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陶连杰:爱上泥土味的“90后”放弃高薪工作“转岗”种菜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

今年26岁的陶连杰,2016年放弃都市高薪工作,来到重庆市荣昌区峰高街道和泥土打交道。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干劲儿,从对蔬菜种植技术的一窍不通,成长为如今的种植技术能手,陶连杰在泥土中一步步书写自己的创业故事。

陶连杰移栽玉米苗

放弃高薪工作“转岗”种菜

这段时间,陶连杰非常忙碌,他正带着村民们在基地里移栽辣椒、糯玉米。

“基地面积300多亩,这一季主要栽种糯玉米和辣椒。产品都是订单种植,销路不成问题。”陶连杰说。

陶连杰是大足邮亭人,由于家庭条件差,他很早就开始外出打工了。16岁时,陶连杰进入重庆市永川区一家酒店工作,由于自己的勤学实干,他从一名学徒工,逐渐成长为这家酒店的厨师长,一个月的收入在一万元左右。

“自己年轻,还是想出来闯一闯,干一番事业,所以就想辞职出来建蔬菜基地。”陶连杰说。得知陶连杰要辞职去种地,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他。酒店老板为了挽留他,愿意拿出酒店一成的股份给他。但陶连杰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选择自主创业。

“我在峰高街道读的初中,对这里比较熟悉,加之这里的交通、区位和地理环境等条件比较好,所以我就选择到峰高街道发展。”陶连杰说。2016年,陶连杰在峰高街道峨眉社区承包了10多亩地,建起了蔬菜基地,种植茄子、辣椒。创业初期,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陶连杰都亲力亲为。

“耕地、种秧苗、施肥、除草,这些活我们都是自己干,原本以为只要能吃苦,创业就可以一帆风顺。但后来我们发现,种菜是个技术活,光是埋头苦干根本不行。”陶连杰说。

勤学实干破除发展瓶颈

建起蔬菜基地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种植管理技术,陶连杰种出的茄子和辣椒不仅品相差,而且产量低,加上市场销路不畅,导致蔬菜基地的经营情况非常不理想,陶连杰损失了五十多万元。

“所有的积蓄都搭进去了,为了保住这个产业,我把房子都卖了。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项目,再苦再难都要继续干下去。”陶连杰说。

为了科学管护基地,陶连杰一边做好日常管理,一边加强技术知识学习。除了通过书本、网络学习种植技术外,他还积极到周边的蔬菜种植场、技术能手家中学习技术,邀请专业人士到自己的蔬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他解决种植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凭着勤学苦干,渐渐地,陶连杰在蔬菜种植管理上的技术越发成熟。

“以前看到茄子黄了,虽然知道是生病了,但不知道怎么对症治疗。现在蔬菜生长方面的常见问题,我都能够从容应对了。”陶连杰自信地说。

技术成熟了,产量上去了,怎么打开销路?

陶连杰坦言,为了拓宽市场,他经常白天管理基地,晚上跑到城区水口寺等农贸市场蹲点,一方面了解蔬菜市场的行情,一方面向客户推介产品。

“产品品相固然重要,但诚信经营更重要,一定不能短斤少两、以次充好,这样客户才会愿意跟我打交道。”陶连杰说。正是凭着这一点,陶连杰获得良好口碑,蔬菜产品很快打开销路,而且和成渝地区的多个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和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销售不用发愁。

携手村民发展农旅产业

随着蔬菜基地逐步走上正轨,陶连杰决定把基地规模扩大。在街道和村社干部的支持协调下,2018年,陶连杰在凤凰村流转300亩土地,继续发展特色蔬菜种植。

“基地里主要种植当季蔬菜,除去种植成本,一年可以挣70万元。”陶连杰说。

基地落户重庆市荣昌区峰高街道凤凰村,当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刘德菊说:“平时有30人在这里上班,采摘期的时候,有80人。每天大约有70元的收入,如果要加班,也有额外给加班费。”

目前,陶连杰基地的蔬菜产品已经申报了绿色蔬菜商标,他还在村里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管理好蔬菜基地的同时,时常为当地老百姓传授种植技术,帮助大家掌握科学有效的种菜知识,引导他们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共同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今年下半年我还要流转200亩地,把基地规模再扩大,朝农旅融合的方向发展。”陶连杰说。除了抓好农业生产,陶连杰平时还在重庆农机校“深造”,重点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知识。下一步,在对基地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陶连杰决定再对地块进行整理改造,这样不仅有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为果树种植、畜禽养殖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便于打造果蔬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基地。

“家乡环境好,有发展农旅观光的基础条件,我希望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在实现自己创业致富梦想的同时,给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门路。”陶连杰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346.html

“陶连杰:爱上泥土味的“90后”放弃高薪工作“转岗”种菜” 的相关文章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李晓军:在创新活力之城创造奇迹

走进艺福堂,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处处彰显茶文化细节的企业。办公室里,茶香氤氲;办公桌上的绿植,是用艺福堂生态茶叶罐栽培的;茶水间里没有咖啡,放着几十种茶叶;员工的花名都与茶叶、中药材相关,大家因茶相聚,在这里写下了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共同的爱好,这群年轻人还有着共同的愿景:实实在在做好茶,打造百年艺福堂...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乡“种地”,发展有机桃种植和景观苗木培育,即墨区金口镇“新农人”王晨旭当一干就是10年。2021年,王晨旭身份完成转变,从一名“种地的”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奔波于学校和农场之间,他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农场,做现代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领更多“新农人”扎根农村。大学毕...

68岁蔡满坡大棚里种无花果 创业梦想开了花

68岁蔡满坡大棚里种无花果 创业梦想开了花

出去打工,年纪大了工作难找;在家闲着,没了收入生活困难。60岁以后,源汇区大刘镇蔡庄村农民蔡满坡,处境变得尴尬起来。今年2月,在驻蔡庄村第一书记赵学军的鼓励和帮助下,68岁的他开始在大棚里种植无花果:不仅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多年梦想,还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榜样。蔡满坡培育的矮化无花果树。六旬老农 痴迷无...

带领更多残疾人一起追梦——“轮椅天使”丁玉坤的创业故事

带领更多残疾人一起追梦——“轮椅天使”丁玉坤的创业故事

残疾人创业故事:今年1月,丁玉坤新成立了河北驰象爱帮科技有限公司,让自己的创业生涯更上一层楼。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摄6月14日,记者来到坐落于石家庄市新华区钟宏路京津冀残疾青年创业园内的河北驰象爱帮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它的创立者丁玉坤。丁玉坤今年40岁,先天性脊柱裂让她从小双足变形、双髋关节脱位。面...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近日,一则“博士天团”小城兴业的故事在社交媒体热传。7年前,一群高学历人才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来到河南巩义胡坡村创建企业研制新材料,而今,他们的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情理之中。这里头,既有乡土情怀使然,更有当地产业基础打底。要知道,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是当地...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