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李天柱:乡村热土上的养蚕梦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0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李天柱,是山西省柳林县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0年,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走出大山,走进大学,03年,我大学毕业,凭借着热门的软件开发专业,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两年后,我的年薪达到7、8万。这个数字,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山村,在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父辈眼中,已经算得上小康。如果我的人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那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当然,也不会有我即将带给大家的故事。

放弃白领生活矢志返乡创业

我的老家在黄河岸边,那里有百里红枣林带,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所以,枣维持着村里很多家庭的生活。05年,一场连阴雨将沿黄边上的红枣打烂在地上,村民们丰收的期盼彻底粉碎。大年初一看到村里的孩子穿的都是旧衣服,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一件新衣服过三个年。那时,我的心里既难受又无奈,难受的是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没了,无奈的是靠老天吃饭终究还是老天爷说了算。

返回上海后,我没有了往日的工作激情,我时常想,都是生活在一个蓝天下的人,大家生活的差距为啥这么大?怎样才能缩小城乡距离?经过几天的考虑,我决定回家,我要用知识与奋斗,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过上和城市一样的生活,至少让村里的孩子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家从头开始,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偏要回去“受罪”。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为了尽快找到致富的出路,我开过联想专卖店、婴儿用品专卖店但由于穷乡镇消费水平上不去,这些项目都因“水土不服”一一流产。还未起步,就搭进了几乎全部的“家当”,这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那些天,我几乎睡不着觉,常常一晚上呆坐在院子里。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思前想后,我觉得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是关键。既然选择从头创业,就应给彻底忘记过去,不能碍于自己曾经是大学生、曾经当过白领而放不下身段。为了拉下脸皮,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我在自己熟悉的小镇上开始摆摊卖麻辣烫,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很多人的白眼、嘲讽,可是我告诉大家,我不偷不抢,用自己的辛苦赚钱不丢人。但这不是我的梦想,我要回村,我要彻底的融入农村,我要和乡亲们一起改变农村的面貌。

找准栽桑养蚕的发展思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栽桑养蚕。于是,翻阅了柳林县建国以来的农业资料,咨询县里的农业专家。让我惊喜的是,在我们那里,栽桑养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宜发展蚕业生产。2008年5月,借着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春风,我自筹资金流转了村里的400多亩土地,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我又发动流转土地的村民共同组建了柳林县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蚕桑养殖合作社——“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立即调回30多万株优良桑苗,开始栽桑建园。

随着合作社的正规化运作,资金的缺口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栽桑养蚕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为了筹集资金,我走亲戚、托朋友、找熟人,跑了一大圈,说了一大堆好话,结果还是差的很远。走投无路,我开始找银行,但得到的答复都是说:“条件不足不能放款”,几经周折,我想到了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工作人员说你空手套白狼啊,放款给你我们的钱不打水漂了吗?

如果再筹不到钱,合作社就办不下去了。必须赌一把,我找到小额贷款公司的领导,赖在他的办公室不走,一直跟他讲我的创业思路,分析经济效益。。。。。。也许是被我说烦了,也许是被我的执着感动了,也许是看好了我的规划前景,最后那位领导对我说:“小伙子,我看你一个大学生创业也挺可怜的,就算我个人对你的支持吧,不用抵押就放贷给你五万。”这笔钱对于我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露啊!

为了把合作社办好,我推行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主要就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桑树苗木,统一栽植技术,统一栽植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病治病,统一供应蚕种,派技术员统一指导,并且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蚕茧。这样,即调动了农民发展蚕桑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技术服务。

缺少专业技术遭遇沉重打击

眼看合作社有了好的发展势头,但高兴的劲儿很快就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打击的“烟消云散”。由于是第一次养蚕,没有经验,以为蚕儿吃的不多。可养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蚕儿吃桑叶时就像下雨一样,哗哗……直响,3万只蚕一生要吃掉1500斤桑叶。当时,合作社的蚕马上就要结茧了,可桑叶却不够吃了。要知道结茧前是桑蚕养殖的一个关键环节,若不能顺利结茧,那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这个意料之外的情况,让我心急如焚,每天寻找着购买桑叶的渠道。有时一整天都顾不上吃一口饭。事实上,就是有时间吃饭,也吃不下去。几经周折,我终于从陕西吴堡花高价联系好了桑叶。本以为蚕宝宝马上就有“饭”吃了,却不想天公不作美,去拉桑叶的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雨。进村的路基被冲毁了。我只能带领社员冒着大雨,在离村还有3公里的地方,一袋一袋的把桑叶往回扛。

