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02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馨婷

广西龙胜县,青绿色的梯田层层叠叠。梯田深处的一栋小厂房里,几张工作台一字排开,台面上摆放着颜色各异的针线与布料,台边的绣娘飞针走线,忙个不停。在绣娘们的手边,是一个个设计别致、做工精细的国风手工艺品。完工后,这些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

这里是手工艺品牌“芽小七”旗下绣房的日常工作景象。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灵川县与平乐县,芽小七共拥有7间这样的绣房、240多名绣娘。作为一个成立不到2年的本地手工品牌,2021年,芽小七总营收达700万元,据品牌负责人何继良透露,芽小七今年的营收,还将持续增长。

撑起芽小七的,是刘思蔚与何继良两个本地80后。刘思蔚是龙胜县人,何继良则出生于临近的平乐县,两人都曾在城市打拼。2020年,机缘巧合之下,两人认识,随后决定一同创业。此后,两人创立品牌芽小七、在当地建起一间间绣房,发展起了一门独特的小生意。

芽小七产品图 受访者供图

当前的销售成果,让刘思蔚与何继良振奋,同样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的,还有他们无心栽柳给家乡做出的贡献。

当前,芽小七的绣娘中,一半以上是当地年龄超过50岁的年长务农女性,其余则是年龄在30岁上下的年轻宝妈。绣房为这类不便就业的乡村女性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

“上个月,我们的一款产品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也引来媒体报道。看到报道后,我们的绣房负责人、也就是本地的妇女们,都特别开心,这让她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 ” 9月30日,何继良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随着互联网为乡村新业态提供了更多出路,不少年轻人正加快回乡的步伐。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100万。

无数在城市历练出一身本领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找到了用武之地。

两个广西青年的品牌梦

从桂林到龙胜县约90公里,开车大约一个半小时。假如再从龙胜到洪门寨,则还要翻越几个陡坡,经过一座座从山腰盘旋到山尖的梯田。

这里便是芽小七诞生的地方。

芽小七设计师刘思蔚是土生土长的龙胜人,母亲是县上的裁缝。由于龙胜是各族自治县,瑶族、壮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汇集,母亲的裁缝铺也成为了各族手工艺的交融之地。从小耳濡目染的刘思蔚,对当地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怀。

大学时,刘思蔚到南宁学习美术。2007年毕业时,由于手机挂饰流行,刘思蔚开了一家小小的淘宝店(这家店也是“芽小七”的前身),专门售卖自己设计制作的手工艺品。细水长流的经营下,刘思蔚的产品在圈内称得上小有名气,但因为主攻设计而不擅长运营,店铺销量与产能的局限也一直困扰着刘思蔚。一直到2020年前,刘思蔚店铺的生产团队仅有7、8人,绣娘们都是家乡村里较为年长的女性,这其中,还包括了刘思蔚的母亲。

生产团队小、产品制作周期长,都限制了刘思蔚的发挥。她有许多结合了当地传统工艺的、相对精细的产品创意,但囿于产能限制,刘思蔚只能删繁就简,最终上架店铺的产品,往往是可爱卡通风的简约造型产品。

胶着的店铺运营情况,到2020年才改变。当年,刘思蔚与何继良经熟人介绍认识,此后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

与刘思蔚年纪相仿的何继良,2006年毕业后便在东莞从事电商行业,主营品类为女装,入行十几年来积累下深厚的电商运营功力。随着女装行业竞争愈发激烈,2020年时,何继良选择结束手头的服装项目,回广西寻觅创业机会。也是在同一时期,他遇到刘思蔚,在了解并感受到刘思蔚产品的潜力后,何继良迅速与刘思蔚达成合作,两人决定对店铺进行规模化、公司化运营,何继良负责产品运营与供应链搭建,刘思蔚则专注创作事务。

合作后,两人也对原品牌名与产品风格进行了调整。基于刘思蔚此前设计的一款名为“小七”的标志性产品,诞生了更有辨识度的品牌名“芽小七”,而产品调性也从简单的可爱风,向更为精致独特的国潮风转型。

绣娘的故事

联合创业后,经过运营调整,芽小七的销量很快提升。但扩大产能、搭建供应链的过程却并不顺利,招人难便是两人所遇到的一大考验。

何继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地的民间刺绣工艺的制作周期较长,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为此,品牌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在传统平面刺绣工艺上进行了改良与创新。“我们的绝大多数产品,都采用了将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布料进行组合的立体刺绣工艺。因此,在招人时,需要对绣娘进行长达2个月的技能培训,这也让我们的招聘更加困难。”

尚未打出口碑的初创品牌,招聘只能仰仗熟人网络,何继良与刘思蔚的“种子员工”,是刘思蔚母亲的广场舞伙伴、一群大龄绣娘。在绣娘团队创立初期,由于生产速度还不稳定,无论是品牌产量,还是绣娘的计件工资,都难令人满意。

