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娃哈哈宗庆后创业故事:从校办企业经销员到中国饮料大王

4小时前创业故事7

4.jpg

娃哈哈宗庆后创业故事:从校办企业经销员到中国饮料大王

一、基本信息

• 姓名:宗庆后

• 籍贯:浙江杭州

• 身份: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

• 核心成就:

• 1987年承包杭州校办企业经销部,靠代销汽水、文具起家;

• 1989年创立“娃哈哈”品牌,推出儿童营养口服液一炮而红;

• 30余年打造中国最大食品饮料集团,年营收超500亿元(2022年数据);

• 娃哈哈产品覆盖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等200余品类,覆盖全国超80万个终端网点;

• 2010 - 2013年四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

二、创业起点:42岁“高龄”创业的校办厂经销员

1. 早年经历:大厂技术员到农场磨炼

宗庆后出生于1945年,从小家境贫寒。1961年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放弃读高中机会,进入舟山马目农场(后转至绍兴茶场)当农场工人,在海边盐碱地开荒、种茶、晒盐,一干就是15年。这段艰苦岁月磨炼出他吃苦耐劳、务实坚韧的性格。

1978年知青返城潮中,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进入工农校办纸箱厂当工人。此后10年,他辗转多家校办企业,干过推销员、业务员,跑遍杭州大街小巷推销课本、作业本、冰棒等,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但直到1986年,41岁的他仍是校办企业经销部的一名普通业务员,月工资不足40元。

2. 创业契机:承包校办经销部,赌上全部身家

1987年,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为盘活校办企业,公开招标承包经营亏损的“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42岁的宗庆后抓住机会,押上全部积蓄(14万元贷款),带领两名退休教师,接手了这个仅有3个人、年利润不足10万元的小经销部。

承包初期,经销部主要业务是代销汽水、棒冰、文具等低利润商品。宗庆后亲自蹬三轮车送货,夏天卖冰棒,冬天卖作业本,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他坚持“薄利多销”原则,甚至为了节省成本,自己用绳子捆扎纸箱代替打包机。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经销部当年就实现利润22.2万元,超额完成承包任务。

三、创业核心:从“儿童营养液”到“娃哈哈帝国”的崛起

1. 第一次关键决策:自主研发产品,切入儿童营养赛道

1988年,宗庆后发现,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儿童营养补充的需求激增,但市场上针对儿童的营养产品几乎空白。他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决定自主研发儿童营养液。

当时,宗庆后既没有研发团队,也没有资金建实验室。他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朱寿民合作,以“促进儿童食欲、补充营养”为方向,研发出国内首款儿童营养口服液——“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产品配方包含桂圆肉、红枣、山楂、莲子等天然食材,主打“全面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卖点。

为打开市场,宗庆后亲自撰写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并砸下全部利润(8000元)在杭州电视台打广告。广告播出当天,经销部电话被打爆,订单如雪片般飞来。1989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售额突破436万元,1990年飙升至1亿元,成为现象级爆款。

2. 第二次关键决策:自建工厂,掌握供应链话语权

随着儿童营养液热销,代工生产的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990年,宗庆后果断决定贷款4000万元,在杭州清泰街建起娃哈哈第一家工厂,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自主可控。这一决策让娃哈哈摆脱了对代工厂的依赖,产品质量和产能得到保障。

1991年,宗庆后做出更大胆的决定——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国营老厂,负债6700万元,濒临破产)。当时,这一“小鱼吃大鱼”的并购引发巨大争议,但宗庆后看中的是罐头厂的厂房、设备和工人基础。兼并后,娃哈哈迅速将儿童营养液生产线搬入罐头厂,并推出新单品“果奶”,当年实现扭亏为盈。这次并购不仅让娃哈哈产能翻倍,更积累了国企改革的宝贵经验。

3. 第三次关键决策:渠道下沉,“联销体”模式奠定王者地位

90年代中期,中国快消品市场竞争加剧,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宗庆后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1994年,宗庆后首创“联销体”模式:与经销商签订协议,要求经销商先款后货(降低资金风险),同时娃哈哈负责市场推广、终端铺货和售后服务。这一模式将经销商利益与娃哈哈深度绑定,形成“厂商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到1996年,娃哈哈在全国发展了超1000家经销商,覆盖县级以上城市,成为快消品行业渠道下沉的标杆。

“联销体”模式的威力在纯净水推广中得到验证。1996年,娃哈哈推出“纯净水”产品,凭借“我的眼里只有你”(景岗山代言)的广告轰炸和“联销体”的渠道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到1998年,娃哈哈纯净水年销量突破10亿瓶,成为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四、创业挑战:从“达娃之争”到“后宗庆后时代”的传承

1. “达娃之争”:一场持续三年的国际商战

2007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爆发“达娃之争”。起因是1996年双方合资成立公司时,达能以4500万美元入股51%,但宗庆后保留了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随着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由宗庆后家族控制)的营收远超合资公司,达能试图以商标授权违约为由,强行收购非合资公司51%股权。