淋雨感冒此时都算不上什么,只要蚕儿能顺利生长,受什么罪我都没关系。可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经过近一个月的饲养,蚕儿开始老化,本以为收获就在眼前。可是等了几天,蚕儿就是不结茧,而且开始在蚕房里乱爬,房顶、墙壁爬的满满的,最后,一个个萎缩掉在地上。看着满地掉落的蚕儿,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助。我付出的所有努力和辛苦,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眼泪流干了,我开始逐个环节分析。对,一定是技术上出了问题。经过几番周折,我请到了山西省农业厅的蚕桑研究员。专家说:“孩子,我告诉你两句话,‘小蚕养在火里,大蚕养在风里’”。我明白了,小蚕就像婴儿一样,只有暖和了,他才不会哭,不会感冒发烧,大蚕就像大人一样有时也需要吹吹风扇降降体温,这样才有助于它的生长。第二次,我成功了。看着满房子白白的蚕茧,我再次流下了眼泪,只不过这次是幸福的眼泪。此后,我开始带领社员不断扩大种植、养殖、生产规模。到2009年秋天,我创建了吕梁市第一个蚕丝被加工厂,并注册了商标“普惠天雪”。从蚕丝被加工厂至今,我们严格按照蚕丝被国颁标准加工优质纯桑蚕丝被3500床,产值达到700多万元,充分利用养蚕所剩的蚕沙,生产蚕沙保健枕2000多对,产值达到80万元。淘得第一桶金,心中喜悦不言而喻。

成就个人梦共圆乡亲梦

从回乡创业到不懈探索,从披荆斩棘到获得成功,我圆了栽桑养蚕梦,也收获了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永不放弃的人身经历。但是,一人富不算富,一人成功也不算成功。我一直惦记着离开上海时自己的承诺:我要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干出点样子来。我要让我的父辈、我的兄弟姐妹、我的邻里乡亲、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过“靠天吃饭”的日子,我要让大家摆脱贫困,过上好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200多人,我通过合作社帮助社员养蚕700张,产优质蚕茧31500公斤,蚕农蚕茧纯收入达到141.75万元,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种桑养蚕不仅带动我们村里的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也有力地推动了柳林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几年下来,我获得了不少荣誉,2010年,我有幸被团中央、农业部评为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1年,获得了山西团省委“转型跨越”山西青年五四(特别)奖章。

总结几年的奋斗经历,我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不懈学习、艰苦磨练,在逆境中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才能向追逐的梦想迈出坚实的每一步。我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也在带领全村人实现着他们的梦,如今我还不能说大家都过了像城市一样的生活,但至少我们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了。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44.html

“李天柱:乡村热土上的养蚕梦”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野生动物驯养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被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和猪最早,被人们驯化,成了人们食物来源之一,还有一种数量比较稀少,利润比较高的动物养殖深受市场欢迎,这种养殖被称为特种养殖,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位大学生返乡创业养一种寿命长达10年的鸟类,身高150-185厘米,以擅长奔跑而著名,...

80后女老板返乡创业卖玉米 回报乡邻恩情助力乡村振兴

80后女老板返乡创业卖玉米 回报乡邻恩情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创业,80后女青年丁淇就是其中一位。2019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石头镇三河村的丁淇毅然放弃在城里的赚钱生意,回到家乡卖起了鲜食玉米。经过苦心经营,她创立了自己的鲜食玉米品牌并远销省外,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为实现当地乡村振...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对话石嫣生态农场: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俞敏洪:大家好,我现在在北京顺义郊区的一个农场,离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农场的名字叫「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今天我到这个农场来体验有机农业的发展。「分享收获有机农场」是两位博士做的,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相关的博士,非常了不起。他们现在统称为“掌柜的”,女主人叫石嫣,另一位叫程存旺,两位都是博士毕业,...

薛超:一个90后的“电商故事”

薛超:一个90后的“电商故事”

电商创业故事:随着淘宝等电商的飞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购市场有很大的创业机会。作为一名90后电商创业者,薛超用乐观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寻找到了一条通向自己梦想的路。在接触电商之前,薛超一直做着南北干货的生意。2018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萌生了在线上销售自己产品的...

退役军人回三亚创业 “组团”养鸭助力乡村振兴

退役军人回三亚创业 “组团”养鸭助力乡村振兴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三亚湾坡鸭,天天泡温泉,吃鱼又吃虾……”歌中所歌颂的湾坡鸭是三亚湾坡村着力打造的产业品牌,谈到湾坡鸭就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周永泽。在周永泽心里,他希望把家乡的湾坡鸭产业品牌打造起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在部队的生活锻炼了我,让我始终坚定信念,回家乡创业,实实在在助力村民增收。...

大姐一招将红薯干年销900万,带动当地经济,红薯姐怎么做到的

大姐一招将红薯干年销900万,带动当地经济,红薯姐怎么做到的

可能大家都吃过红薯干,作为一种休闲的零食,红薯干可以说是物美价廉了,但是你一定想不到有人能靠着这小小的红薯干,年收入近千万。她就是确山县瓦岗倒蒸红薯干市级非遗传承人,大家熟知的“红薯姐”白军敏,本期子牙童趣商将锦囊就来说说白军敏的创业之路。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地形特殊,无法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