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从水果经纪人到种植能手二十年坚守只为一颗青脆李

2023-01-18创业故事21

眼下正是7月,位于丰都县虎威镇鹦鹉村的虎跃花果山基地的1000亩早熟青脆李正陆续成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采摘。从丰都县城前往鹦鹉村的乡间公路上,来往车辆也突然增多起来,其中有不少是挂着外地牌照的私家车。“有携家带口前来体验采摘的,有些是来预订李子的外地果贩,远的有从四川过来的。由于李子品质好,现在基地里的青脆李刚开始成熟,一些果贩就来提前‘侦查’,下订单了。”基地负责人陈廷文笑着告诉记者,前不久从外地来了两名水果经销商,从他那里订购了500吨青脆李,这是丰都基地今年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站在半山腰的公路边,眼前的千余亩青脆李果园尽收眼底。步道在山间蜿蜒,一人来高的李子树漫山遍野,圆润饱满的青脆李挂满枝头,阵阵果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目前,陈廷文的青脆李产业已由最初的60亩逐步发展到2900余亩,涉及丰都、垫江2个区县5个乡镇10个行政村。多年来,陈廷文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努力将青脆李种植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间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让群众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活。

陈廷文在察看李子长势

“水果经纪人”回村种李子

1968年,陈廷文出生于垫江县砚台镇,高中毕业外出打工,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于1991年在重庆主城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作为经纪人,一头连接产地,一头连接市场,为了找到优质水果原产地,陈廷文常年奔波在考察的路上,乐此不疲。时间回到1993年,那年夏天陈廷文来到湖北利川园艺场,该场负责人向树芝种植的10亩“长十郎梨”正待上市,挂果的情景非常喜人,梨子外形很漂亮,色泽黄亮可人,入口肉质松脆、甜酸适度、味美爽口,最大的特点是甜度高、入口化渣,果子的可食率高达九成以上,在地收购价高达6元钱一千克,在当时是水果界的“爱马仕”,每亩产值轻松过万元。“那时候,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企,我就有点‘眼热’了。由梨子的销售情况想着回家种果树,开始盘算着回农村种植重庆人夏季特别喜欢的青脆李。”陈廷文回忆说。

1999年,陈廷文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做了8年的水果批发生意,回到家乡垫江桂溪镇流转土地60亩,试着搞起了青脆李种植。陈廷文凭借多年在各水果产地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引进优质青脆李种苗,并向各地区的种植能手和业内专家学习种植技术。3年后,种下的李子树陆续挂果投产,带来了让人艳羡的经济效益。几年下来,陈廷文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植经”,于是决定扩大种植面积,2012年在邻近的垫江五洞镇再次流转土地150亩,打造另一个青脆李种植园。技术上的成熟,青脆李种植的高效益,让陈廷文声名远播,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李子大王”。

技术引领,打造推广示范种植基地

为了传授青脆李种植技术,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3年,陈廷文成立了集青脆李种苗繁育,生产、销售,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5年,丰都县虎威镇正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通过对海拔、土壤、自然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决定大力发展李子产业。镇政府相关人员多方走访后,看中了陈廷文在青脆李上的技术优势及服务农业的赤诚之心,决定将他引进鹦鹉村,打造示范种植基地,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致富。

“鹦鹉村海拔在800米以上,毗邻长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脆李,也具有打造休闲农业的潜力。”陈廷文对鹦鹉村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留下来。当年,陈廷文在鹦鹉村二组流转了1100多亩荒地。“进来的时候荒地长满杂草,有一人多高,为了开发这片荒地,我和工人吃住都在山上,长达半年!这次创业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拍成一部纪录片。”谈起创业路上吃过的苦,陈廷文不免感叹道。

土地整好后,陈廷文前往著名的青脆李生产优势区四川茂县等地进行考察,引进最新改良的晚熟青脆李苗3万株,应用标准化建园技术,按照窝大底平、苗正根伸、细土垒根、踩紧灌水的方法进行栽植,株行距为3米×4米,亩植55株。考虑到休闲采摘是当下流行的经营模式,陈廷文在果园四周及外面通往果园的公路两旁,栽种了2万多株47个品种的樱花,组成4.2千米的“樱花长廊”。

李树栽下了,接下来的管理才是成败的关键。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了水和肥对于农作物的重要作用,而且两者相互协调所发挥出的农业增产提质效应会更加明显。为了打造可供观摩学习借鉴的现代化青脆李种植示范园,在丰都县农业农村委的帮助支持下,陈廷文投资100余万元引进智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和田间设施系统,借助滴灌系统将肥与水融在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李树根部土壤,并结合自有的“专用基质栽培”“生物技术灭虫”等先进技术,确保李子品质更优良。

“我本人也通过不断学习,多次参加丰都县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等举办的相关技能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先后获得了高级农艺师、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纪人等职称或称号。”陈廷文骄傲地表示,自己将学习到的经验和技术运用到脆李的栽培中,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优质的水果。

“晚熟青脆李修剪的时候轻短截,要甩放,留侧枝,重促花簇状结果枝。拉枝整形,以前的方法是整成一层的开心形,现在这个品种要调整为两三层的宝塔形,第一层的枝条保留2米长,第二层的枝条长度是第一层的二分之一,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二分之一……”这是陈廷文在基地给村民们讲解李子的修改整形技术。在陈廷文的亲自示范下,村民们很快掌握了修剪整形技巧。

鹦鹉村二组村民孙茂国告诉记者:“陈廷文经常到县内外参加各种培训,学以致用,自己带头种植,等见到成效后,再总结出一套经验,手把手教给我们。”如今,在陈廷文的带领下,鹦鹉村的许多村民都成了李子种植能手。

