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丁涛:小鹦鹉玩出大产业 播报文章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7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云梦县伍洛镇湖边村鹦鹉养殖基地,鸟舍里悦耳的鸟叫声此起彼伏。

这个基地的负责人叫丁涛,今年27岁,从小就喜欢养殖鹦鹉。他将爱好做成了产业。

修车学徒,因爱好投入养鸟产业

2014年,丁涛高中毕业后,在武汉一家汽修店当学徒工。丁涛说,他出身农村,文凭又低,光靠打工不会有出息,只有通过自主创业,才能改变命运。

云梦县有养殖鹦鹉的传统,丁涛从小就喜欢养鸟。因共同爱好,他进入了养鹦鹉的圈子,从“鸟友”中了解到许多鹦鹉养殖、销售的信息,也从中嗅出了商机。

打工3年后,他回到云梦做起鹦鹉代销业务。为了开拓市场,他经常去广州、武汉、长沙、商丘等地花鸟市场,向卖鸟摊主推销,建立销售渠道。

有了销售渠道,丁涛萌生养殖鹦鹉的想法。2019年,他回到了伍洛镇湖边村注册公司,利用老家闲置老屋,筹资购进了4000只虎皮鹦鹉种苗,搞起了鹦鹉养殖。

“那时候还是太年轻,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丁涛说,第一批出栏还可以,但第二批鹦鹉因防疫问题没做好,4000多只雏鸟全养死了。

丁涛没有气馁,他一头扎进养殖区,从鹦鹉的繁殖、挂窝、用药到预防,详细地总结了一整套流程,通过改进投喂饲料,将鹦鹉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养殖问题解决了,丁涛将销售的目光转移到了线上,通过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结合花鸟市场线下销售。

销售渠道畅了,养殖规模也随之扩大。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养鸟基地面临巨大的危机。丁涛说,当时饲料运不进来,好多鸟都饿死了,是当地政府、孝感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帮他挺过这场危机。鹦鹉养殖再回正轨。

丁涛说,目前,他拥有孵化房3座,仓库2个,占地6000平方米,主要养殖优质虎皮鹦鹉、牡丹鹦鹉、玄凤鹦鹉等,年产能可达3万只,年营业额可达2000万元。

建设基地,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相比城市,乡村的就业问题是难点。”丁涛说,目前在栏养殖的鹦鹉有16000只,共吸引了25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工资3000元。

这些村民,从清窝、消杀、积肥,到防疫,检疫,投喂,他都一一细心培训。养殖房产生的粪便,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装袋,送给当地农民作为涵养土壤的有机肥料。

为了提高鸟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养殖房采用钢结构房屋、安装温度控制系统。鹦鹉出栏前,由相关机构严格检疫,发放动物检疫证明后才出售。

目前,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已征地50亩,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设一体化厂房,打造华中地区最大鹦鹉养殖及物流集散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形成企业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培育更多的养殖能手,带动乡亲共同富裕。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79.html

“丁涛:小鹦鹉玩出大产业 播报文章” 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鸸鹋寿命10年,3年成熟卖蛋一枚180

野生动物驯养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被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和猪最早,被人们驯化,成了人们食物来源之一,还有一种数量比较稀少,利润比较高的动物养殖深受市场欢迎,这种养殖被称为特种养殖,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位大学生返乡创业养一种寿命长达10年的鸟类,身高150-185厘米,以擅长奔跑而著名,...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一位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路

返乡创业故事:时间来到下午6时,安静的生产车间嘈杂起来,女工们整了整手头的线束,结束一天的工作。这里是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新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外,是搬迁群众的住房——一排白色的三层小楼,在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天是9月27日,一场雨刚下过,空气中还有淡淡的泥土味。女工们一...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陆河罗金庭:返乡艰苦创业做个新农人

创业故事网:现年33岁的罗金庭是陆河县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一夫田品牌创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大学毕业后返乡投入农业建设,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工作,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回馈社会。罗金庭建立产品供应基地近300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主动吸纳贫困户家庭成员务工,...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把“吃瓜群众”带成放牛“达人”

来到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代味村,一座依山而建的生态养殖场豁然出现在眼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本地小黄牛悠闲地寻觅着新鲜的草料。“今天封装的这些黄牛肉,主要是发往北京、上海、浙江那边,目前我们的生态牛肉除了没往青海、甘肃、西藏这几个地方发过货,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收到过了,每年还是能销售出去好几吨牛肉的。”张志...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12月8日,披着冬日的暖阳,走进泗县草庙镇魏圩村日光式蔬菜大棚的扶贫基地里,只见紫红饱满的茄子挂满枝头,工人们有的锄草、有的摘果、有的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我颜值不高,但是我希望我种植出来的茄子颜值要高,表面不仅光滑而且外形饱满细长。”眼看到了收货的季节,看着挂着一个个紫灯笼,宋则利憨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