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2023-01-18创业故事93

早上八点多,把孩子送到学校,贾红芹、苑永波两口子就从市区的家赶到老家的“西贝多肉植物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太阳一出来就得掀开棉被,让棚里提温,也让多肉们晒晒太阳。”贾红芹说。

贾红芹、苑永波夫妇,一对80后夫妻,是滨城区杨柳雪镇苑家村人,也是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

从爱好到事业,发现小多肉有大商机

“她那时就和疯了似的,阳台上摆满了,就在窗台摆,晚上不睡觉,蹲在阳台上倒腾她那些‘宝贝’,一倒腾就是半夜......”苑永波这样描述妻子。一旁的贾红芹一会儿指导工人移栽,一会儿招呼顾客,忙得不亦乐乎。

干这行前,夫妻俩一直在市区做手机批发生意,在市区也买了楼房。2010年,一个偶然机会,贾红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多肉植物的图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萌萌哒”植物。她决定买一盆自己养着玩。这一养不要紧,把自己迷进去了。打听到哪里的多肉好、品种多,就非要去买。丈夫苑永波拗不过她,只要有空就他开车拉着她到处买。由于当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大棚,他们时常跑到外地去淘。就这样,多肉一盆盆进了家门。先是占领了阳台,摆不开了就在窗台做上飘窗继续摆。妻子的心全在多肉上了,经常“玩”迷了觉都不睡,栽来栽去弄得满屋子土。苑永波有次生了气,打开窗子就把她辛辛苦苦弄来的花土整袋子扔出去了。贾红芹也没红脸,急急跑下去,从草坪上捡来回来继续栽。

家里实在摆不开了,贾红芹就想到在朋友圈贴个照片转让出去,没成想,很快就被人看上买走了。后来,她贴一张就卖一盆,供不应求。夫妻俩这才发现小多肉里面的大商机。

“既然本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干脆咱们就建个大棚种多肉吧!”说干就干,为了筹钱,苑永波赶紧跑要手机生意的账款,贾红芹则卖掉了自己的车,后又卖掉了自己的全部金银首饰。她说:“车我不大开,首饰我也不爱戴,放着也是放着,应该把它们用到该用的地方去!”2015年6月,他们在老家建起了两个多肉大棚,占地2亩。自此,夫妻俩开始了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种地的“两点一线”生活。

爬坡越坎,他们摸着石头过河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夫妻俩经历了不少坎坷。“我们连过了‘冻死、晒死、淹死’三大坎儿,摸着石头过河”,苑永波笑着说。头一年冬天,夫妻俩就被野外的寒冬给了当头一棒。有一天晚上,气温降到了零度。夫妻俩觉得棚上有塑料布盖着问题不大,花却敏感得很,仅一晚上,花苗就冻死了很多。看到育苗盘里已经长出真叶的小苗都冻成了冰棍,贾红芹难过极了。苑永波安慰她说:“没事,咱刚开始干就是没经验,再种就是了!”有了这教训,他们上了棉被卷帘机。转眼春夏陆续来了。花苗第一次度夏,棚上的遮阳网被风刮坏了,在网上订购的遮阳网又因物流原因耽搁了,赶上那天阳光正烈,晒死了很多花。他们知道了遮阳的重要性。到了雨季,排水沟又堵住了,雨水太急,直接灌进棚里来,淹死了许多苗子。他们懂得了早疏通,垫高防水这些防护措施。这三大坎儿,损失钱是小事,一度让夫妻俩的创业激情遭到不小打击。

虽然第一步走得跌跌撞撞,但可喜的是效益很好,一年算下来,收入了二十多万元。多肉在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让他们积累了很多固定客户。他们于是有了再扩大规模的想法。去年,他们又在本村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建起了另外两个棚。为了将事业发展得更大,7月份,夫妻俩成立了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在本村吸收会员了5人。“大部分人还是在观望,所以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干。赚了钱,大家才愿意加入我们。村民如果愿意做,从建棚、种植到销售我愿意包干服务,对贫困户还可以垫资供应花苗”,贾红芹说。