为了增加效益,陈廷文还不断帮助村民实现果树更新换代。在果园里,陈廷文带着记者来到一块试验基地,指着齐头高硕果累累的李子树,满怀深情地介绍:“这是我历时20余年筛选、改良嫁接培育的青脆李新品种——‘大炮李’,它最大的优势是成熟早,6月中旬就可上市,比其他地区的青脆李早上市一个月左右,而且个头大,饱满圆润,皮薄肉厚,汁多,口味甘甜爽脆。未来我们将主推这个品种。”

经过精心的管护,虎跃花果山基地的青脆李长势非常好,2018年便实现初挂果。“今年是李子的盛产期,预计会有100多万千克李子,每千克售价10元左右,产值将达1000万元左右。”陈廷文欣慰地告诉记者。

产业带动,助力村民增收

鹦鹉村二组贫困户孙茂国一家7口人,上有老、下有小,靠15亩多承包地维持基本生活。“我把土地全部流转给陈廷文,每亩地每年可获得300元流转费,反过来,我和我妻子长期在他的青脆李基地打工,每人每月可挣3000元工钱,我们家全年收入五六万元,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现在早已实现了脱贫摘帽。”孙茂国说。

在青脆李果园长期打工的村民有21人,其中像孙茂国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共有6人,其中2人属于残疾人,他们都通过流转土地和返聘打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

阳春三月的鹦鹉村,除了漫山遍野的李花,还有4.2千米的樱花长廊几乎同时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踏青赏花,高峰时一天可达3000人。源源不断的客源,有力地助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从而带动了更多村民实现增收。

“游客的到来给我们这里带来了商机,村民把自家的土鸡蛋、花生、大米等拿到公路两旁叫卖,往往比市场上的价格还高,也节省了时间用来干其他事情。”鹦鹉村二组组长余顺民说。

村民朱守柏是当地种养能手,以前他家的农产品都是弄到集市上销售,去来要大半天。现在果园就建在他家附近,想到每年春季花开、秋季采果时节,大量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他把自家的住房进行了改装,再把四周环境改造一下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生意还挺好的,高峰期每天可接待三四桌客人吃饭。而他家种养的农产品也成了理想食材,稍作加工就变成了一道道受客人青睐的农家菜肴,从此以后农产品就不需再弄到集市上销售。

除了在鹦鹉村成功打造青脆李产业外,陈廷文还先后在虎威镇立石村和丰都县十直镇蒋家山村、红庙子村发展青脆李产业。其中,在立石村流转土地750亩,产业产生的收益,村民和村集体占50%,陈廷文占50%。目前,该基地解决村民30人长期就业,其中已脱贫户8人。

“在蒋家山和红庙子两个村,我通过土地流转及入股方式分别发展青脆李300亩,为了更多让利于村民,蒋家山村果园产生的收益村民和村集体占70%,我本人占30%。红庙子村土地入股的村民和村集体,则按照收益的35%分红,我本人占65%。”陈廷文说。此外,他还在虎威镇人和村租地100亩,专门用作培育青脆李种苗的基地。

谈到下一步打算,陈廷文表示,一方面他将坚持不懈从事青脆李种植技术研发、改良培育新品种;另一方面,他决定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把鹦鹉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旅游胜地,反过来,又让乡村旅游助推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88.html

“从水果经纪人到种植能手二十年坚守只为一颗青脆李” 的相关文章

90后创业大学生杜浩宇:一口气参加27个创业比赛

90后创业大学生杜浩宇:一口气参加27个创业比赛

“西安、株洲、广州、顺德、重庆、西安、天津、株洲、顺德,说完了!”杜浩宇一口气报出一串地名后,在电话里发出爽朗的笑,“过两天再回西安,30号回学校报到。”1993年出生的杜浩宇是湖南株洲人,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设计,开学就升大四了。 他的声音听起来成熟老练,极少有“学生气”。杜浩宇在地图上画出了这条路...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他是一家纸制品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位脑瘫患者。因身体残疾,他曾被人嘲笑是“傻子”。如今,他开办的工厂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央视新闻专栏《我们的日子有奔头》 第三期的创业故事 ,要从一家工厂说起……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一家纸制品厂的工人们正忙碌工作着。与一般的工厂不同,这里的很多工人都身有残疾,老...

一羽小鸽子 振兴整个村

一羽小鸽子 振兴整个村

“我能在家门口上班,全靠村里的养鸽带头人钟声亮。”温州平阳县鳌江镇书阁村村民谢春绿说,在养鸽场上班后,她的收入较之前高了很多。谢春绿,以及她口中的钟声亮,他们的致富都跟养鸽有关,而这样的人在温州有不少。据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市出栏肉鸽300多万只。在瑞安、平阳、乐清等县(市)已形...

蔚来汽车李斌:山村里的大学生,创新大潮中的创业者

蔚来汽车李斌:山村里的大学生,创新大潮中的创业者

作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是这样开始的:12月1日早上六点多,他从美国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香港,然后驾车途经港珠澳大桥去往珠海,忙到晚上8:15,他又到机场,要赶8:45的飞机,回北京参加12月2日上午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因为这趟航班晚点半小时,他得空在...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河南小伙扎创业养对虾,3年时间成就咸宁“虾王”

盛夏的向阳湖畔满目葱翠,荷叶飘香。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更是一派鱼虾肥美的丰收景象。7月18日,记者来到对虾养殖基地时,只见60余口鱼塘整齐镶嵌在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杨巍正在指导工人补放虾苗。杨巍说,头天晚上,这里刚刚卖出3000余斤对虾。从6月底到7月中旬,基地...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