“前几个月,奶奶们的收入,最多仅在500元左右。这一时期我们招人非常困难,很多人听到招聘消息,兴冲冲地来了解,一打听到收入,转头就走了。”何继良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道。直到品牌吸引来一群年轻宝妈,绣房产能提升,绣娘们工资逐渐提升,公司的供应链才正式进入正轨。

如今,在芽小七,年长的绣娘,月收入约在500~1000元,而较为年轻的宝妈绣娘,月收入则在2000~3000元。尽管这一份工作在当地算不上高收入,但对绣娘群体来说却意义非凡。

芽小七的绣房,不仅是工作室,更是熟人间聚会的场所。每天的午饭时分,饭桌上都摆满了各位绣娘带来与大家分享的家常菜,大家其乐融融。偶尔,在工作的间隙,绣娘们还会围着工作台,一起唱民歌放松。

对宝妈来说,假如要带娃,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假如离家进城打工,每个月刨去生活成本,实际收入也并不多。在绣房工作,到手收入即可支配,还方便照顾孩子。何继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随着芽小七的销量蒸蒸日上,绣房规模扩大,当地好几个宝妈都决定放弃出外务工,来到绣房工作。

对奶奶辈的女性而言,做绣娘也给了她们难得的成就感。在乡下,年长女性的收入大多依赖农活,靠着种菜卖菜,她们的月收入最多仅百来元。绣娘工作强度较低,收入更高,还能与老姐妹们聊天,这让奶奶们的老年生活不再孤单。何继良至今记得一位年长绣娘对他说过的话,“有次去绣房,有个奶奶就对我说,‘你们千万不要嫌我做得慢,你要怎样返工我都配合,在这呆着,我很开心。’”何继良回忆道。

当招聘渐成规模,芽小七在当地也逐渐获得了“带领乡村女性就业”的美名。但在何继良与刘思蔚看来,如今的成果只是过程,而并非目的。“当初创品牌、建绣房、招绣娘的时候,我们又哪能想到这些?只是想把手头的事做好。”何继良说道。

两位创始人无暇自豪,眼前还有太多事要操心。

刘思蔚还有许多产品创意没落地,芽小七的产品品类也还处于持续扩充状态。今年3月,品牌开始布局抖音直播,已经建了两个直播间,抖音平台的营收增速也相当喜人。

前几天,刘思蔚才带着团队到丽江拍完新品的产品照,新绣房的创办与招聘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这个来自广西县城的手工艺品牌,与它背后的绣娘们,故事仍将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42.html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的相关文章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养螃蟹前期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蟹苗只有在海水里才能孵化,我们这边如果大量养殖,就需要到海边城市去进蟹苗。”近日,记者在联系胡顶时,他正在为明年的螃蟹养殖做准备。从一个门外汉,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磨砺,胡顶已经成为一个螃蟹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第一次创业,亏空家底胡顶在承包的池塘里劳作...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有一位肢体残疾人,但他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又是“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70户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徐志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志强有着一段颠簸曲折的经历。由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为一名养殖专业...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一等伤残军人,决定回乡创业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牙齿多半已经脱落,因为手术舌头切除两厘米而发音含混;上身的花格子衬衣被洗得发白,脚上的圆头布鞋沾满泥土,像是从泥泞田地归来的老农。眼前75岁的四川退役军人张仲安,让记者深感意外:就是他,为救4名儿童奋不顾身勇拦惊马;就是他,4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累计深度昏迷...

女硕士辞职回乡养猪 自主创业带乡邻致富

女硕士辞职回乡养猪 自主创业带乡邻致富

新野县一个叫朱艳霞的女硕士研究生,因不满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丈夫一起从杭州回到家乡创办了一个养猪场。她不仅凭借其所学的新技术为农村饲养业竖起一面旗帜,还吸引当地农民改变传统观念,走科技致富之路。学非所用女硕士辞职当猪倌新野县新甸铺镇石桥村的一个猪舍内,30多头品种猪又大又肥。...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青年创业故事:陕西人张旺是一名90后,在城里长大,但他的创业领域却与山区、农民、农产品有关。过去8年,他创业开启“小满良仓”项目,举办过600场次扶贫促销活动,帮助农户销售4000余万斤滞销农产品;邀请科研团队将纳米级生物酶制备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环节;他曾走进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农田,深知农产品卖...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穿着工装裤,手拿剪管刀,在满是尘土的毛坯房里装管接线……近日,一个在厦门同安做水电工的女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火了,多个视频获千万级播放量,点赞量频频破万。她叫陶媛,粉丝们称她小园,其实除了水电工、“网红”博主,她还有另一重身份——电子电工产品淘宝卖家。而正因为她既能肩挑手扛做水电,也能靓丽出镜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