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74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赚钱少,特别是种地,又脏又累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河北省巨鹿县的“葡萄大王”刘财举用四年时间从一个“水果贩子”变身种植大户,靠种葡萄完成了创业梦,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还成了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

刘财举正在介绍他的克瑞森晚熟葡萄。

从“一分不挣”到亩“产”万元

李锋是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苏营镇前无尘村的村民。

2018年前,他种植玉米、小麦,收益不大,“一亩地投入600块,最后‘一分不挣’!”

2018年后,他跟着“葡萄大王”刘财举一起种植克瑞森晚熟葡萄,“2018年我种了30亩,2019年,头一年挂果,一斤卖10块钱,一亩地能挣9000左右。”

尝到甜头的李锋,2019年春季,将自己的克瑞森葡萄园扩建至600多亩,“现在,我的葡萄已经挂果2000多斤了,技术、管理优化后,产量会持续提高。”

李锋种地致富,得益于当地“葡萄大王”刘财举,他是湖北荆州人,2016年来到巨鹿县,开始种植克瑞森葡萄。

“当年,我流转了526亩土地用于克瑞森葡萄种植,第一年,建设设施大棚一亩投入成本13000元左右,每亩平均管理成本5500元,第二年就能回本儿,到第三年,平均亩产量能够达到四、五千斤,每斤售价不低于10元。现在,大棚等固定设施投入早已收回成本,投资成本进入恒定状态,今年526亩克瑞森葡萄预计产量能达到400多万斤,按照市场批发价算,产值超过3000万元,盈利2700多万元,一亩地净挣5万元。”刘财举乐呵呵地说。

据刘财举介绍,他种的克瑞森葡萄比一般葡萄晚熟2个月,上市正好赶上全国市场的空白期,批发价格每斤不低于10元,如果在冷库储存到来年春节上市,每斤能卖到20多元。

“发展设施农业,采用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农作物高产量发展。”刘财举说,同时,国家对于设施农业发展有不少政策支持,乘着“政策东风”,他的葡萄种植事业越来越“称心”了。

水果贩子成了“葡萄大王”

“我就是个水果贩子。”刘财举憨憨地笑着说,他多年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对水果市场行情非常敏感。

“十年前,我在西昌接触到克瑞森晚熟葡萄,这种晚熟葡萄属于中高端品牌,甘甜可口、价格平稳、‘错季上市’供不应求,经管理,产量喜人,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但我发现西昌不是这种葡萄的生长最佳地。”之后,刘财举跑遍全国各地,开始寻找适合葡萄种植且营商环境好的地方。

2016年,刘财举选择在巨鹿投资创业。一方面,在他看来,巨鹿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该地区半沙半土、偏碱性土壤和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季风型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克瑞森葡萄。另一方面,巨鹿优良的营商环境、真诚的招商引资态度让他倍受鼓舞。

“作为一个外地人,投资地如果没有好的营商环境,我轻易不敢动手里面的钱,当时我来巨鹿考察,县委书记孙书记亲自帮我出主意、谋思路。在设施建设、产业投资、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巨鹿县委县政府‘缺啥补啥’。”刘财举激动地说,“在大事小情上,只要我有所诉求,巨鹿县各个部门就有所回应。说实话,我一个湖北人,来巨鹿这么多年,从来没觉得我是外地人,巨鹿就是我的家。”

如今,这个水果贩子成了巨鹿的“葡萄大王”,他的金炳诚葡萄种植基地更是巨鹿葡萄种植行业中的“龙头”,尤其他采用“标准化种植”“避雨栽培”“以草养土、以土养树”等管理新技术,成了巨鹿优质葡萄种植的标杆。

来巨鹿创业之初,是按传统技术种植还是冒风险引进先进模式探索创新?面对第一道难题,“新手”刘财举没有犹豫,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采用先进钢架设施大棚,通过避雨栽培技术,一举实现了克瑞森葡萄种植的“规模化、现代化”。

据刘财举介绍,设施大棚投资虽不少,但他觉得值,“大棚可以避雨抗天灾,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葡萄原汁原味口感,提升葡萄品质。”

目前,金炳诚农业有限公司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预计到10月中下旬证书就能下来了。”

对比传统葡萄种植,刘财举葡萄种植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方式,“标准化种植能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节约成本且能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下去。”刘财举说。

金炳诚葡萄产业基地除硬件技术支持外,科学的“软件”管理也有独到之处。

走进基地内,会发现刘财举的葡萄树周围用地膜包围起来,没有杂草,但树与树的间隔处有草生长。“这是我们的特色管理方式:‘以草养土、以土养树’,这种管理方式能够防止土壤板结,从而调节土壤环境。”刘财举说。

