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夫妻做“牛”生意,发现“财富密码”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0

今年47岁李桂祥是莒县小店镇脉住墩村人,是村里的养牛专业户,奶牛存栏量达70多头。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李桂祥的心里一直揣着“致富梦”。年轻时候的他,为了创业赚钱,曾经养过猪,干过木工,做过装修。结婚前,他曾经栽过几亩地的黄烟,自己拥有一个烤烟炉,还承包了10亩土地,栽上桑树养蚕。干了这么多个行业后,他觉得没有一个行业适合自己。

为了能够稳定地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历经多少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18年前坚定了养牛的道路,“买机械设备、给孩子买轿车、买楼、孩子订婚加上生活开销零花,近3年来花了100多万元,都是这些牛给挣的。”李桂祥掰着手指头说道。

想一千遍,不如亲自去干一次

“猪不养了,蚕也不养了,黄烟也不栽了,那时候我看着送酸奶还行。当时,一包酸奶卖到8块钱,我算着这个利润还行,于是,就开始从奶牛场买来鲜奶做成酸奶,开始给客户送酸奶。”李桂祥介绍,在送酸奶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养奶牛的农户,发现养奶牛比送酸奶还挣钱。他又开始琢磨起了养奶牛,自己没有场地怎么办?没有养奶牛的经验怎么办?养了奶牛,鲜奶卖给谁啊?

想一千遍,不如亲自去干一次。李桂祥是一个做事干净利索的人,有了想法之后,他就开始付诸行动。他从养牛户那里了解到,镇上有一个老板建了一个养牛场,可以在他那里养牛,只要自己买上几头牛,放在那里养着就可以了。牛的饲料,牛病防治,鲜奶的销售,都不用自己操心,养牛场的老板给予一条龙的服务,自己只负责喂养、挤奶、清理卫生就行了。其他的事全部由养牛场老板负责。“我是2004年开始养牛的,当时就买了两头奶牛,慢慢跟着人家学习养牛技术,到了2008年就繁殖到了14头奶牛了。”李桂祥介绍,当时在养牛场有好几个农户在那里养牛,养牛场的老板负责采购饲料统一喂养,老板是从饲料、鲜奶、牛病防治等多方面挣钱。“慢慢学着养牛,从怎么喂养、怎么治病、怎么挤奶、怎么配种,一点一点地就学会了。”李桂祥说,他做事比较认真,遇到了问题,都得想办法弄个明白,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许多。

头三年没挣钱,差点赔掉老本

“头三年没挣钱,那时候经验不足,差点赔掉了老本。”李桂祥介绍,当时虽然是养牛场老板统一管理,但最终喂牛、挤奶等环节还是需要自己亲自上场。因为养殖技术不过关,经验不足,导致奶牛经常发病。加上当年受“口蹄疫”等动物疾病的困扰,基本上没有挣到钱。投入了好几万元养殖奶牛,算起来是能挣钱的,怎么却没挣到钱呢?他总结经验时发现,是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不足,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头三年的资金投入,其实就是交学费。一般的行业,干上三年,基本上就摸清套路了。干了三年,如果还掌握不了养殖技术,不了解市场行情和规则,那就得改行了。”李桂祥说,有了三年的奶牛养殖经验,他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奶牛管理能力,对于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处理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了。

“我觉得养奶牛这个行业不错,就继续坚持下去。到了2007年左右,那时候就开始挣钱了,挣了钱就去买奶牛,加上奶牛自己慢慢繁殖,到了2008年我就有14头奶牛了。”李桂祥介绍,他和妻子两个人忙活着养奶牛,因为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他们干劲十足。奶牛存栏量从14头,慢慢地繁殖到18头、20头、30头,就像滚雪球一样,到了2012年,奶牛繁殖到了70多头,李桂祥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

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桂祥再次遭遇重创,差点又赔掉老本。

2012年前后,奶牛的市场行情很好,李桂祥又投入了36万元,买了22头奶牛。就在买回这22头奶牛的第二年年底,让他再次遭遇“寒冬”,差点又赔了个底朝天。本来这养牛的事业做得顺风顺水,怎么突然又陷入低谷呢?“2013年,奶牛养殖业,遭遇了大面积的‘口蹄疫’,当时是全国性的。我买来的这些奶牛,也发病了。为了给牛治病,一天得用2万多元的药,当年又差点赔掉了家底,折了将近30万元,是我养牛以来遭遇的最大损失。”李桂祥介绍道。

“牛还得养,咱已经投入了这么大的资本,不坚持下去怎么能行?有时候受到点挫折,是很正常的。我一直相信,不管做什么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只要坚持,慢慢地学习掌握经验,总会有收获的。有句老话这样说,有利无利常在行,只要坚持养牛,我相信怎么也会挣钱的。”李桂祥说。

家财万贯,有毛的不算。有了前后两次的经历,身边的亲戚朋友就劝他,“别养牛了,你看看这养牛的风险多大啊?不是有这个病,就是那个病,为了给牛治病,还得花那么多钱,还不一定能治疗好,如果牛再发病,那可能还会有损失。”

