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肥西县赵启华:种桑养蚕致富一方

2023-01-18创业故事27

提起肥西县山南镇的赵启华,当地人一点都不陌生,今年58岁的他,被大家称为栽桑养蚕的能手,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初期,年轻的赵启华就在当地探出种桑养蚕之路,破茧成蝶造“富”一方。

敢于突破另辟蹊径 收获改革开放红利

1978年高考结束,赵启华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当年,安徽遭遇大旱,庄稼收成大减,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在当年9月发起包产到户。年轻的赵启华分到几亩地,他决定回到镇上做一番事业。

当时农村广泛种植农作物,但赵启华发现山南缺水易旱,想要靠种庄稼、种水稻发展起来不容易,而种桑树却很适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启华决定“不务正业”一次,拿出两亩地种桑树养蚕。周围邻居都笑他“年轻人不懂事瞎折腾”。

“第一次养蚕,不懂蚕的习性和养育技巧,造成蚕大量死亡。”赵启华意识到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学习科学技术,科学种植养殖。他到安徽省农科院咨询专家,听从专家建议前往相关专业进修学习。从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到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的目标,这个“瞎折腾”的年轻人冲锋在前,桑蚕产业越做越好,更带动了镇上的人投身其中。

贫困群众致富“贴心人” 帮扶残疾人就业脱贫

赵启华发现农村还有部分贫困户未脱贫,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脱贫更为不易。而栽桑养蚕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赵启华便不厌其烦,与他们谈心交流,用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帮扶。

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技术的贫困户,赵启华免费发放桑苗、蚕种等生产资料,上门指导细节。对于残疾人贫困户,他在免费发放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将小蚕饲养至2龄再发放。考虑到他们行动不便,赵启华多次与志愿者一道帮助修建养蚕大棚。目前,赵启华的合作社已帮扶98户残疾人贫困,31在册贫困户顺利脱贫,同时安置就业24名残疾人作为合作社固定职工。

赵启华还流转土地700亩建设蚕桑扶贫产业园,新建养蚕大棚25座,设施农业大棚4座,实施农业生产工厂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一生只做一件事 坚持走出振兴路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赵启华说,40多年的种桑养蚕之路上,遇到不少困难,他是靠坚持和对小蚕的那份情怀,才努力走到今天。

2010年,赵启华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2013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1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5项发明专利证书,2018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截至目前,肥西县养蚕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养蚕6000多张,蚕农收入达1000余万元。

“发展乡村建设,需要引进更多人才,现在乡村最缺的就是有才华的年轻人。相关部门更要帮忙建设基础硬件设施,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这里挖掘乡村宝藏。”赵启华认为,农业是个有奔头的产业,而农民是让人有自信的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干农业要有耐心,不要只想有多大规模和利益,要具有打持久战的精神。如今,赵启华带领着越来越多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一起冲锋在前,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端。(肖承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440.html

“肥西县赵启华:种桑养蚕致富一方” 的相关文章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为父分忧,河南“90后”大四大学生创业年入数百万

今年22岁张梦龙,是黄河交通学院大四学生,也是同学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如今,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的他,已是公司老板,年营收300多万,而促使他创业的缘起,则是目睹家里弟弟先天残疾,父亲租地种地苦撑家庭,要为父亲减轻负担。12月17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黄河交通学院,探寻这位“90后”大学生的传...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出“彩”——创业大学生种出“文玩玉米”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1989年出生的张焱毕业于山西农...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徐进:大学生回乡创业“蜂”生水起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如果不是亲眼相见,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大学生。“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凹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深耕9年将2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 早餐店店主回乡种红薯带动乡亲致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10月22日上午,付红星带领村民开着新型红薯收获机挖地里的最后一批红薯,他们要赶在霜降前后把这批红薯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批发销售,不久这批红薯就会出现在各地的菜场。“这是我今年引进的新品种,种植成功!”22日上午,付红星发来一组挖薯机挖红薯的视频。松...

95后小伙创业做“另类”汉服遭网暴,成功逆袭收获海外粉丝

95后小伙创业做“另类”汉服遭网暴,成功逆袭收获海外粉丝

“我注定成不了一个商人,只能做一个设计师。”在和陈际州聊天的过程中,他反反复复念叨着这句话。1996年出生的陈际州在20岁的时候从国外辍学回国创业,带着和传统汉服完全不一样的设计理念闯入汉服圈,在淘宝上运营着他的原创汉服设计品牌。在经历了创业过程中该有的和不该有的挫折后,如今陈际州的汉服在淘宝上吸引...

一个盲人的创业传奇:白手起家3年成”蘑菇大王”

一个盲人的创业传奇:白手起家3年成”蘑菇大王”

现在的何幼定在身边朋友们的帮助下,不但成了当地有名的“蘑菇大王”,还开办了农家乐餐厅,他利用本地山坡散养的万余只土鸡更成了外地食品企业眼中价值不菲的食材供应源头正常人创业已经很难,而双目失明的人要支撑起从生产一直到市场终端的产业链条更是难上加难。在浙江绍兴的上虞市,若非亲眼所见,记者是无法理解这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