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青年创业者周承伟:“养蜂达人”的创业之路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68

青年创业故事:“作为一个农村娃,没什么不好的。从精准扶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再看看‘十四五规划’,我相信,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农村都是大有可为的!”这段话出自四川省雅安市多营镇下坝村的“养蜂达人”周承伟——一位“90后”青年创业者口中。

周承伟在养蜂基地

立足农村学农业

周承伟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谈不上多富足,却也不会挨饿受穷。从小,周承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他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校区学习动物科学专业。很多人对他的选择不理解,认为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更“高大上”的专业,帮助他留在大城市。周承伟说:“其实,我们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家庭条件一般,就算学习金融、师范之类的专业比较容易在大城市找工作,但又能挣多少钱呢?我认为,最适合我们的还是学好农业,扎根农村,在农村创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大一伊始,周承伟就确定目标:提前毕业。大二下学期,他修完了大学4年必修课的80%,英语、计算机成功过级,还做了毕业实验、写了毕业论文。

有了充裕的时间,周承伟在大三下学期便离校去四川省巴中市的一个养鸡场,专心学习养鸡,为自己的创业积累经验。

确定目标养蜜蜂

一段时间后,周承伟发现,养鸡并不适合他。首先,投资成本太大,鸡舍、鸡苗、饲料都需要投入,而且鸡肉、鸡蛋对销售的要求很高,毕竟这些东西都有新鲜度的要求。不仅如此,2015年,四川遂宁出现H5N1禽流感疫情,虽然距离巴中很远,但还是严重影响了他所在的养鸡场。“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周承伟理解了当地创业者的一句戏言。还没开始创业,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那么,该养点什么呢?经历养鸡的实践后,周承伟明确了自己的养殖要求:投入小、产品可以长时间储藏、回报周期短。在室友的启发下,他决定养殖蜜蜂。周承伟和室友找到四川农业大学的养蜂学老师,道出了心中所想。老师很支持,愿意分出学校的四箱蜜蜂作为他们前期的“实验”。

为了节约成本,周承伟去废品收购站买纸皮、铁丝,上山砍竹子,总共花费37元,用借来的锄头,搭建起简易的养蜂棚。直到今天,周承伟仍然清楚地记得:搭好棚子当天,“雨城”雅安下起了大雨,忙碌过后的他享受着雨水流过脸颊的清凉与温柔。

百般挫折终有收获

虽然周承伟从课本上学到很多养殖知识,但从“学院派”转变到“实践派”也需要经历时间和挫折。

养殖初期,周承伟不懂蜜蜂的习性,又正值夏天,蜜蜂很暴躁,被蛰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他身上都是包,腿肿得路都走不了。但是,无论酷暑或者暴雨,蜜蜂还得照顾好。

面对曾经的挫折,周承伟很淡定:“都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终于,蜜蜂开始产蜜了。周承伟拿着自己的成果试着去学校推销。最初,大家都不相信蜜蜂是他们自己养的。周承伟就和室友抬着充当蜂蜜摊的电脑桌,在食堂门口、公寓门口、教学楼下,甚至是路边、桥头卖蜜,所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蜂蜜摊。“叔叔、伯伯、嬢嬢,这是我们自己养的蜜蜂产的蜂蜜,买一斤嘛。”白天顶着烈日在校内叫卖,晚上再赶着大家散步的空隙饿着肚皮吆喝。他们坚信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肯定不会有回报。终于,开始有了收获。

品质战胜了一切,学校的市场逐步打开,蜂蜜却不够卖了,这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去市场外面收购?周承伟认为:自己养殖蜜蜂时间太短,对蜂蜜质量的鉴别把握不准,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蜂蜜不够卖,那就干脆干大一点。

2016年,周承伟成立了雅安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邀请养蜂二十余年的老师傅张崇云一同创业,并就地在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联系蜂农加入合作社。

想做养殖户,先做建筑工

建立了合作社就要有基地。养蜂对选址的要求很高: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要有不间断的蜜源植物,空气和水质都要达标。最终,基地选在了雅安的多营镇下坝村。

从合作社正式成立到最终选址,历时3个月,期间周承伟实地考察多个区县、镇、乡,相互对比才最终选定。后期,他还得到多营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土地用作合作社基地。

土地免费使用,建基地要钱啊。当时正值“4.20雅安芦山地震”重建期,人工、物料价格都异常高。周承伟现在还记得当时完全承担不起的价格:河沙、碎石125/方,用工280元/天,专业的泥工甚至达到400元/天。请不起,怎么办,自己干!

搬砖、和水泥……还没等养蜂,先干起了建筑工人,这让周承伟哭笑不得。那个时候,过往的农户无比诧异地看着这个小伙子,想必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戴眼镜的书生还能做泥工活吧。

就这样,周承伟和室友每天挑水、和水泥、和河沙、劈砖,乏了就和张师(养蜂师傅张崇云,平时周承伟都是这么称呼他)一起喝点酒,尽管他端酒杯的手都已经抖了起来……

终于,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基地慢慢成形。

捐款捐物,带动农户

有了基地就需要大蜂群。雅安本地的养蜂规模不算大,况且合作社后期吸纳的蜂农都基于雅安,蜂王很容易近亲繁殖,那是周承伟不愿意看到的。这时,张师二十余年的养蜂经验凸显了出来,他立刻联系老蜂友,寻找健康的蜂群和优良的蜂王。最终周承伟一行人驱车前往四川眉山带回两百群蜂群,又从映秀、青川、邛崃、榆林、两当、红原、甘肃、秦岭等地购买优良蜂王来杂交。就这样,他们的养蜂事业蒸蒸日上。

