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2023-01-18创业故事16

在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有一位肢体残疾人,但他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又是“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70户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徐志强。

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志强有着一段颠簸曲折的经历。由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为一名养殖专业户,人们对他的选择投去了异样的目光。1985年出生,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2009年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参加工作,201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发展养殖创业。

祸不单行 弃医创业搞养殖

2014年11月,在一次意外中烫伤左脚,伤口反复感染,出行困难无法正常上班。辞职在家养伤的这段时间,他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今后的道路。不能消沉,不能放弃,毕竟生活还要继续。2014年5月,重拾信心的徐志强参加了甘肃省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千百万工程”培训会议。新的机遇,让他萌发了创业致富的憧憬。8月,徐志强召集一帮残疾人伙伴,没有资金,大家就东拼西凑,在山丹镇漆河村创办了“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积20亩,建成大型鸡舍两座,主要从事土鸡、土猪的养殖、加工和销售。

几年的辛勤努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5户社员发展到现的70户,养殖纯种土鸡40000余只,日产蛋8000余颗。为优化全合社发展,徐志强又建成了占地5亩的武山县大石头渔家乐,为当地群众提供餐饮服务,吸纳带动40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每个务工人员年工资30000多元,每户合作社社员年底享受8%的分红,每户人均年收入比以前增加2000多元,为当地脱贫攻坚特别是残疾人脱贫攻坚发挥了示范作用。

政府扶持 致富不忘众乡亲

2016年5月,徐志强的养殖基地被省残联评定为“甘肃省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地”,受到了省、市、县残联及山丹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领导多次参观指导。2017年初,徐志强作为带头人,在自己发展起来的同时,积极带领当地20户贫困残疾人一起发展土鸡养殖,从土鸡的繁殖生长和自然疾病预防防疫中不断学习和摸索,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养殖经验,大大的提高了土鸡的成活率,创出了肉质鲜嫩、口感浓郁的优质散养土鸡。徐志强和70户贫困残疾人养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也逐年增加,不但给贫困残疾人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贫困残疾人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和生活的尊严。

武山县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村民徐连兵说,以前他在新疆、内蒙、兰州等地打工,一年挣3万元左右,后来初步了远门就在家门口找活干,正好赶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自己就加入了合作社,作为一名合作社社员我既有分红又在合作社养鸡,每年的收入近五万元,既照顾家里有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截止目前,武山县共有持证残疾人12448名。县残联根据省市残联的要求,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帮助残疾人创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认真落实残疾人创业养殖项目,先后为山丹镇漆河村志强专业合作社落实土鸡养殖扶助资金20万元,并督促与30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签定了不低于6%的入股分红协议,颁发了股权证,且对15户贫困残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该专业合作社务工。对鸳鸯镇鸳鸯村渭滨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落实奶牛养殖入股分红资金15万元,分别与15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签定了不低于6%的入股分红协议,颁发了股权证,吸纳3名残疾人家庭成员在该专业合作社务工。

残疾人创业扶持和入股分红资金的落实,增强了残疾人创业的信心,有效带动和拓宽了贫困残疾人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对72户建档立卡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投入资金36万元,于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改造任务。对建档立卡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庭院硬化、改厕、安装防护栏、台阶坡化等无障碍设施改造,有效方便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和出行安全。武山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志强是一名大学生,有文化、思想灵活,富有爱心,他带动了70户残疾人和建档立卡户搞养殖,并在兰州设立武山农特产品代销点,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武山的农特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卖上好价钱,带动更多地贫困致富。

独木非林 百花齐放万家福

徐志强先后多次参加了省、市、县残联举办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学习了更多的养殖技术和知识,在自己的养殖基地,他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只要群众有需要,徐志强就为大家服务。徐志强还将饲料、药品以进价卖给养殖户,发动大家一起发展养殖。2018年6月,徐志强免费将土鸡苗捐赠给当地的残疾人和困难贫困户发展养殖。在赠送时,合作社的社员们在综合考虑了每个残疾人和贫困户的饲养能力的基础上,确定赠送土鸡苗的数量,并进行登记确认,以便合作社在后期进行养殖跟踪和技术指导。当天共有50户残疾人和贫困户领到土鸡苗,合作社一共发出了7200只土鸡苗。

2019年,徐志强决定借鉴先进经验,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模式,将全村重度残疾人纳入股分红的重点对象,实现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残疾人小康同步。目前,徐志强正在将原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用来建造一个能散养5万只土鸡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带领周围残疾人一起脱贫奔小康。

武山县渭滨奶牛养殖场负责人杨进平是一名残疾人,也是合作社社员,主要饲养奶牛,他自己养了20多头奶牛,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又带动了15户残疾人和建档立卡户养奶牛,目前带动效应非常好。

武山源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志强说,经过4年的发展,在省市县残联的帮助下,于2019年10月在兰州市城关区成立了武山农特产品代销点,将当地农户生产的农特产品运往兰州,以兰州为中心点销往全国各地,目前主要经营土鸡,土鸡蛋,武山纯酿香醋,武山手工粉条,武山特色小吃等十多个品种,这一举措畅通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售规模,提高了农特产品价格,带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几年来,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合作社还组织合作社社员参加省市县残联开展养殖、防疫、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并结合合社以养殖为主的经营特点,每年提供帮扶资金,免费向合作社社员提供鸡苗、防疫药品等,四年来免费提供鸡苗3万羽,解决了合作社社员的实际困难。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给社员发放的鸡苗数量没有减少,共向社员发放鸡苗7200只,目前大多数已经出栏。(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张静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265.html

“徐志强:身残志坚勤奋创业奔小康 带领村民巧念“脱贫经”” 的相关文章

40岁开始创业做小本生意,一天收入高达1000元

40岁开始创业做小本生意,一天收入高达1000元

40岁的石旺军,很早就在沙市打工,但生活一直不是很好,2003年来武汉,开始小本创业卖烤苕。石旺军将自己的摊位选在了从公交车站到公园大门必经的路上,这是卖苕的“黄金地带”。每天早上5点多,石旺军就要起床。他要将30多个蜂窝煤捣碎加水,搅拌成糊状。这就是烤出美味红苕的关键。然后引燃几个蜂窝煤放在炉子底...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今年22岁张梦龙,是黄河交通学院大四学生,也是同学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今,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的他,已是公司老板,年营收300多万,而促使他创业的缘起,则是目睹家里弟弟先天残疾,父亲租地种地苦撑家庭,要为父亲减轻负担。12月17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黄河交通学院,探寻这位“90后”大学生的传...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大叔放弃建材行业,攻克“火炬菜”种植难题,一年销售额5000万元

他原本从事建筑行业,最后转行创业去种菜,居然年赚5000万。他为了让芽球菊苣卖得好,建立全封闭的无光养殖间,每隔2小时就去观察生长状况。为了把芽球菊苣卖出去,他绞尽脑汁想到了试吃的方法,可是芽球菊苣见光4小时就会变绿。他又是怎么样做的呢?咱们就来聊聊刘秀军的致富之路。1969年刘秀军出生在河北,在当...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家门口就能摘草莓!返乡创业大学生种出 “莓”好梦想

家门口就能摘草莓!返乡创业大学生种出 “莓”好梦想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政镇三条沟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银龙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大力发展草莓产业,用满腔热忱、无悔行动实现自己的“莓”好梦想,走上致富路。眼下正值冬草莓即将成熟的季节,在新政镇三条沟村无土草莓示范园,绿油油的草莓植株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一颗颗红艳饱满的果实安静地等待着人们来采摘。“一直听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