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小镇创业家程一飞探索林下经济模式:95后“农创客”

2个月前 (06-23)创业故事102

95后创业故事:2020年6月,当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典礼落下帷幕时,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程一飞作出了一个令同学震惊的决定:回到家乡湖北大冶还地桥镇南石村,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务农。当实验室白大褂换成沾泥工装,试管架换成农药桶,这个有着7项科研履历的年轻人,决心用不一样的方式改写家乡农业“源代码”。

一、抉择:从实验室到黄土地 “金草鱼基因”与“荒山基因”的碰撞

在程一飞的毕业档案里,记录着一段特殊的科研经历,他曾克隆测序金草鱼的6个serpin(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这项发表于《现代畜牧兽医》的研究,如今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父亲开垦的3680亩荒山上,他正尝试“克隆”一座现代化农业综合体。

“让我能够留在南石的原因,就是乡里乡亲之间的热情。因为在疫情的那段时间,老乡们不求回报帮忙干农活的场景,让我深受感动。”程一飞回忆道,当父亲程君华用7年时间将南石村荒地变成三华生态园时,自己在实验室里完成了技术储备。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到GMP药企的“零误差”质检,程一飞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生物技术正是传统农业最缺乏的“基因片段”。

初返乡时,这个习惯精确到微克的年轻人遭遇了农业的“混沌理论”。“我们当时引进爱媛28柑橘品种,没充分考虑到本地气候,种了200亩,一次寒潮全军覆没。”这次失败让程一飞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风险:没有数据的情怀,就是一场空想的浪漫。

痛定思痛,程一飞开始与湖北省级农业专家团队合作,探索适合山地地形的林下经济模式。

二、破壁:当生物技术遇见乡土中国 “农业没有失败,只有生长周期”

“跟在实验室一样,一个猜想,只有不断试错才能得到验证。”程一飞说。他蹲在树林深处,扒开铺好的稻草,露出大球盖菇的“地下工厂”。

程一飞查看黄精种植情况

“农业没有失败,只有生长周期。”对程一飞来说,大球盖菇的林下种植就是一次成功的验证。因村里山地林地偏多,程一飞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同团队进行各种林下经济的开发,最终找到了耐阴湿、抗病害的“山林”基因。如今,大球盖菇、黄精的林下种植,以及“林—药—鸡”的生态立体结合模式已成为园区的亮点。“林下经济每年占我们销售额10%—20%,大概一年100万元—200万元。”谈起这些数字,程一飞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林下大球盖菇种植

比技术更难的是生产关系重构。3680亩流转土地、225名合作社社员、300多户农户,如何实现全流程“技术接口”?针对农户“不敢种”“不会卖”的痛点,他提出“六统一”联农机制,即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统一售后。其中说服村民流转土地时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老乡最怕两件事,拿不到租金,土地变了样。”解决方案既现代又传统:规范的合同、村集体公证,再加上一句朴实的承诺——“如果有乡亲想退出,我们会无偿把他的田地恢复到原来的样貌”。说这话时,程一飞语气中带着自豪。

张咏梅在三华生态园务工

50多岁的村民张咏梅把自家6亩撂荒地流转给三华生态园后,还在园区务工。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笑着说:“以前在外面打工谋生,现在年纪大了,在家门口就有事做,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一份收入,挺好的。”

如张咏梅一样,“六统一”这种模式带动南石村及周边530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3600余元,累计节约生产成本300万元。

三、共振:经验与技术双螺旋 父子两代农人的智慧叠加

“各位冶友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紫藤花长廊,全长1280米,涉及4大色系16个品种,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程君华对着镜头比出招牌手势,程一飞则实时调整着曝光参数,优化视频画面,父子俩配合默契,通过短视频为园区紫藤花节做宣传。