看到周承伟的蜜蜂养殖越干越好,许多农户都来取经。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都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承伟决定好好帮他们一把。

他和村组织商量,在村委会旁边另建一个养蜂扶贫基地,里面的配套设备、设施、蜂群等都由周承伟捐赠,保证每个想学养蜂的农户都有一套。但是,蜂群不能直接带走,周承伟让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给农户培训,学习养蜂技术。等农户可以养活蜜蜂、繁殖蜜蜂让蜂群从1变2后,他们就可以带走蜂群,自行养殖了。

不仅如此,周承伟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的伙食费用,帮助凉山州雷波县千万贯乡和马湖乡销售当地土特产并将款项捐出,共计22万余元。

红火的养蜂路,奋进的创业人

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周承伟也做了安排:免费给予蜂王。这一决定在雅安蜂农里可谓震动不小,因为蜂农都知道,好的蜂王决定好的蜂群,好的蜂群决定一年的产蜜量,也是他们一年的收益。大家都慕名前来领蜂王,合作社从最初的几个人一下子多了起来,30人、60人、直至102人,雅安的蜂农可谓聚为一家了。

有了百余人的蜂农支持,合作社的蜂蜜存量一下多了起来,麻烦也多了起来。

蜂农以前养殖蜜蜂大多比较“随心所欲”,取蜜前不会对蜂蜜进行检测,导致合作社的蜂蜜种类、品质参差不齐,在销售上也不好统一。很多蜂农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不信任,心里有什么想法也不愿多说。有了好的蜂王之后,蜂农想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但又顾虑蜂箱投入、管理经验、蜂蜜销售……为此,周承伟再次决定:免费教授养蜂配套技术;保底收购蜂蜜,年底二次返利;争取养蜂补助及办理养蜂相关证书。这一决定也基本确立了合作社日后的大致方针和走向。

2019年,合作社的养蜂规模达到3000余箱。周承伟却决定短期内不再扩大养殖规模,毕竟自己的销售渠道有限,支撑不起更多货源。自己还承诺帮助农户销售蜂蜜,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销售压力太大,不如踏踏实实地保持现有规模,提升产品品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由于蜂蜜可以长期储存,周承伟没有遭受太大影响。但商品不能流通,现有库存也需要解决。

周承伟另辟蹊径,搭上“直播+”的快车。但是,在合作社里,除自己一个“90后”外,其他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户,文化水平不高,让他们去直播,直面消费者有些难为人了。

雅安市属于旅游城市,风景优美,自己的基地在山里,很多“网红”来这边直播。周承伟干脆和他们合作,先优化基地环境,和主播建立联系,辅助他们直播。同样,主播也会在他们的平台、渠道推广周承伟的蜂蜜。这样一来,农户只需要按照订单打包、发货就可以了。

就算如此,下订单、印瓶贴、洗瓶子、贴瓶纸、发货、外出参加会议及交流,都得周承伟亲自做,有时候洗瓶子到半夜。他心想:这是为了什么?答案很明显:为了安稳的一个家。

从此,农户也都不再叫他“小周”了,而是称呼他为“大师兄”,周承伟知道这是大家对他工作的肯定。合作社也拓展了业务,不单单卖散蜜,也进行蜂群、蜂王、蜂用具及包装蜂蜜的销售,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蜜小镇”。

从校园创业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周承伟已经满身荣誉:2016年4月25日,作为创业代表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并鼓励;2019年5月,被评为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2019年11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0年11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

今年,合作社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产品生产线,提高产品供应能力,再逐步扩大产品规模。当然,在新的一年里,周承伟也30岁了,之前一直忙着创业,还没有成家,成家也是他接下来的目标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94.html

“90后青年创业者周承伟:“养蜂达人”的创业之路” 的相关文章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他的逆袭很传奇

他是一家纸制品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位脑瘫患者。因身体残疾,他曾被人嘲笑是“傻子”。如今,他开办的工厂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央视新闻专栏《我们的日子有奔头》 第三期的创业故事 ,要从一家工厂说起……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一家纸制品厂的工人们正忙碌工作着。与一般的工厂不同,这里的很多工人都身有残疾,老...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创业故事: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山西大学成功入选,这是该校继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来,在创新创业领域又一国家级层面的突破。山西大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们提升了哪些能力?11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听部分山大学子讲述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故...

一个盲人的创业传奇:白手起家3年成蘑菇大王

一个盲人的创业传奇:白手起家3年成蘑菇大王

现在的何幼定在身边朋友们的帮助下,不但成了当地有名的“蘑菇大王”,还开办了农家乐餐厅,他利用本地山坡散养的万余只土鸡更成了外地食品企业眼中价值不菲的食材供应源头正常人创业已经很难,而双目失明的人要支撑起从生产一直到市场终端的产业链条更是难上加难。在浙江绍兴的上虞市,若非亲眼所见,记者是无法理解这个创...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海归”返乡创业 团场里干出大事业

90后创业故事:他乡纵有千般好,不及故乡一片云。六年前,在外企打拼多年的王留勤决定放弃高薪工作,毅然返回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米兰镇,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这一年,因为工作积极,个人能力突出,25岁的王留勤被公司选派前往位于迪拜的分公司进行培训学习。“刚听到...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新农人”筑梦黑土地闯出新天地 ——长春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涌动

创业故事:“合作社鲜食玉米项目今年一定得上,抓紧时间购买设备,力争让农民尽早见效益。”9月29日19时,天色已晚,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仍在新建的厂房里忙碌。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典型,“70后”的他今年为合作社树立了一个新目标——通过鲜食玉米项目,带领农民走上以一二三产融...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有一位肢体残疾人,但他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又是“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70户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徐志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志强有着一段颠簸曲折的经历。由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为一名养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