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41

群山环绕着水库,78个自然村散落其间,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镇,平均海拔为1980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五年前,这个数据仅为9624元。

2017年,村民杨丽芹的丈夫因脑淤血双目失明,右手和右腿同时失能,不仅每个月要花近800元的医药费,还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照顾。儿子正在读大三,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是家中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杨大姐在自家的三亩水田里拼尽了力气,还是很难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

同一年,杨丽芹的邻居杨海祥和往年一样,种植了20多亩地的烤烟。这是官屯镇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一亩烤烟带来的年收入大约有5000元。然而,从埋下种子到卖出烤烟,共有108道工序,这对烟农的体力与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种烤烟这个事儿有点繁琐,累人,有点苦,风险又大,所以说有点恼火。”当时已经43岁的杨海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017年,云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9862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28位,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四个省份之一。

如何通过协调发展,让先富带动后富呢?这还要从一支玫瑰的故事说起。

赵景龙和黄崇泽都是“90后”,他们分别在玫瑰花的种植与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是他们在官屯镇种玫瑰的第二个年头。2021年初,两位年轻人承包了这里的171亩大棚,种植了30多种中高端玫瑰。

“世界好花看云南,云南鲜花看姚安。”之所以选择来到这里创业,是因为赵景龙与黄崇泽经过多方考察后发现,姚安县的光照、水源、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玫瑰,并且,这里还有很显著的区位优势。

“云南几乎所有的玫瑰都会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交易,而我们距离那里只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说这里的花能够很快地运输到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建好了种植玫瑰的温室大棚。“当地把这个大棚转租给我们,我们只需要出地租和大棚的租金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去其它地方新开辟土地的话,那就要自己建大棚,那个投入可能要翻两倍以上。”对于赵景龙来说,这些温室大棚大大减轻了他们创业的成本。

这些温室大棚由沪滇协作资金建成。2016年开始,上海市嘉定区与云南省姚安县、永仁县、武定县等8个县逐一建立了协作发展关系。2018年,嘉定区在楚雄洲姚安县的官屯镇投入2245万元沪滇协作资金,建设了295亩温室大棚。

创业一年多的时间,两位年轻人就赚到了在官屯镇的第一桶金。负责销售的黄崇泽告诉记者,目前种植基地月营收约为150万元,利润在50万元左右。

从栽培、采摘到最后的包装,这个花卉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曾经生活困顿的杨丽芹,将家中的土地经过流转,成为了花卉基地,一亩地每年能收到800元的租金。而她自己也成了这里的一位采花姑娘,每个月既有大约3000元的稳定收入,又能够照顾到家庭。

“我现在跟村里姐妹们一起在这里这班,很开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由沪滇协作资金支持的玫瑰种植产业不仅为官屯镇带来了大量就业的机会,也潜移默化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眼看两位年轻人的种花事业蒸蒸日上,附近不少村民都争相来到他们的基地,想要学习玫瑰花种植技术。

去年开始,48岁的杨海祥也开始跟着赵景龙学习玫瑰花种植技术。今年,他下定决心,从烟农转型成为花农,精心耕耘属于自己的11亩花圃。

走进自己的大棚,看着满园含苞待放、即将上市的玫瑰花,杨海祥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现在每一亩一年的纯收入能有两三万元,11亩就差不多二十多万左右,生活越来越好咯。”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不少企业和村民陆续加入官屯镇花卉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共种植花卉 750多亩。由沪滇资金建设的大棚从295亩扩大到416亩,所有大棚租金归当地村集体所有,用于当地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与公益事业。

云南省姚安县官屯镇党委书记周学强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各个村都设置了诸如保洁、巡河、护林等公益性岗位,每月固定工资800元,专门提供给收入不太稳定的困难群体。

除了投资建设温室大棚,近年来,沪滇协作资金还先后在姚安县投资建设了有机果蔬冷链物流基地、果蔬泡沫箱加工车间、储能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挂职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效武告诉记者,姚安县沪滇协作项目以姚安当地的“花卉、肉牛、蔬菜、水果”特色农业和新能源产业为方向,正在逐步从一产种植向二产制造、三产服务转变。“我们是希望通过沪滇协作,能够真正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到兴产业、促发展、富百姓、强经济。”

“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来自上海的帮扶,也在帮助当地保护并发扬好传统文化。

马登科是云南省永仁县外普拉村第一位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小时候,马登科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大山,到城里生活。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机缘巧合回到了家乡,成为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带着全村的希望开启了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工作。

“当时我在外面也没有稳定的工作,正好村里换届,老村长就找到我,希望我能回来接手这个工作。我也是学农业出来的,我就想着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为这个村子的发展贡献一点我自己的力量。”

