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恩阳男子返乡创业带动民富 举丝微之力筑优人生梦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5

暮春微雨,竟有些寒意,但丝毫不影响万物抽枝吐芽,筋茁叶盛。四十岁的林强,迎着细雨先是在吊瓜地里加肥,又去芦笋园里侍弄着,看着这些在雨中争先成长的“宝贝”,林强不禁喜上心头。

回乡创业

千里黄云,游子已还

2001年7月,揣着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毕业证的林强,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为自己的梦想走上了打拼路。可是刚从学校出来,无工作实际经验,在成都这个广大城市,在专业领域文凭又被嫌弃低了,要不就是工作累、工资低,两个月的求职路,终因高不成低不就而失败。于是他决定变换思路,调整求职岗位,不以专业为求职意向,很快被成都某环卫局聘去做了一名环卫工人。在与纸屑、灰尘、各类废品、脏物等打交道的那些日子,正值青春年华的林强,避免不了白眼、嘲讽、委屈,有时还有莫名的辱骂,对于这些,林强说比起“韩信胯下受辱”,这又算什么呢?慢慢的他也乐在其中,谋在其位了。

这一干就是四年多,因为林强的勤奋踏实和任劳任怨,他得到了重用,做了一名管理员。也就是在这些工作中,他发现了商机,辞去工作,自己干起了收废品的业务。在成都干了一年有了经验,有了起色,他决定去北京更广阔的天地。尽管在北京这个地方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林强凭自己丰富的行业经验,诚实守信和勤劳肯干的业务风格,很快就站住了脚。几年拼下来,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时光荏苒,十五年多的客居异乡岁月,林强感觉不再迷恋远方,思乡之情涌上心头。2016年8月,正值家乡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林强立即做出决定,处理完北京所有事务,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恩阳区玉山镇舞凤社区 ,开启了他的创业梦。

工作现场

酬勤日月,天与东风

创业艰难何其多,林强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但他也不打没准备的仗。回到家乡后,林强根据回乡创业项目规划,2016年9月成立了巴中市恩阳区农家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定以姜黄、丹参、吊瓜、石菖蒲以及水稻、、芦笋、脆红李、魔芋等的种植、制作、销售。

作为一个农村娃,种植常规农产品是不在话下,可在新型的土地种植产品项目里,对于林强来说几乎是门外汉,这不,两年下来自我摸索种植的脆红李、姜黄、丹参等产品因品相差、产量低就让他在创业初端栽了跟头,一下就亏了一百多万。失败丧失发言权,这个规律在林强这里也不例外,亲戚朋友劝他放弃,邻居村民笑话他,合作社的一些股东指责他,并要求退出。而林强这时居然也想过,趁亏得还不大,结束创业,减少更大的损失。可是当年迈的父母不但鼓励他再拼搏,还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

男人一定要在失败中学会站起来!在调整一段日子后,林强振作精神,去成都、广元、南充等地学技术、取经验,为坚定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能力、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恩阳区政府组织的芦笋专业种植的各种阶段的培训会、药材种植相关的培训会,林强都要去参加学习,这样的培训会不下30场,从而坚定了林强坚持下去的决心。从芦笋种苗的培植,土壤成分的配置,栽种的间距,浇水的水量,杀虫的时间段,倒苗位置,各种药材的种植时间、如何培苗、中途如何下枝、施肥等等技术的学习,他都乐此不疲。

除了在组织培训上的认真学习外,林强还在网上订购了大量的相关种植书籍反复研究、实践;还通过网上成功人士的视频学习,积蓄了丰富的芦笋、药材、水稻等种植经验。通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农业的理念,种植实行机械化、浇水实行机械化。

2019年,他将承包土地面积扩大到350亩,水田面积100亩,魔芋种植40亩,水稻种植60亩。在2020年底按芦笋种植标准搭建大棚15个,建烘干房1个,承担了恩阳区25万苗的芦笋种苗的任务培植,实现收入是20多万元;种植姜黄、丹参、石菖蒲等近150亩,药材销售额30多万元。2021年承担恩阳区10000公斤的芦笋对外输出任务,通过自建的烘干房水稻60多万斤的对外输出,总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为解决村里的撂荒地,2021年底到2022年3月引进吊瓜种植,面积达200余亩。

