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70

金秋送爽,层林渐染。在梅县区程江镇浒洲村的一个山头,漫山遍野的柚树,挂满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柚,丰收的喜悦爬上伊为香家庭农场主人黄小香的眉梢。

今年,是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此打拼的第10个年头。即将开摘的金柚,则是他们创业梦结出的丰硕成果。

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摘柚,姐姐现场直播带货,向粉丝推介金柚。

舍弃都市生活

回乡承包山林

黄小香早年在上海一家大型建筑工程公司担任财务总监。北京、延安、广州……天南地北,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由于工作关系,黄小香认识了老乡、同行廖伊群。后来两人在上海喜结连理,几年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广州。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和生小孩,夫妻俩决定回梅州生活。夫妻俩一个老家在兴宁,一个老家在大埔,两人商量后折中选择安家梅城。

回梅州干什么好?黄小香想到了种柚子。“我是吃梅州柚长大的。但柚子在外省非常少见,曾多次买来送给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广受好评。凭着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我有信心开拓北方市场,把柚子卖好。”黄小香说。带着感情、瞄准商机,她和丈夫决定大干一场,并于2012年在浒洲村接手承包了150亩山林,为期10年。

舍弃繁华都市月薪过万的白领生活,钻进欠发达山区做新农人,对于黄小香夫妇的选择,许多亲戚朋友不理解,甚至骂他们“好傻”。“以前我在写字楼里叹空调上班,现在在山里种柚子,风吹日晒挥汗如雨,虽然累,但很快乐。”黄小香说,她和丈夫不后悔,内心憋着一股劲:一定要种出名堂。

夫妇悉心种柚

农场走上正轨

万事开头难。山上原有的柚树,处于失管状态:枝叶疯长、土壤过度施肥、病虫害严重,以致柚小皮黑,挂不住成果。黄小香、廖伊群夫妇撸起袖子,请来工人给柚树修枝,请来专家消除病虫害,改用有机肥、生物肥改善土壤肥力。此外,还开辟了进山便道、平整坡地、铺设管道。

三年下来,两人几乎瘦了一圈。“一切从零开始。从种植到管理,从采摘到销售,一路艰辛一路学。”廖伊群说,他和妻子经常向当地种柚大户、行业协会请教,参加农业技能培训,走进农业科学研究所,向专家寻求种好沙田柚、蜜柚的科学方法。他在梅城承包工程所赚的钱,绝大部分都贴补在农场运营上。

“做农业真的很辛苦!我很佩服妹妹、妹夫的魄力。”记者采访黄小香时,坐在一旁的姐姐黄小红补充道,10年前回梅州种柚时,他们舍弃广州户口,筹款160多万元投进山里。辛苦耕耘六七年后,农场才开始盈利。

踏入家庭农场,个头饱满、色泽金黄的金柚挂满枝头。农场管理员张继荣爬上柚树,小心剪除多余的枝叶。“这是为了保证金柚营养。目前柚果糖度在14度以上。”黄小香边说边摘下一个柚果邀请记者品尝。她说,目前金柚有700多棵,准备11月初全面开摘,预计产量可超过30万斤。

专业人做专业事。家庭农场走上良性轨道后,黄小香夫妇把农场全权交给老柚农张继荣打理,他们则把主要精力用在开拓市场上。

借力网络平台

畅通销售渠道

为打响品牌,黄小香、廖伊群夫妇结合两人名字,注册了“伊为香”商标。每个卖出的柚子身上,都贴上附有二维码的这个商标。“没想到我这个创意,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黄小香说着,拿出几沓销售单据给记者看。河南焦作、四川成都、北京房山……客户覆盖大半个中国,“这些客户都是扫二维码加我为好友而变成长期客户的。”

近年来,电商直播方兴未艾,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铺设了一条“快车道”。2021年中秋前夕,在陕西西安,黄小红变身网红主播,向粉丝推介蜜柚、柚皮糖、柚果酱和梅菜干、盐焗食品等梅州农特产品。1600多公里之外的梅州,黄小香作为后台助理,在电脑前敲字,补充产品介绍并为粉丝答疑。姐妹俩一南一北、台前幕后,配合默契,从晚上7时至10时,订单如雪片般飞进直播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黄小香在拼多多平台开设了一间店铺,嵌入姐妹名字,唤作“红满香”,卖农场柚子,也帮助其他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带货,目前吸粉30万。黄小红也已从西安辞职,加入农场做专职主播。“我是被妹妹拉下水的。”访谈中,黄小红几次这样说,脸上却难掩喜悦之情。

创业十年,皆为序章。黄小香蓄势待发,已将山林承包期续签20年。“乡村振兴大有作为。我和家人还要继续努力!”黄小香憧憬着未来:乡村更美、产业更兴、农户更有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37.html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 一只鸭子卖到128元

一个从庄稼地里考上大学的平罗“90后”小伙,毕业后返乡养鸭创业。让乡亲们惊叹的是,这个“鸭司令”带领4000多只麻鸭闯市场,竟将一只鸭子卖到128元……8月2日,天刚亮,平罗县姚伏镇上桥村村民朱自和从床上爬起,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玉米地里忙乎。新掰的玉米被拉往村里的养鸭基地。因为提前联系过,等待卸货的人...

大学生返乡养虾 3年500万销售额

大学生返乡养虾 3年500万销售额

大学生创业故事:林振烔,一个善于分析市场行情的人。创业两年,他靠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一步步打开销售市场,更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巨变。但就在两年前,林振烔还只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就是林振烔的老家。1993年出生的他,从小热爱摄影,不少摄影作品还获得了市里的奖项。照理说,林振烔将来多...

天津85后整理收纳师:辞职创业赚到可观的收入,更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天津85后整理收纳师:辞职创业赚到可观的收入,更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开始越来越追求空间宜居、环境更加和谐有序,由此一个全新的职业──整理师应运而生。2021年,国家人社部在家政服务员职业下,更是增设了“整理收纳师”工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整理师行业。36岁的高婷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月,高婷辞去了知名家居用品公司研发经...

王小丽:返乡创业养蚯蚓一个月收入18万

王小丽:返乡创业养蚯蚓一个月收入18万

重庆返乡农民工王小丽开办的蚯蚓养殖基地,那一行行散发出牛粪味的田垄就是“蚯蚓养殖床”。在养殖基地旁边,笔者看见带着近视眼镜的王小丽。此时的她,正与弟弟王虎、堂妹王英、舅舅刘兴勇一道,将村民采收的一大盆蚯蚓带回屋里分盒包装,然后再成件发往合川、江津、重庆主城及四川武胜、南充等地。王小丽告诉笔者,现年3...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打开拍照模式,伸缩镜头“探出头来”,咔嚓一下......这一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动作,却让手机真正实现全面屏。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款内孔1毫米特微型轴承的助力。安徽孺子牛轴承负责人华黎明查看公司生产的轴承。专注研发 练就细分领域唯一“当时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轴承厂家都参与了,由于客户技术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