三华生态园中喂鸵鸟

别看这位老农人如今乐得当儿子的“首席代言人”,“70后”的程君华和“95后”的程一飞仍常为园区发展争辩。父亲坚持“稳扎稳打”,儿子主张“数据驱动”,但两人在“让土地增值”的目标上高度一致。这种互补形成奇妙化学反应:父亲的土地经验+儿子的技术思维,使三华生态园从传统种养场转变为年产值千万元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相较于父辈,我的个人优势是更容易去接受新鲜事物。”程一飞笑着说,父亲更偏向传统种植养殖销售模式,而自己更看重把“看得见的信任”种进消费者心里。他计划在园区装上摄像头,给每只鸡苗都戴上智能脚环,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它们的“成长日记”——哪天接种疫苗、吃了什么饲料、运动步数多少;顾客选定一只土鸡,就能通过监控观察它的生长环境……这个正在部署的“千里眼”系统,最终将实现园区监控全覆盖。

“年轻人脑子活络,以前我觉得把地种好就行,现在儿子告诉我,得让城里人看得见好在哪里。”程君华笑着说,言语中听得出一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和展望。这对父子一个守着土地的厚重,一个追逐技术的锋芒,却在南石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了相同的答案。

后记:以上就是一个日常的创业故事从实验室的一次次操作到田野间的一次次实践,程一飞的创业故事诠释着新一代“农创客”的独特气质——既有科学理性的头脑,又不失对土地的热爱情怀。在这个3000多亩的“实验场”里,他正在书写着自己的乡村课题: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中,找到那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记者:周春明 陈婷(来源:云上大冶)


推荐阅读:

新疆兵团:95后“海归”返乡创业当“羊倌”带动民众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24.html

“小镇创业家程一飞探索林下经济模式:95后“农创客”” 的相关文章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李锋...

养龟菜鸟变达人“望闻问切”知龟情

养龟菜鸟变达人“望闻问切”知龟情

惠阳知名的大学生创业兄弟曾广浩、曾广深,在成功打造惠阳首个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后,又涉足了新领域——这回是惠阳冷门养殖行业,石金钱龟、草龟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养龟菜鸟到如今能够帮龟治病,曾氏兄弟的养龟场成为当地最大规模养龟场,养龟7000多只,是惠阳重要龟种、龟苗集散地。曾氏兄弟与陈勇明打理的养...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江苏高淳:一群90后年轻人的养蟹创业史

9月15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沛桥村,陈芸站在自家的蟹塘边,看着父亲陈建禄横舟水上、将第一袋蟹笼慢慢拉起,塘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只只举着毛绒蟹钳的肥美大闸蟹离开生活了8个月的鱼塘。秋风徐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固城湖大闸蟹上市时间。2019年,因父亲养蟹连年亏损,陈芸决定返乡创业,希望通过电商把源头好蟹卖...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们的羊肉复购率达到45%以上,回头客很多。”9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90后”返乡大学生张志强如是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盟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这里的牛羊遐迩闻名。相比于全世界蓄养的60多个品种的羊,当地的乌珠穆沁羊要多一枚胸椎或腰椎,牧民们常用“多一根肋骨”来...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涡阳:返乡养鸽蹚出致富路

“目前养殖场种鸽增加到2000多对,年总产值已达30多万元,企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5个行政村,带动368人从事乳鸽养殖,养鸽已经成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回想近年来的养鸽创业路,涡阳县广飞肉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强激动地说,合作社每年净利润接近20万元,比当初他在外打工赚得更多。2014年,周强...

大学生回乡创业在地里种“冰淇淋”销售受阻,急需您的帮助

大学生回乡创业在地里种“冰淇淋”销售受阻,急需您的帮助

创业故事,萝卜切开是紫色的?吃起来还是冰淇淋的口感?这种萝卜你见过吗?这就是这两年才开始进入国内市场的网红萝卜——紫萝卜。一说起网红商品,都应该是不愁卖甚至供不应求才对。可是平顶山鲁山县的程佳佳今年种了200亩紫萝卜,这已经到了成熟期,却遇到了销售困难。一、4500元一斤的种子萝卜喜获丰收却成了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