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女老板返乡创业卖玉米 回报乡邻恩情助力乡村振兴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9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创业,80后女青年丁淇就是其中一位。

2019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石头镇三河村的丁淇毅然放弃在城里的赚钱生意,回到家乡卖起了鲜食玉米。经过苦心经营,她创立了自己的鲜食玉米品牌并远销省外,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为实现当地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放弃城里百万生意毅然返乡

1988年出生的丁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广东宏远集团做了一名高级白领。2015年,对经商一直感兴趣的丁淇开始自主创业。她在家乡敦化市曾开过童装、女装、化妆品、芝士肋排店等4家门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光童装店年销售额就超过100万元。

然而,正当生意越做越好的时候,丁淇却突然回到了老家农村,做起了玉米生意。

原来,丁淇的老家敦化市大石头镇三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而她的母亲谷凤杰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是一位优秀的农村带头人,2020年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小村很富裕,但近年来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只是传统种养赚辛苦钱,没有大的支柱产业带动,农产品附加值太低。在振兴新农村的大环境下,三河村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特别是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轻人的加入。

大石头镇党委和谷凤杰找到了丁淇,希望她能回到农村,为农村振兴做点儿事。

听说母亲希望自己回乡工作,丁淇心潮澎湃,想了很多。作为三河村土生土长的孩子,这些年尽管一直在外读书、工作、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丁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用丁淇的话说:“故乡的山山水水始终像拉着我的那条线,走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根在哪心才在哪。”

丁淇的父母在乡村一线工作20多年,丁淇从小是伴着“村里事”长大的。11年前,她的父亲、当时三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因心脏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母亲谷凤杰接过了爸爸手中的接力棒,担起了三河村发展的重担。丁淇不会忘记,在父亲去世后她家最难的那几年,是乡亲们帮助她们母女俩走出了困境,也是乡亲们始终支持维护着母亲的工作……

没有太多犹豫,2019年,丁淇把自己在城里的生意处理完毕后,彻底地回到了农村。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所见,真的能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让我的故乡能更富裕、更幸福。为父老乡亲做点儿事,来报答乡亲们的恩情。”丁淇如是说。

创立“喜乐掰掰”鲜食玉米品牌

三河村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长白山地区,拥有种植优质玉米得天独厚的条件——肥沃的黑土地种植、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灌溉、在没有任何污染的环境生长,种出来的玉米香甜可口,是真正记忆里东北玉米的老味道。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没有品牌化,没有宣传,三河村玉米质量虽好,但销售渠道单一。丁淇回乡后,首先想的就是将农产品品牌化、商品化。

“只有品牌化才能让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品牌,把农产品打造成有意思有故事的商品,让消费者能更全面了解到我们的产品,宣传和推广才更便捷。”丁淇对笔者说,“我们要秉承品牌理念去发展延续我们的产品,从而保证其品质。最终我们要把品牌打造成公共区域共有品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好的农产品通过品牌走向更好的市场。”

经过精心策划和研究后,丁淇创立了“喜乐掰掰”鲜食玉米品牌。据丁淇介绍,“喜乐掰掰”这个名字是他们从几百个名字里筛选出来的。“喜乐”是个美好的祝福,希望每个吃到玉米的顾客都能平安喜乐,“掰掰”是核心内容。“在东北我们叫掰玉米,一提到‘掰’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掰玉米,当我们向南方顾客介绍品牌的时候,他们也了解了东北的风俗,这是对我们东北风情的一种传播。”

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往全国各地

在经营理念方面,丁淇表示,他们始终秉持“兢兢业业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的态度。针对种植,他们采用大豆做肥料,以提高玉米的甜度;对待生产加工,他们始终坚持原汁原味无添加,坚决不在生产原料上省钱,用心去做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我们不追求低价,而是追求品质。真正把东北玉米的特色和优点展示给消费者,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丁淇说。

在销售方面,“喜乐掰掰”鲜食玉米采取的是线下打造品牌和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模式。线下他们通过参加展会、农产品推介会来宣传产品,通过入驻大型商超、生鲜门店来提升品牌价值;线上则通过网上商城和社区团购来销售产品。

丁淇介绍,顾客的分享推荐也是他们销售的重要渠道,这类顾客是他们的精准顾客群体。目前,“喜乐掰掰”鲜食玉米已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大连、长春等都是销售较多的城市。

