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71

2日清晨,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52岁的韩发图麦刚为5岁的孙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来的电话。

“这几天我们来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进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湿,只要大棚盖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韩发图麦对电话那头的人说。

这位精神而又能干的妇女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北漂奶奶”,顾名思义,韩发图麦和丈夫、儿子、儿媳一起自2008年到北京开饭馆,一干就将近10年。

“其实在北京开饭馆挺难的,生意也是不温不火,时间长了就想着回家,落叶归根嘛。”韩发图麦说,回到老家她和丈夫带了几年孙子,其间从网络上看到广东、山东等地区养殖蚯蚓,药用为主,市场需求也不错。

图为韩发图麦在网上学习养殖知识。

身处高原,韩发图麦一直纠结循化的自然环境能不能养殖蚯蚓。随着不断地了解学习,她看到了东北很多地方成功养殖蚯蚓的案例,她觉得东北的环境和循化也差不多,于是就动了试一试的念头。

2021年,韩发图麦通过不断了解学习和联系,从山东梁山引进第一批蚯蚓苗,养殖在了循化县街子镇吾土贝那亥村的两亩大棚地里。

“头一年没有经验,很多知识和技术都不到位。我们黄河边上风比较大,动不动就会把大棚布给吹烂、吹跑,损失挺大的。”韩发图麦回忆说,最终,去年一亩地也就挣了两万多元,跟她之前的预期相差甚远。

说话间,韩发图麦展示着此前养殖蚯蚓的点点滴滴,画面中,养殖大棚内标准的蚯蚓田地整齐排列,周边务工人员拿着小耙子忙着给蚯蚓田浇水施肥,并时不时蹲下身来翻动一堆堆土褐色蠕动的小蚯蚓。

“我每次下地都带着小孙子,修路、刨地,把娃娃带的脸蛋又黑又红。万事开头难,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今年我们养了4亩,把篷布做了改良,再跟着养殖专家学习交流,今年的收成还不错。”韩发图麦说,蚯蚓收好后经过清理、晒干,发往了兰州、新疆等地,今年市场行情很好,每斤活蚯蚓能卖到30元,晒干后能卖到70元一斤,一亩年利润达到了20万元左右。

韩克力木是在蚯蚓养殖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每天有150元的工资:“我来合作社一年多了,每天都有活干,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干活也轻松。我们把蚯蚓养得好,以后村里的人都可以来这里干活。”

近年来,循化县街子镇吾土贝那亥村组织党员群众参加了致富带头人培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思想都被带活了。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有效提升了抵抗风险能力,也让村民们尝到了拓展产业形式带来的甜头。

“村里有了致富的新产业、新路子,接下来我们将复制这种模式,发动更多群众以务工、入股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蚯蚓引种、培育、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把养殖规模再扩大、让加工程序更规范、把销售渠道再开阔,让蚯蚓养殖成为我们村致富的金招牌。”吾土贝那亥村党支部书记韩学良信心满满。

街子镇党委书记韩平良介绍,通过“组团联村助力、党员干部认领、百姓群众参与”,鼓励村“两委”带动村民成立创办农村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让有资源的村靠资源优势起步,没资源的村靠学习先进技术发展,增强村集体自主“造血”功能。村级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明年我想扩大养殖面积到12亩,利用好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试养整体收益更好的蟾蜍,把蚯蚓作为蟾蜍的饲料,打造一条以蚯蚓养殖为基础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从而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韩发图麦说。(完)

作者 李隽 马瑜红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62.html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的相关文章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养殖业创业故事:刘志鹏,身份: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起人1、他的故事,“95”后回乡养殖小龙虾 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刘志鹏是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长沙市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示范培育班学员,乔口商会工商联执委,乔口田心坪村扶贫产业指导员,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虽说在商界里企业家都是以男性居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少,男性女性更加的平等,拥有同样的权力。就创业来说,现在创业不分男女老少,而且女性创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在我们视线里,像董明珠、陈丽华这样知名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女性创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的是分担家庭压力,有的...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枣树下的美丽约定:茶陵三个奶奶承包百亩荒地创业

五年前,年近6旬的周小姣、罗秋兰和谭八香决定做一件“大事”——承包村里的65亩荒地种枣树。但她们不得不面对许多质疑。周小姣的丈夫对她说,这件事又耗时又费力,还不一定赚得到钱,何苦呢?邻里也同样不看好。“他们认为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享受天伦之乐。”57岁的周小姣说,“我只是想证明,即使在我们这个年龄,人...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赵丽梅:为甜蜜事业打拼 带动200多位蜂农致富

姓名:赵丽梅居住小镇:平谷区峪口镇工作内容:2014年辞去北京市里的稳定工作,带着全家回到了老公的家乡平谷区峪口镇创业,开启了自己的甜蜜事业路。蜂蜜丰收的时节里,赵丽梅展示刚做好的蜂蜜。39岁的赵丽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城区上班,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平谷区养蜂协会前任会长聊起养蜂的故事。斟酌...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打开拍照模式,伸缩镜头“探出头来”,咔嚓一下......这一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动作,却让手机真正实现全面屏。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款内孔1毫米特微型轴承的助力。安徽孺子牛轴承负责人华黎明查看公司生产的轴承。专注研发 练就细分领域唯一“当时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轴承厂家都参与了,由于客户技术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团队...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走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的一条乡间路上,道路两侧的樱桃树枝干粗壮,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尽头。“路南600米,路北500米,整片园区占地1000亩。”10月18日,在曲家炉村的樱桃种植基地,王蒙向记者介绍他的这片樱桃园,“园区采用矮化密植、机械化的种植技术,种植密度高达每亩164棵,提高产量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