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1

创业故事: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山西大学成功入选,这是该校继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来,在创新创业领域又一国家级层面的突破。

山西大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们提升了哪些能力?11月7日,山西晚报记者听部分山大学子讲述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故事。

1.jpg

一、太原美食引发创新创业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本科生邹倩萍的创新创业故事是从太原美食开始的。2019年,入学一年的她总喜欢和同学们讨论太原好吃好玩的地方。这时,恰逢学校组织开展第十八期本科生科研立项训练,于是他们想到做太原特色美食的研究。

邹倩萍和同学们找到学院研究文化旅游的黄孝东老师,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在老师的分析与点拨下,他们确立了以太原柳巷商圈为例研究老商街的现代转型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新价值这一主题。柳巷具有三百多年商业历史,老字号云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依托这一项目,邹倩萍团队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最终进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现场展示。

“在每个阶段,学校和学院都设置了课程和专题讲座。每个学年,我们都接受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是受益匪浅。”邹倩萍讲道。

大学一年级学生以参观、主题宣讲、展示活动为主,增强感性认知;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以参与竞赛为主,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四年级学生以创业设计、团队组建为主,突出创新质量与水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变革管理与组织创新》《企业经营实战》……近40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近40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构建出“通识+专创+科创+思创”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以提高学生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像邹倩萍一样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山大学子不胜枚举。据统计,三年来,学校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立项1872项。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创导师人才库,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10位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二、将实验室所学转化为实际成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期待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创业者,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思考的乐趣、创新的快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刘璇是山西波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也是第一届“紫芯班”成员。山西波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是一家从事技术服务、电子产品销售类的科技公司。

“紫芯班”由山西大学与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及半导体产业,着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在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学习了相关半导体及深紫外光等专业知识,了解了同类型公司的运作规则,并咨询了公司开办的流程以及有关股份分配方式的内容,明白了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的特点,并针对技术密集的公司建立了从研究开发型到生产型的特殊过渡方式。”刘璇在此次实习中收获良多。

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了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刘璇对所学专业知识加深了理解并进一步巩固,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主创业创办公司做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企业运行和实验室研究不同,它更注重成本、效率、技术和最后的产出。”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任磊参加企业实践后,深有感触,“创新创业就是为了将实验室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我今后创新创业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经验。”

山西大学多年来持续统筹、夯实、开放校内外优质双创实践平台,为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学科竞赛、科研(工程)训练、大创项目实施、培育、孵化提供必要条件。山西汉威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汾酒集团酿造工程技术中心、山西博物院等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专业教学与实际技术发展水平脱节的矛盾,助力青年学子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真正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校双创计划的支持下,山大学子正奔向实现自己创业雄心壮志的道路。近三年,学校共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355名,其中57名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3家学生开办的企业获得融资,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38人。

三、母校依然是他创业“护航者”

“焦虑是创业常常会经历的,被拒绝更是创业的必修课,我经常会为不确定的明天感到担忧,但也会因为我规划好的未来充满动力。”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施国泰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十分感慨。

2018年,施国泰从浙江来到山西,一入学便加入校学生会实践部。他奔走于太原市内各个区域的商家和企业超过600家,这些经历为他实现创业梦想打下了坚实的资源与人脉基础。毕业后,施国泰创办了山西启趣睿思科技有限公司。创业期间,施国泰受到数不清的冷眼和拒绝,还好有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免费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还凭借丰富优质的平台资源帮助他注册公司、对接渠道、申请政策支持,点对点为他解决资金难题,成为施国泰创业路途上的“护航者”。

“没有学校双创基地提供场地,没有优秀的双创导师和扶持资金,我的创业念头就不可能付诸实践并实现。非常幸运在山大学习生活,也感谢学校对双创计划的重视和支持,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施国泰充满感激地说道。目前,山西启趣睿思科技有限公司在施国泰的精心运转下,已经具有2名资深技术开发人员、2名新媒体设计人员,业务范围涉及软件系统定制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发、网页开发、网络运维和广告设计等多个板块。施国泰表示:“今后我会带领团队不断研发专利技术,力争在3年内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在5年内完成高新企业技术认定,稳中求进扩大公司规模,不辜负国家和母校的培养。”

山西大学倡导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主动为大学生双创实践训练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撑。对优秀双创项目团队开放实验室、实训室、案例室、路演室等校内场地,校外对其开放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实践基地等双创实践平台。学校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专项经费,为大学生双创实践训练提供资金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73.html

“背靠母校好创业 山大学子赚大了” 的相关文章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千余亩的蔬菜园区,什么时候最适宜播下种苗?大棚何时需要浇水、施肥和除草……这在以前,菜农都是按照经验、跟着感觉走。但在如今的寿光,菜农依靠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即可进行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操控。近年来,寿光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智慧化”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农业赋予新动能...

80后女大学生开网店创业 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80后女大学生开网店创业 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椒江有位1985年出生的女生,从2008年开始创业开了家网店,专卖女鞋,经过经营,现在她的网店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李丹丹是椒江人,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那时她沉迷网络游戏。在家玩了一年。"李丹丹说,她刚接触到淘宝网时,属于淘宝买家,买家信用到4钻后,觉得开网店很适合自己,于是开始留意一些网店销...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彭少强,1987年出生,2011年创建51乐返网,一家淘宝购物返利网站,那时他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用借来的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150元买了个域名,200元买了个程序……就这样公司成立了。公司成立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月入8000元。看似顺利的创业之路,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彭少强说:“我有一颗不...

拼多多创业故事:海南90后“三兄弟” 年销菠萝蜜超3000万斤

拼多多创业故事:海南90后“三兄弟” 年销菠萝蜜超3000万斤

当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的时候,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依然鸟语花香。作为海南水果界的“后生”,曹路、孙晗和唐思奇三兄弟通过在拼多多等平台销售原产地直发海南菠萝蜜,从早期的艰难创业一跃发展成现在的年销3000万斤“水果大户”。▲曹路(右)、孙晗(中)和唐思奇,3个“90后”于2020年在拼多...

一羽“生态灰鹅”背后的“新农人”

一羽“生态灰鹅”背后的“新农人”

2018年8月,碧桂园兴国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与隆坪乡人民政府、柏瑞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通过“为贫困户建栏舍或提供幼苗→免费技术指导→包销回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灰鹅养殖,助力脱贫致富。碧桂园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对灰鹅养殖致富带头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宣传、产品渠道”等多方位的支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