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郑建伟:盲人海归硕士的返乡创业路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1

残疾人创业故事:“盲人就注定终身做按摩师?不!”32岁的重庆盲人青年郑建伟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热爱教育的他,在家乡办起了英语培训班。尽管这个盲人青年曾屡屡取得“不可思议”的成绩,此次创业依然是他最大的人生冒险——他面对的是看不见的世界和未来,他甚至不能上街发放传单,也不知道渴望学习地道英语的孩子在哪里。

几个月下来,他的创业道路显得格外艰辛。但梦想没有坍塌,他渴望打破盲人的人生天花板。

此前,他的梦想已经让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虽然眼前一片黑暗,但他通过电脑“看”到这个纷繁的世界,更用双手“摸”出6.5分的雅思成绩,最终“走”进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而今,他选择勇敢地闯向未来。

梦想也曾让他走上人生的巅峰时刻:去年5月16日,他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现在,他和家人期待着,梦想能推动他创业,去改变更多的事情。

郑建伟在卧室的办公桌上用手“阅读盲文”课本。

这个“让盲人靠知识而不是手指去维持生计”的梦想,源于他的孩提时代。

1983年,郑建伟在重庆市黔江区出生,幼时的他近乎全盲。“田字格中的毛笔字,都无法看清笔画,只能隐约看见格子。”

借助这微弱的视力,他展现出让人惊叹的感知能力,甚至学会了骑自行车。7岁时,郑建伟被父母送往重庆盲校求学,开始了离开家乡、独自生活的日子。

盲校与普通小学有很大差异:和他一起进入一年级的10多名学生中,只有他一个适龄的孩子,只有两人小于10岁。

盲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让孩子学一门技能,以后能够谋生。在小学和初中,郑建伟先后学习过五行、解剖和普通针灸、推拿、中西医基础理论。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能浅尝辄止,“学校和学生都不太重视”。

“那时很多人说,一定要学好按摩,以后才有饭吃,要不就只能去算命。但是,我不信这一套。”郑建伟说。

郑建伟初中毕业时,正逢青岛盲校成立全国第一个盲人普通高中部,他立即报了名,“要知道,那时候能上高中,对我来说,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在青岛盲校,学制、课程、教材与普通高中基本一致,没有按摩课程,老师使用盲文教孩子学习。

2001年,“更爱读书”的郑建伟通过“单招单考”成功考上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他在大学学的是针灸推拿。2006年,大学毕业的郑建伟进入黔江中医院,当了一名针灸科医生,每月能挣两三千元。

但郑建伟并不快乐,他无法割舍自己的梦想。他喜欢读书:“谁说盲人就一定要靠按摩为生?能不能靠脑袋而不是手指维持生计?”

他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可是国内没有招收盲人的研究生学校和专业。这意味着,如果坚持深造,只能出国。

2008年,郑建伟决定报考雅思,出国留学。2009年10月,他正式辞职了。

即便对健全人而言,从头开始学习英语,参加雅思考试,也不是一件易事,而对英语几乎是一张白纸、完全失明的26岁青年郑建伟来说,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家人、朋友都不太赞同我辞职,担心我的生计问题,毕竟在医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安稳熬到退休。”他回忆说,“去留学,父母更是不放心,家里特意为此事讨论了好几次。但最后一致认为,父母不可能照顾我一辈子,还是要靠自己独立解决。”?

郑建伟自己也经历了挣扎,但他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彷徨,全身心备考。

郑建伟从网上找到《新概念英语》的电子版,一步步从基础学起。26个英文字母变成了密密麻麻的凸点和凹点,读懂一个单词,都要把字母“摸出来”,再在心里拼一遍。

从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郑建伟先后3次走进雅思考场。这位西南地区首位雅思盲人考生考出了6.5分的成绩(满分为9分),这意味着他能“较有效地运用英语”。

考试期间,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单独为他开了一间办公室作为临时考场。原本10多页的考卷被翻译成近百页的盲文考卷。健全考生几十分钟就能完成的阅读题,郑建伟要摸上几个小时。

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考试,从早上9点一直考到晚上9点,考了12个小时。

后来,他被埃塞克斯大学对外英语教学专业录取,攻读硕士,成为这所英国一流院校的一位盲人学生。

在英国读书期间,教学实践是郑建伟面临的最大挑战。很多同学有过英语教学的经验,郑建伟却没有。“起初我有一些抓狂。”他回忆说。

“老师对我说,不要试图把每个环节都设计得很完美,以此来掩饰自己身体上的不便。不方便就不方便。”他说,这种提示让自己豁然开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人生的成长,“放开你自己,不要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