种植现场

同济方寸,共饮澈泉

“不善合作,一败涂地;齐心协力,共享成功。”无论是过去打工,还是现在的创业,林强深释这样的道理。他不忘曾经与他共历创业之苦的人,不忘父老乡亲的信任,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也是他创业的初心。他带头成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动作模式,如今已有近40户农户加入,根据合作项目和投入,享受到了不同额度的分红。

为农户增加另一笔收入就是在公司的务工,在用工高峰时期,需要40余人的劳动力,根据不同工作,每人每天70元到150元,年人均收入20000元到40000元,这对于那些想在家照顾老人,护送孩子读书的农户来说,一举多得,也正应验了“远跑不如近爬坡”的俗语。

为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林强为公司更高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在半年内建成一条年产万斤的药材深加工生产线,解决当地农户社员药材的销售,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打造恩阳区地道农副产品山货品牌,统筹当地特色山货农副产品资源,构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户足不出户的销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54.html

“恩阳男子返乡创业带动民富 举丝微之力筑优人生梦” 的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守初心 绘就乡村新画卷

返乡创业守初心 绘就乡村新画卷

返乡创业故事:今年57岁的任绪平,是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人。2018年7月,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激励下,任绪平带着在外打拼30多年积累的资金和“再造故乡”的创业梦想,回到生他养他的天门镇,与金塔村村委会达成协议,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中药材,并创办了安徽梦思康中药材有限公司。通过3...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贵州岑巩:“80后“女青年返乡创业筑起新时代“乡村

创业故事:六月,熏风悄然漫过初夏的河堤,笼罩在雨山之中的土家腊味生产厂房,如海市蜃楼般迷迷蒙蒙。在厂房里,工人们忙着腌制、熏制腊肉、腊肠、腊火腿,柴火噼里啪啦,肉制品不时的散发出阵阵香味。“要赶紧把这批腊肉炕好,节日前后下订单的客户比较多。”刚从贵阳回来的龙久宏,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查看腊肉熏制情况...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90后姑娘为父亲回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品种,每亩能收入2万元

创业故事:在湖南常德有个90后姑娘,叫罗琴。大学毕业后立志成为媒体达人,因此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在2014年,父亲突然病重终止了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只好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香菇事业。然而,接手还不到一年,香菇的市场价格骤降,她家和附近村民的香菇都遭遇滞销。24岁的罗琴一年损失了60万...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轻柔典雅的齐胸襦裙,广袖飘逸的曲裾深衣,“90后”小裁缝龙佳言身着一袭汉服,带着记者流连于1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满屋的复古服饰,让人恍然如穿越到汉唐。“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的愿望就是实现汉服日常化,街头流行最美中国风!”龙佳言说。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儒雅姑娘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却曾因贫困初中...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梨城“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回乡创业

生于梨城,求学西安,留洋英国,供职北京,因思乡心切,今年年初,库尔勒市“90后”海归女硕士惠菲兜兜转转又回到梨城,放弃大都市月薪数万元的工作,婉拒国内几所高校的职位,选择回家乡教英语创业来“致青春”。质疑、不解、支持……当周围人用各色眼光打量这位年轻的姑娘时,惠菲毫不理会,埋头将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笃...

​湖北襄阳“新农人”陈正东:养好羊 养好娃 养好家

​湖北襄阳“新农人”陈正东:养好羊 养好娃 养好家

“乡村振兴,有你有我。”冬至将至,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石庙村家庭农场主陈正东在快手上发了一条短视频,分享他今天的养殖心得,做好300多只羊的越冬准备,希望与广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陈正东今年45岁,参加过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位新农人,随手拍短视频记录羊群等乡村场景,一展歌喉,已成为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