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听完这位崇明女子的创业故事,不由心生敬佩!

2023-03-09创业故事7

置身“白墙黑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西来农庄度假村,游客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终于寻觅到了书中所谓的“诗意栖居”。这里欧式风情的玫瑰园、海岛风韵的农耕馆、崇明风味的美食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回望自己亲手打造的5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银叶级绿色饭店、十佳“崇明农家”,西来农庄党支部书记张鲁瀛缓缓地讲起自己的乡愁情结和创业故事。

从无到有

思乡“海归”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2005年10月,在墨西哥“年兴维多利亚”纺织公司做了7年管理工作的张鲁瀛回乡探亲后,就再也不想离开这块饱含乡愁深情的土地——崇明岛。

坚定了自己的归乡决心后,很快有朋友找张鲁瀛合作——去绿华镇西沙明珠湖地区发展旅游度假产业。就这样,47岁的张鲁瀛“一切归零”扎进了旅游业。虽然有着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但面对陌生的领域张鲁瀛只能从查资料、做调研、访农户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自学起交通、旅游、税务、工商等业务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西来农庄雏形初现。深谙管理之道的张鲁瀛明白,要想做大做强“乡村宾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靠单一化食宿餐饮是不够的,要想办法将民宿餐饮与活动体验相结合,为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于是,她又把发展目光聚焦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绿华国际马拉松特色小镇建设上,聚力打造“农旅文化品牌”。

除斥资建造农耕馆、蟋蟀文化基地外,张鲁瀛力推改造现有的玫瑰园、采摘园,并做好客房升级及周边景观提升,积极承办中国上海绿华蟋蟀团体邀请赛、中国崇明老白酒文化节西来玫瑰节、橘黄蟹肥旅游吃蟹季、“春来瀛洲WOMEN前行”女性健康徒步行等文体旅大型节庆活动,西来农庄也从曾经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跃成为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评出的“我喜爱的旅游景点”,为崇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扬名气、聚人气、生财气。

破壁联动

发展“抱团”开拓组织振兴新路径

拥有30多年党龄的张鲁瀛心中始终有个信仰:一个支部一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企业发展只有在红色信仰的引领下,才能迸发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13年10月,西来农庄成立党支部,“乡村宾馆”从此有了坚实“主心骨”。张鲁瀛将农庄内的三楝书屋打造成党员学习基地,坚持每月一次党员学习日和每季度一次“红色讲堂”活动,在6名支部党员的冲锋引领下,西来农庄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强。

然而,随着绿华镇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推进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西沙明珠湖景区周边零星分布的服务资源劣势日益凸显。

某日,张鲁瀛接到乡舍民宿老板的电话,得知入住的几名游客因该民宿无法提供餐饮服务而饥肠辘辘,张鲁瀛便马上让人开车把几名游客接到西来农庄用餐。经过此事,张鲁瀛越发觉得绿华镇的旅游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民宿、餐饮单位必须要破壁联动、互相补位、抱团发展才行。

在张鲁瀛的建言献策下,绿华镇于2020年牵头成立绿港湾党建综合体,整合域内旅游景点、民宿、农庄、农家乐等100多家“两新”组织抱团发展,并通过修路搭桥、拆除围栏等方式进行串联打通,连点成线。同时对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偿收费等三张清单进行梳理,织就集“畅食、畅游、畅行”于一体的绿华特色旅游网。

为支持党建综合体做大做强,张鲁瀛主动向咫尺之隔的桃源水乡大酒店投递橄榄枝,共同架起一座方便两家客流互通交往的“连心桥”,昔日“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一起将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初心不改

红色“舞鞋”领跑乡村振兴新速度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片广阔的舞台,那么张鲁瀛一定是那个穿着红色舞蹈鞋伴着党建引领“主旋律”昂扬奋进的狂舞者。如今的西来农庄在张鲁瀛的带领下,已然成为崇明西部生态新文旅产业发展的标杆典范。

西来农庄党支部主动扛起乡村振兴大旗,引领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柑橘、翠冠梨等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志愿化业务指导培训,帮助周边农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并积极吸纳本镇劳动力参与农庄旅游餐饮服务,实现“家门口”就业。

疫情期间,张鲁瀛主动带领农庄党员群众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为绿华镇抗疫一线志愿者做好用餐保障,为临时方舱医院志愿者紧急联系调配物资,为上网课的学生提供学习设备和场所,并积极参与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具体工作中。

在帮助政府破解“老小旧远”热点难题时,张鲁瀛带领农庄党员群众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并主动承接绿华镇60多名孤寡病弱老人“为老助餐”服务,每天将暖心可口的饭菜送到独居老人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鲁瀛相信,只要自己一如既往地努力坚守,就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住乡愁、守住美丽、创造传奇。

(来源:绿华镇)

编辑:顾佳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790.html

“听完这位崇明女子的创业故事,不由心生敬佩!” 的相关文章

“90后”小伙返乡创业:从牛棚“哞哞”声走出来的致富先锋

“90后”小伙返乡创业:从牛棚“哞哞”声走出来的致富先锋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淡淡的云层洒落在山间的小院里,伴随着远处牛棚里传来的“哞哞”声,平凉市静宁县灵芝乡张堡村养殖户张号号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走近位于张堡村的静宁县共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迎面微凉的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发酵的草料味儿。站在山头放眼望去,不大的养殖场却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一...

返乡种植高山蔬菜 打造城里人的绿色健康菜园子

返乡种植高山蔬菜 打造城里人的绿色健康菜园子

临近春节,在酉阳县涂市镇大林村2组,青年农场主佘德江的高山蔬菜基地里,十几位村民正在收割白菜,割菜、去脚叶、装箱、搬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村民将蔬菜整理包装后,运送到大林村冷链仓储车间进行冷藏,根据市场需求定量发货,产品销往广东、重庆中心城区等地。“昨天广州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电话预定了3吨高山白菜,...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他是一家纸制品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位脑瘫患者。因身体残疾,他曾被人嘲笑是“傻子”。如今,他开办的工厂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央视新闻专栏《我们的日子有奔头》 第三期的创业故事 ,要从一家工厂说起……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一家纸制品厂的工人们正忙碌工作着。与一般的工厂不同,这里的很多工人都身有残疾,老...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黄元米果:是乡愁也是致富“金果”

“吃黄元米果第一口不要蘸盐,也不要蘸糖,要吃原汁原味的。”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步行街的一家黄元米果店前,老板刘海东正向顾客推荐米果的吃法。这一口“原汁原味”的黄元米果是刘海东的“乡愁”,也是如今村民们致富的“金钥匙”。从过去一斤五块到一斤八块,再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将黄元米果卖到一斤十块,做了五六年黄元米...

无人机养小龙虾,“95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收百万

无人机养小龙虾,“95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收百万

生长在景色怡人的百亩荷花池,吃着无人机投喂的饲料,青山绿水中小龙虾们日子过得惬意。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北端的乔口镇,水域资源丰富,2017年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小镇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生长在荷花池中的“荷花虾”,截至2021年底,望城区荷花虾养殖面积超过8万亩,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刘志鹏就是其中之一。...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