这场商战持续三年,从国内打到国际仲裁庭。宗庆后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声揭露达能“恶意并购”意图,另一方面调整股权结构(将非合资公司股权转入家族控制的新加坡公司),最终在2010年达成和解:达能退出娃哈哈合资公司,娃哈哈保住商标权和独立经营权。

“达娃之争”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宗庆后用“民族品牌保卫战”的姿态赢得了广泛支持,也让娃哈哈成为中国企业反并购的经典案例。

2. “后宗庆后时代”: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2024年2月,宗庆后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去世前已将娃哈哈集团的管理权逐步交给女儿宗馥莉(现任娃哈哈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宗馥莉毕业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2004年回国进入娃哈哈,从基层销售做起,逐步负责品牌、市场等业务。

宗馥莉接班后,面临“守业”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守住娃哈哈在三四线市场的基本盘(如纯净水、AD钙奶等经典产品);另一方面需推动品牌年轻化(如推出气泡水、低糖饮品等新品),应对新茶饮、功能性饮料等新兴赛道的竞争。尽管面临争议(如“换代言人引发老粉丝不满”),但宗馥莉正努力在传承父亲“务实”基因的同时,探索娃哈哈的新增长曲线。

五、创业哲学:从“四千精神”到“家文化”的管理智慧

1. “四千精神”:浙商创业的活化石

宗庆后的创业历程是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生动写照。他一年中有200多天在一线跑市场,亲自走访经销商、超市、小卖部,甚至蹲在路边观察消费者购买习惯。这种“接地气”的作风让他始终贴近市场需求,做出精准决策。

2. “家文化”管理:员工持股与福利保障

娃哈哈没有上市,也没有引入外部资本,始终保持家族控股(宗庆后家族持股超50%)。但宗庆后注重员工福利,推行“全员持股计划”(超3万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并提供免费宿舍、食堂、医疗等福利。他曾说:“员工是娃哈哈最宝贵的财富,只有让他们过得好,企业才能长远发展。”

3. “不上市”哲学:稳健经营的底气

与大多数追求资本扩张的企业不同,宗庆后坚持“娃哈哈不上市”。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有100多亿的现金储备,不需要融资;上市后股东要回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战略。”这种稳健经营的理念让娃哈哈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保持稳定增长,成为“现金奶牛”型企业。

六、结语:一个时代的商业传奇

宗庆后的创业故事,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从草根起步到行业巨头的奋斗史。他42岁创业,用30年时间将娃哈哈打造成中国饮料行业的标杆,不仅创造了千亿营收的商业奇迹,更推动了中国快消品行业的渠道变革与品牌升级。

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是时代给了我机会。娃哈哈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员工的努力,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校办厂经销员到“饮料大王”,宗庆后用一生的坚守证明:务实、勤奋、敢于突破,永远是商业成功的底层逻辑。

相关阅读:

从电池大王到新能源霸主:王传福的“技术破局”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323.html

“娃哈哈宗庆后创业故事:从校办企业经销员到中国饮料大王”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卖自制糖葫芦一周:体验到了赚钱不易

大学生创业卖自制糖葫芦一周:体验到了赚钱不易

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 杜光然创业故事,云南昆明几名大学生课后进行了一周的创业活动,尝试卖糖葫芦赚钱。10月17日下午,当事同学介绍称,有过失败也想过放弃,到后面糖葫芦卖得不错,100多串40多分钟就卖完了。据都市时报报道,10月11日,昆明一所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每个组有100元启动资金,限定一周的时...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残疾人创业故事:“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中南大学27岁硕士回乡创业当“放牛郎”

4月上旬,苗族聚居的花垣县山中细雨霏霏,桃红李白。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个性鲜明的苗家青年,其中,有3个人的故事令人难忘……硕士当上“放牛郎”花垣县雅酉镇麻家村的龙胜新年方27岁,拥有中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如今却被人们戏称为“放牛郎”。2011年毕业后,龙胜新决定自主创业。通过时近半年的社会调...

丹江:巾帼“推介官”为大美丹江口市代言

丹江:巾帼“推介官”为大美丹江口市代言

“长得像毛毛虫一样的水果,你们见过吗?走,今天带大家到计家沟村见识见识!”“潘家岩的樱桃红了,快来一起摘樱桃吧!”“从沧浪海旅游港乘船,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百喜岛,家门口也可以看海啦!”五一小长假以来,不少市民和游客因为刷到这些短视频,纷纷慕名来到丹江口市的美丽乡村和特色景区游玩打卡、摘果赏景,与家人一...

内蒙古商都县:返乡创业姐妹花 乡村振兴写芳华

内蒙古商都县:返乡创业姐妹花 乡村振兴写芳华

姐妹创业故事:在众多的创业大学生中,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西井子镇灰菜沟村的师乐、师璐,这对姐妹花便是其中的一对。她们俩一个出生于1995年,一个出生于1997年。这对九零后的大学生姐妹,硬是凭着一腔热情和一股不输男人的劲头,扎根农村,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