坚持“精养”,做“养得住”的多肉

“养得住是硬道理”,贾红芹坚信。她介绍说,目前许多种植户对多肉植物多是“粗养”,3个月就能出苗。快速生长的背后是大量给水给肥,植物生长周期缩短,长得快,但根系不好,养不住。她养多肉,一直坚持“精养”,用丹麦进口的泥炭土,模仿多肉原产地的土壤条件,让其自然生长,生长过程中不施花肥,少浇水,保护根系,6-9个月才能出苗。“精养”周期长,出苗慢,价格上与“粗养”的竞争不占优势。

但贾红芹一直坚信,“养得住”才是硬道理,才能留住客户。由于品种多、养得住,“西贝多肉”还是在当地有了不少名气。每天都有来自市区的顾客前来选购多肉,还有许多是上海、天津等地慕名前来的。

为了拓宽销路,夫妻俩专门招聘了一人负责网上销售。贾红芹则自己尝试在微信上卖。最近她搞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一物一拍”活动,就是给多肉实物拍照,传到朋友圈,微友“所见所得”,避免了淘宝上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情况,营销效果很好。一经上传,接着就被微友抢走了。

谈到未来打算,夫妻俩想着今年把多肉品种再更新,发展更多会员入社,扩大网上营销,还计划着丰富休闲内容,增加一个观赏鱼项目、建一个宠物犬舍。“给居住在城里的人,找个乡下的好去处,让他们感到又减压又好玩。”贾红芹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cygs.cc/post/567.html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的相关文章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灵山县残疾人翁建光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曾听说,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我呢,唯有坚持,唯有自强,才有未来。”7月15日,记者随同灵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农垦国有华山农场,采访了肢体三级残疾、现年46岁的灵山县武利镇珠理村的残疾人翁建光。他租赁了华山农场原仓库面积500平方米的场地 , 开办了灵山县檀圩镇保利皮包加工厂...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从玻璃厂老板到电动车达人,东莞这位“跨界”创业者闯出新天地

“这周的生意怎样?”“有没有碰上什么技术问题?”8月20日上午10时,哈啰电动车的东莞地区总代理商姚传勇已经跑了3家门店,这是他的日常。根据工作需求,东莞有100家门店,他和同事每周都要一一走到,维护客情、摆放陈列。金九银十,这是电动车销售的旺季。受新国标过渡期即将结束以及上牌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东...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95后回乡创业当“养虾大王” 承包400亩地养殖小龙虾

刘志鹏身份: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起人他的故事“95”后回乡养殖小龙虾 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刘志鹏是长沙市尚谷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长沙市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示范培育班学员,乔口商会工商联执委,乔口田心坪村扶贫产业指导员,田心青创社会组织发起人,2021年,他被评...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规模化种植芭蕉第一人,桂林小伙带领村民致富

在桂林的乡村房前屋后偶尔能看到芭蕉树,但是规模种植芭蕉却没有。阳朔普益乡留公村的村民黎新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村里种起了西贡蕉,还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一起发家致富。从做香蕉生意到引进芭蕉种植黎新发1988年出生,34岁,记者在芭蕉地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打药水。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有些瘦小,鼻梁上还架...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退役军人胡顶:创业养螃蟹的成功秘诀是“勤奋”

“养螃蟹前期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蟹苗只有在海水里才能孵化,我们这边如果大量养殖,就需要到海边城市去进蟹苗。”近日,记者在联系胡顶时,他正在为明年的螃蟹养殖做准备。从一个门外汉,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磨砺,胡顶已经成为一个螃蟹养殖方面的行家里手。第一次创业,亏空家底胡顶在承包的池塘里劳作。胡顶2004年1...

00后男生驯养鹦鹉12年,参加双创大赛获省级金奖

00后男生驯养鹦鹉12年,参加双创大赛获省级金奖

发传单、端盘子、打扫公厕、小区保安……马上大三的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亮,兼职经历十分丰富。在他看来,“男孩子提前吃吃苦,多闯荡、多磨砺,挺好的”。而最让他幸福的工作是“养鹦鹉”——从2010年开始,他随叔叔开始接触鹦鹉,已经有12年。每天早上9点开始工作,忙到晚上11点,喂鸟、驯鸟、治疗、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