经过走访调查,马登科发现,当时的外普拉大村共有374户、1302人,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其中,贫困户124户、384人,贫困发生率29.4%。

外普拉村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每一座房屋都带着彝族建筑的特色。2014年,外普拉大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然而,由于村里经济条件落后,许多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外出务工。村庄逐渐“空心化”,一些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正面临逐渐消失的风险。

想要在振兴古村落的同时,还可以恢复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马登科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把外普拉村发展成乡村生态旅游的示范村。

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的支持。2019年,上海投入317万元为外普拉村建设了酒店、民宿和青年旅社,改善游客在当地的居住体验。同时,这些与旅游配套的设施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

夏学芳是外普拉村的村民,过去常年在家务农。如今她成了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负责村里所有酒店的运营管理。在她看来,村里发展旅游为她带来的不仅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观念。“外普拉妇女之前一般都不敢开口讲话,有那个心没有那个胆,现在因为有这些工作岗位过来,我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比较自信,比较开朗。”

在夏学芳工作的游客接待中心,还展示着外普拉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夏学芳与姐妹们自发组建了“火波若玛”(汉语意思为“月亮女儿”)艺术团,传承彝绣文化。“像这块绣片我们做好框起来,可以放在我们的民宿里面做展示。游客有需要,他可以直接购买。这样的话,我们彝族的文化传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2020年,上海又投入了325万元为外普拉村的100亩水田修通了水渠和机耕路,建设了粮仓。60多户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生态水稻,并在稻田里养生态鱼苗,还恢复举办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摸鱼节。

10月初,金黄的水稻即将迎来收割季,外普拉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李乔和村民们一起挽起裤管,穿梭在稻田里抓鱼。

黄李乔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外普拉村生态水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在沪滇项目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申请‘三品一标’、绿色认证,取得认证之后,价格可以从原来的5元一斤提升到26元一斤。”

2021年,上海又投入了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造外普拉村的排污系统,提升村民居住条件,美化旅游环境。

“我们沪滇合作项目将持续给外普拉一个助力,从经济上使我们的彝家同胞,在2021年的基础上,收入有倍增,生活水平有提高;在文化上,我们能够保护和挖掘,并且发扬好彝族文化;第三,实现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海市嘉定区挂职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委常委、副县长金伟平说。

沪滇协作,协调发展。农田山野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变化;年轻人曾经想要逃离的深山小镇,如今已成为他们创业追梦的热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智敏 李响 特约记者:张桂伟)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21.html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的相关文章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残疾人创业故事:昭平县走马镇有一位终身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名叫邱宗敏,1986年出生,邱宗敏外号叫短短(他说朋友们都这么叫)。短短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他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有疼爱他的父母,以及一个亲如手足的弟弟。但是幸运之神没有一直眷顾于短短,在2009年因为一次交通意外,短短失去了双...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

橙种植达人张华:从普通农民到年入百万果园主的华丽转身

橙种植达人张华:从普通农民到年入百万果园主的华丽转身

初见张华,乍一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大叔,衣着简朴,皮肤黝黑,憨厚敦实。然而和他聊起来,才发现他幽默诙谐、风趣机智,几句话就把人逗乐了,脑子里的创意点子像爆豆子,隔一会就蹦出一个,要不这山上480多亩的血橙也卖不了这么快。张华在血橙基地走在果园里,记者想为张华拍张照,最好是站在果实累累的血橙树旁边...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吉林珲春:返乡青年奋斗逐梦“致富路”

今年是郎海涛返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2015年,他辞去在俄罗斯的工作回到吉林省珲春市,办起苹果种植合作社,种了近百亩果园,把家乡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珲春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陆地边境口岸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珲春由此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开发开放中...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90后”把家乡的蔬菜卖到了全世界,年进账过亿

“90后”帅小伙留学归来创业,化身家乡蔬菜“经纪人”,研发8项专利,助上百户农民增收,一年出口蔬菜超过10万吨,销售额上亿元。1、留学归来,仍是农民“为什么品质一般的蔬菜在国外都可以有那么好的价格,而在国内,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高品质蔬菜却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对于这个问题,唐宇一直百思不得其...

一羽“生态灰鹅”背后的“新农人”

一羽“生态灰鹅”背后的“新农人”

2018年8月,碧桂园兴国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与隆坪乡人民政府、柏瑞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通过“为贫困户建栏舍或提供幼苗→免费技术指导→包销回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灰鹅养殖,助力脱贫致富。碧桂园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对灰鹅养殖致富带头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宣传、产品渠道”等多方位的支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