西盟姐妹”的娜能也是一个追梦的“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乡亲们一起唱响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奋斗者之歌。

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摆脱贫困,是娜能曾经的梦想。2014年大学毕业后,娜能回乡开始了创业生涯,创业对她来说就是创造自己的价值。“青春需要实现价值,而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娜能说。

“西盟的蜂蜜品质很好,刚开始,通过收购老百姓的蜂蜜来卖,后来我就想着扩大规模,制作一些蜂桶放到山上去养,同时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出来。”娜能说,由于处于创业初期,启动资金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坎。

“后来我申请到了10万的创业贷款,这才解了燃眉之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娜能紧随惠农的好政策,经营起了农村客栈和农庄餐饮,同时尝试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把以前不值钱的东西变成了“抢手货”,为家乡的群众带来40余万元收益。5年来,在她的影响下,更多村民及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希望。

现在的马散村旧貌换新颜,娜能最想用“百姓幸福”形容现在的生活。

“以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住篱笆房;到了雨季,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些年来,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娜能说,“我们通过网络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也通过网络让大山里的好产品‘飞’出去,被更多外面的人关注、喜欢佤山。我们永俄寨也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示范点,我们的新农村华丽蝶变,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在现代化小康村建设中,马散村永俄寨着眼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方寸菜园”“方寸花园”为载体,推进村组人居环境治理,通过户带片、片带组、组带村,以点带面,用“庭院美”聚合“乡村美”,助力美丽庭院创建扩面提质,实现乡村环境、家庭环境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连接起群众的心。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小庭院,整个村寨感觉焕然一新。发展生态旅游更具有优势和特色,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和创业,我们幸福感满满。今后,我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和乡亲们共同谱写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画卷。”娜能说。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西盟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返乡入乡人员创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近十年来,全县共发放各类创业贷款3586户3.33亿元,带动就业4600余人。

娜布拉、娜能只是西盟乡村青年回乡创业的一个缩影,她们亲历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她们以星火之光,为西盟县乡村振兴赋能,搭建起与家乡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乡创业,成为西盟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让西盟这片热土成为青年人才大有作为的试金石,共赴一场不负韶华之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7.html

“云南普洱:“西盟姐妹”返乡创业 用青春追梦圆梦”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卖自制糖葫芦一周:体验到了赚钱不易

大学生创业卖自制糖葫芦一周:体验到了赚钱不易

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 杜光然云南昆明几名大学生课后进行了一周的创业活动,尝试卖糖葫芦赚钱。10月17日下午,当事同学介绍称,有过失败也想过放弃,到后面糖葫芦卖得不错,100多串40多分钟就卖完了。据都市时报报道,10月11日,昆明一所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每个组有100元启动资金,限定一周的时间赚钱,其...

返乡种植高山蔬菜 打造城里人的绿色健康菜园子

返乡种植高山蔬菜 打造城里人的绿色健康菜园子

临近春节,在酉阳县涂市镇大林村2组,青年农场主佘德江的高山蔬菜基地里,十几位村民正在收割白菜,割菜、去脚叶、装箱、搬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村民将蔬菜整理包装后,运送到大林村冷链仓储车间进行冷藏,根据市场需求定量发货,产品销往广东、重庆中心城区等地。“昨天广州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电话预定了3吨高山白菜,...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青年寻访者”队伍前往厦门市翔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当地的农业创业者,了解他的创业历程,探寻农业创业的路径。“我也是第一次搞这个。”作为种植树葡萄的领头人黄国文先生说,“当初提起做这个的时候,农民大多数在观望。因为我是村书记嘛,所以就想说当个领头人。”黄先生笑说,当时大家都还在...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李锋...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4月上旬,苗族聚居的花垣县山中细雨霏霏,桃红李白。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个性鲜明的苗家青年,其中,有3个人的故事令人难忘……硕士当上“放牛郎”花垣县雅酉镇麻家村的龙胜新年方27岁,拥有中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如今却被人们戏称为“放牛郎”。2011年毕业后,龙胜新决定自主创业。通过时近半年的社会调...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