丁淇说,“喜乐掰掰”鲜食玉米打开销路以后,顾客评价很高,回购率高。首先它的外包装就非常漂亮、高端,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其次是味道好,顾客评价最多的就是“喜乐掰掰”鲜食玉米的香味浓,打开一袋满屋飘香,小朋友和老人都特别喜欢。

借助玉米产业探索乡村发展新路

2021年“喜乐掰掰”鲜食玉米的产量达50万棒,2022年的目标是60万棒。丁淇表示,“喜乐掰掰”的发展态势非常好,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2021年他们生产期用工有150人左右,都是附近农民,月收入可达3500~4000元,收购农户玉米每公顷增收600元左右,改善当地农田质量300余亩。

当前,吉林省正倾力打造鲜食玉米品牌“黄金名片”,吉林省的玉米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丁淇认为,结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战略,“喜乐掰掰”鲜食玉米的发展方向是同省里方针高度一致的。

据丁淇介绍,他们以玉米产业为中心,以养殖产业为半径,拓展出了现在的一二三产业闭环模式,形成了玉米深加工—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粪有机肥回施到玉米田中这样一个生态链,以乡村草原旅游、研学基地体验、蚯蚓鸡蛋生产为辅助产业,实现动态产业闭环,让农业“活”起来,继而实现有机循环。

丁淇表示,希望他们可以借助玉米产业的东风,探索出一条以玉米发展为主、符合吉林省情的独特乡村发展之路,让更多的乡镇可以借鉴发展,村村有支柱产业,有循环农业,继而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联盟。

如今,首战告捷的丁淇干劲十足,她希望自己的返乡创业经历,能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

“宰相必起于州部,将军必发于卒伍。今日之乡村是青年人的乡村,有人才有发展,返乡青年越多,乡村的发展就越好。”丁淇在采访的最后信心满满地说,“如今国家政策好,返乡环境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给我们增加了动力。所以我们怀揣梦想和希望,愿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做一棵能为故乡纳凉的树。”

文:张永超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211.html

“80后女老板返乡创业卖玉米 回报乡邻恩情助力乡村振兴” 的相关文章

创业路上的巾帼模范——刘雅娟

创业路上的巾帼模范——刘雅娟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赵卫刚给我微信里发来一篇长文,题目是《创业者的人生最美丽》,讲述陕西和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雅娟的创业之路,我反复阅读后,倍感震动,一名农家之女,通过艰苦创业,竟然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被选为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被评为西安市好青年、西安市最美女性、巾帼创业模范。刘雅娟,1984年出生...

返乡创业15年让近万人家门口就业

返乡创业15年让近万人家门口就业

“这一批40万件的针织衫,是出口到国外沃尔玛超市的订单。”4月26日,在单县李田楼镇李田楼村头的加工车间里,看着正在忙碌赶制外贸订单200多名工人们,返乡创业带头人马秋花介绍说。今年48岁的马秋花从小在这儿长大,自18岁外出,辗转广东、福建等地务工,挤过工棚,睡过大街,历尽艰辛。吃苦能干的她从打工车...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创业故事网:现年33岁的罗金庭是陆河县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一夫田品牌创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大学毕业后返乡投入农业建设,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工作,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回馈社会。罗金庭建立产品供应基地近300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主动吸纳贫困户家庭成员务工,...

90后女孩辞职养蜂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90后女孩辞职养蜂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排排的蜂箱整齐地排列在花丛旁,一群群的蜜蜂飞舞在山野花丛中,在蜂蜜收购季,蜂农们就开始忙碌地穿梭于蜂箱间,看蜂,摇蜜,孜孜不倦。养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艰难,饱含酸甜苦辣。然而,海盐元通街道的90后女孩沈宇琼毅然辞职创业,与蜜蜂为伴。近日,记者在元通街道的“沈福宝”蜂蜜销售中心见到了沈宇琼,她...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华黎明:回皖创成“小巨人” 闯出事业“大天地”

打开拍照模式,伸缩镜头“探出头来”,咔嚓一下......这一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动作,却让手机真正实现全面屏。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款内孔1毫米特微型轴承的助力。安徽孺子牛轴承负责人华黎明查看公司生产的轴承。专注研发 练就细分领域唯一“当时国内外多家知名的轴承厂家都参与了,由于客户技术要求不断升级,我们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