“留学的最大收获,是验证了一个假设:让残疾人士和健全人在同一环境接受融合教育,这种经历非常重要。”他说,人是需要认同的,需要融入某一集体,如果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被隔离在社会生活之外,那么,心理上始终会有影响。

盲人的学习效率较低,郑建伟不得不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但他也积极地开展社交,“和同学朋友聊天,甚至去酒吧喝上一杯”。

在校期间,他完成了8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还完成了1.5万字的毕业论文,研究如何提升视障国际学生的学习体验。

其间,他入选2013年“感动重庆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即便是健全人,也未必能有你那清晰的方向。自幼在暗夜中摸索,想寻觅一条光明通道。不祈求神助,全凭心血付出,去点燃心中的灯,照亮失明的世界——胸怀梦想天地宽。

去年9月,毕业论文通过后,他去伦敦和北京游历,萌生了返乡创业搞英语培训的念头。

11月,他回到重庆老家。依靠最原始的熟人介绍的方法招生,当月月底,他招到了第一个学生,在他的辅导下,学生的期末考试提升了20多分。“可以说是初见成效,给了我很大鼓舞。”

他的学生队伍也随之壮大。虽然招收的学生不算多,但所得收入基本能维持生活。

对这个盲人硕士来说,创业的道路比其他人来得更为坎坷。“确实困难很多,比如,怎么才能找到学生。”他苦恼于自己不能去发放传单,缺乏有效的宣传,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身体的不便还是给了我很多制约,交往的圈子也不够大,招生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对于未来,他有着焦虑,“这拨培训的孩子走了,谁来续?”此外,他也受到资金、场地等问题的掣肘。

但生活的历练让他习惯于面对挑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慢慢来。”郑建伟仍充满信心,“首先是我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次,我致力于提升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最后,我可能有比一般人更强的耐心。”

他还有着更为远大的理想:“我热爱教育,希望能开一所可以让任何人入学的学校——学生不受身体障碍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78.html

“郑建伟:盲人海归硕士的返乡创业路” 的相关文章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王秀云:不忘乡情返乡创业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向劳动者致敬她曾怀揣梦想、寻梦他乡,后来发现,最好还是故乡;她曾南下深圳打工、摆地摊,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开始返乡创业。一路走来,她经历过打工的辛酸,体验过创业的艰辛,尝试过失败的痛苦,最终铸就辉煌。她创办了众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云之绣手工作坊,她就是大峪乡老地村致富带头人、众乐农民专业...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保靖县山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善言谈却总是满脸微笑的龙维明,似乎已经淡忘了2010年那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因车祸,龙维明右腿高位截瘫、左腿神经创伤。在家人的陪伴、帮助、鼓励下,龙维明没有放弃自己,经过漫长的治疗康复训练,终于结束了几年的轮椅生活。2013年,勉强能下地活动的龙维明与...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金秋送爽,层林渐染。在梅县区程江镇浒洲村的一个山头,漫山遍野的柚树,挂满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柚,丰收的喜悦爬上伊为香家庭农场主人黄小香的眉梢。今年,是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此打拼的第10个年头。即将开摘的金柚,则是他们创业梦结出的丰硕成果。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摘柚,姐姐现场直播带货,向粉丝推介金柚。舍弃...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娄底小伙回乡办展养猪场变身多彩艺术展馆

今年35岁的王旭潭在上海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娄底双峰县梓门桥镇长来村的老家,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小时候,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养猪场,后来养猪场被逐渐荒废。2021年初,王旭潭回到老家,看着只剩下“空壳”的养猪场,开始与家人谋划进行改造。一次在上海看展时,王旭潭突发奇想:干脆利用大空间...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90后养牛,要规模还跟科技要效益

创业故事:“真正要增加老百姓收益,就要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我的梦想是让优良品种的肉牛走进千家万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26岁的创业者刘晗炜一直没闲着。他在合作社的1000多头肉牛里精挑细选出10多头优质种牛,准备和本地黄牛杂交,培育适宜当地养殖的高品质肉牛。2017年,为响应国家环...

刘洋:返乡创业“新农人”电商直播“新网红”

刘洋:返乡创业“新农人”电商直播“新网红”

走进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易洋牧业养殖有限公司的新西兰万只肉羊育肥基地,一个个养殖大棚映入眼帘,几千只羊儿“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羊舍内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利奴、萨福克、乌珠穆沁等高端品质羊精壮灵巧,在追逐撒欢,刘洋正在为它们拌料、喂料,忙得不亦乐乎。两年前,还穿着笔挺的西服和锃亮的皮鞋,领着国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