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排车拉出的“家居王国”——农民陈瑞海的创业故事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单县东城街道马庙村,只见一座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巍然矗立,这里便是单县瑞海家具城。走进展厅,光洁如镜的地板映照得各式家居愈发灵动:设计新颖的布艺沙发舒展着柔软弧度,原木色床具泛着温润光泽,多功能桌椅暗藏巧思机关……在生产车间,精密木工机械发出嗡鸣,智能仓储的机械臂正精准抓取板材……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靠地排车拉货的手工作坊,而是一座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居王国”。
记者采访了家具城负责人陈瑞海,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时光回溯到1993年,当时只有17岁的陈瑞海揣着对沙发制作的满腔好奇,独自踏上前往新疆的绿皮火车。在异乡的作坊里,他熬过无数个煤油灯相伴的夜晚,指尖被针线磨出厚茧,终于练就一手扎实的缝纫与木工手艺。一年半后,带着满箱工具和一身本领,陈瑞海回到了单县老家。19岁那年,他在自家院角搭起了一座简易工棚,伴随着叮当锤声,陈瑞海制作的第一套沙发便在这里诞生。
沙发做出来了,但是没有人买怎么办?于是陈瑞海和父亲将这套承载着全家希望的沙发抬上地排车,一步一挪地拉着在周边村镇推销。“用料实在,价格公道”的口碑,很快就像蒲公英种子般在四邻八乡散开,为日后的事业埋下第一颗饱满的种子。
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时,10多平方米的工棚已转不开身。陈瑞海咬咬牙,拿出所有积蓄,租下隔壁闲置的院落,搭起半亩地的简易大棚。曾经单一的刨木声,渐渐被20多位工人的劳作声织成交响,汗水浸透的蓝布工装,在日光下泛出盐渍,却让小作坊的根基在乡土里扎得更深。
2020年,是瑞海家具城的“破茧之年”。一座1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破土而出,这不仅是空间的飞跃,而是质的转变:展厅里旋转的展示台替代了沿街叫卖的吆喝,自主设计的商标印在每件产品上,产品线从单一沙发扩展到全屋家居,连窗帘、灯具都能一站式配齐。
企业的根,始终扎在这片土地的肌理里。车间深处,木工闫庆江审视着刚做好的一套沙发,这位跟着陈瑞海打拼了10多年的老木工,还记得当年在简易棚里,两人共用一把刨子的日子,如今他早已月薪过万,走上了富裕路。
乡亲们的口碑才是一个企业最牢靠的根基、最闪亮的勋章。在展厅里,提起1998年在这里购买的那套沙发,村民王爱芹语气里满是感慨:“我家那套沙发,用了二十多年了,到现在还结结实实地摆在堂屋里,扶手都磨得油亮了,坐上去还是那么舒服。”
陈瑞海的目光,总在望向更远的地方。当智能家居的浪潮涌来时,他带着技术员泡在深圳的电子市场,把传感器、语音模块请进家具车间。如今,展厅里的智能床能监测睡眠数据,升降餐桌可连接手机充电……
从新疆作坊里偷师的少年,到现代化家居企业掌舵人;从地排车轮胎碾过的乡间土路,到智能生产线铺就的发展通途,陈瑞海在30年的时光里,用老手艺打底,以新科技谱曲,奏出了乡土中国产业振兴的嘹亮乐章。
菏泽日报 记者 仝志华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