“搞养殖,有点风险很正常,干什么没有风险?总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被吓倒了,那样做什么也很难成功。”李桂祥介绍,他们两口子的心态差不多,想法一样,三观相同,让他坚定了继续养牛,而且还得坚持下去,当成长久的事业去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这样,才能在养牛这个行业有所作为。

“2019年,我从养牛场搬回了我们村,投资了近20万元,建了现在的这个养牛场。当年,这个牛又发现了一种病,那就是结节病,因为当时防病理念比较先进了,很快就治好了。”李桂祥介绍,这个牛的结节病,就和“山羊痘”差不多,治疗的时候也没怎么重视,开始走了弯路。专家说用这个药,用那个药,都不管用,后来尝试着用了治“山羊痘”的药,就治疗好了。

每天忙忙碌碌,累并快乐着

“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干活了,准备草料、喂牛、挤奶、铲牛粪,从5点一直干到9点,得4个小时。俺对象起得还早,她3点多就起来,去蔬菜加工厂拉下脚料喂牛。”李桂祥介绍,养牛是个辛苦活,一天忙活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喂牛、挤奶,铲牛粪,每次4个小时。晚上从下午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一年四季,每天都是这个套路,就连过年,也停不下来。虽然累点,但是生活很充实。

“这十几年了,一直就保持着70头牛左右,也不多发展了,养多了,俺两口子也忙不过来。”李桂祥说,这70头牛,其实只有20多头奶牛产奶,每头奶牛每年能产生5000元左右的利润。其他那50多头牛,就是靠着这20头奶牛挣钱养着。50多头牛里面,有小牛犊,有公牛,还有就是正在成长的奶牛后备力量。一头奶牛,平均每天产鲜牛奶30多公斤,这20多头奶牛就能产600公斤鲜牛奶。现在奶厂收购价是每公斤3.8元,每天收入就是2000多元。自己在家里也零卖鲜牛奶,每公斤卖到8元钱。

“为什么说手里没钱,还不缺钱花呢?你看这些奶牛,老奶牛产到第四胎的时候,产奶量就很少了,这时候就得淘汰,卖了它。一头老奶牛能卖一万多元,这边卖了,那边后备的奶牛就产奶了,就这样一批一批的淘汰。”李桂祥说,就是到了手里真没有钱了,看看哪头奶牛需要卖了,手里马上就有钱了。还有小牛犊,现在一头小牛犊能卖个万儿八千的,再不行就卖小牛犊,反正手里是不缺钱花。这些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总的算下来,这些奶牛,一年怎么也能挣个十几万元。在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很不错了。(特约记者 刘明照)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24.html

“夫妻做“牛”生意,发现“财富密码”” 的相关文章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创业葡萄种植,开辟振兴之路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青年寻访者”队伍前往厦门市翔安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当地的农业创业者,了解他的创业历程,探寻农业创业的路径。“我也是第一次搞这个。”作为种植树葡萄的领头人黄国文先生说,“当初提起做这个的时候,农民大多数在观望。因为我是村书记嘛,所以就想说当个领头人。”黄先生笑说,当时大家都还在...

县城创业十年:因时代而兴

县城创业十年:因时代而兴

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张思洁 张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位于秦岭深处,属原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走进位于县城的特产馆,琳琅满目的木耳、芝麻、核桃产品一旁,山阳县电商协会会长喻琰正在向客户介绍自家公司的产品——手工空心挂面。她一身白衬衣、牛仔裤、运动鞋的打扮,简单干练。如今的她,是山阳这个小县城里的创业...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80后”崇阳返乡创业青年雷志超,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农村这片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拓荒开路,带领群众种植黄精奔富路,在黄精地里刨“黄金”。在崇阳县举行的2022年首届“桃溪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雷志超荣获第三名。雷志超是崇阳县肖岭乡白马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浙江杭州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开始几...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李辉:创业路上显身手

他叫李辉,今年27岁,2008年8月参加我市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录取后被分配到陈集镇陈双楼村任大学生村官。李辉任职的陈双楼村,人多地少。虽说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但都是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种植分散,形不成规模。种植的方法、品种、技术及经销理念比较老。李辉通过调研了解这一实际情况,他认为既然种植蔬菜,就...

永泰养兔达人创业路越走越稳 规模不大办法不少

永泰养兔达人创业路越走越稳 规模不大办法不少

这几天,谢用福一直忙着回购足日出栏的宠物兔。去年底,他在永泰县赤锡乡推广宠物兔养殖技术,让参与养殖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2月28日,谢用福开在福州湾边花鸟市场的宠物兔店正式营业,预计可月售宠物兔3000只~5000只。谢用福是谁?他是永泰远近闻名的养兔达人,还是石竹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永泰...

退伍兵陈光桥:带领群众致富的“鹅司令”

退伍兵陈光桥:带领群众致富的“鹅司令”

今年38岁的郓城县随官屯镇陈庄村退伍兵陈光桥,充分发挥一名军人的领头雁作用,手拉手帮助贫困户脱贫,心连心带领乡亲们养鹅走上致富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鹅司令”。退伍养鹅勇创业2000年,陈光桥从武警贵州某中队退役。转业回到家乡后,他围着养育他的小村转了许多天,深深思考如何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创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