“杂草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将难以利用的养分进行分解变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成分。”邯郸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讲师叶洪岭表示。

刘财举说,“这些葡萄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巧都促进了葡萄产量的提升,我早年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资源,目前已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上海西郊国际批发市场等国内大型交易中心签订了供销合同,葡萄也不愁卖。”

据核心期刊杂志《中国果树》显示,克瑞森葡萄属于晚熟种类,相较于其他品种,克瑞森能够“错峰”上市,平均销售价格高达16元/kg,价格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好风凭借力,品牌赋能让刘财举的葡萄种植事业更蒸蒸日上。

小葡萄成了大事儿

虽然刘财举的葡萄种植已获成功,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琢磨着创新发展,让葡萄产业提档升级。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食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确保安全的阶段,集功能化、营养化、健康化于一体的优质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产出具有改善健康功能的农产品,这是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研发出来的富硒葡萄就是其中的一种产品形态。”刘财举说,经河北京鼎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检验结果显示,刘财举的富硒葡萄品种硒元素含量达到为0.1mg/kg。“我是第一年试种富硒葡萄,正向富硒标准化种植努力,这个事儿成功了,种葡萄的效益会更可观。”

“做农业需要有创新思维。”刘财举说,传统的种植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才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他将凭借科技手段、品牌优势将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引领巨鹿葡萄种植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刘财举种葡萄创业成功,为巨鹿县农民增收致富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今年三月,巨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巨鹿县克瑞森葡萄产业的发展意见》,鼓励每个乡镇、村发展克瑞森葡萄种植产业,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中,促进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在刘财举带动下,巨鹿县已经发展了近两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巨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亮表示,“刘财举是我们县里的‘葡萄大王’,克瑞森葡萄种植是我们县改变种植结构、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项目,我们将邀请金炳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不断建设大型葡萄种植基地,推进葡萄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95.html

“河北巨鹿:“葡萄大王”创业记” 的相关文章

大学开始创业,如今年产值15亿!丽水这位小伙子还不到30岁

大学开始创业,如今年产值15亿!丽水这位小伙子还不到30岁

每到下午,在松阳祥瑞电子商务产业园,一辆辆快递车往返于各个电商公司之间,上万件商品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自从2018年,松阳90后企业家叶方龙投资打造该产业园以来,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产业园已入驻200多家电商企业,年产值近15亿元,极大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叶方龙(左一)大学开始创业,学成后...

丹江:巾帼“推介官”为大美丹江口市代言

丹江:巾帼“推介官”为大美丹江口市代言

“长得像毛毛虫一样的水果,你们见过吗?走,今天带大家到计家沟村见识见识!”“潘家岩的樱桃红了,快来一起摘樱桃吧!”“从沧浪海旅游港乘船,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百喜岛,家门口也可以看海啦!”五一小长假以来,不少市民和游客因为刷到这些短视频,纷纷慕名来到丹江口市的美丽乡村和特色景区游玩打卡、摘果赏景,与家人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和机会有哪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和机会有哪些?

创业故事,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返乡创业农民工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改造、促进非农产业发展,有利于破解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户兼顾化等问题,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但是...

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创业者如何在创业路上做最好的自己,本文介绍两位成功创业者的感悟。一、坚持职业操守20年前,彭蕴娟和弟弟在豫园福民街小商品市场经营了一家卖精油香的店铺。很偶然的一次他们闻到沉香的香味, 做了多年香生意的彭蕴娟惊叹道:“怎么会有这么好闻的味道!”于是,2012年,彭蕴娟开始转型...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从建筑“老人”变身农业“新人”

返乡创业故事:立夏刚过,在长沙县安沙镇新华村越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目前大棚里的蔬菜逐渐成熟,再过40天,日产量可达1500公斤。”公司的主理人罗清元,一边介绍着,一边摘着黄瓜。罗清元(左)和周亚民(右)查看蔬菜苗情况今年53岁的罗清元是安沙本地人,之前一直从事...

扎根果园18年!返乡大学生每晚直播间里讲果树种植

扎根果园18年!返乡大学生每晚直播间里讲果树种植

“大家看一下,这个病斑一圈一圈像轮纹一样,这是轮纹病在果实上的表现,是前期用药不当造成的。”江苏丰县大沙河镇43岁果农陈厚武大学毕业后返回老家种植果树,在忙于果园的同时不忘帮助村民一同致富,经过在苹果园里18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一块白板,一支水笔,还有一块粉笔擦,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