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41

夫妻创业故事:近日,登上微博热搜。这是一家开在河南新乡的火锅店,名叫“水晶泡泡锅”,经营者是一对90后夫妻。

开店12年来,火锅店招聘过30多名店员,均为听力障碍人士,因此大家也习惯称之为“无声餐厅”。类似这家火锅店的“无声餐厅”,在河南多个地市都存在,它们规模普遍都不大,但都传递着满满的爱心。

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

12年店里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

9月27日中午,河南新乡90后夫妻王伟松、李楠楠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经营的小火锅店里忙碌着。

与大多数餐厅不一样,夫妻俩的“水晶泡泡锅”火锅店,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因为这样的举动,火锅店最近几天成为关注焦点,但老板娘说,“这个报道我还真没看到”。

老板王伟松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火锅店成立于2010年,先后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就餐高峰期,老板娘李楠楠招呼着客人。而备菜、洗菜、择菜、切菜、装盘、洗碗、打扫卫生等工作,大都是由聋哑人员工完成的。

“水晶泡泡锅制作方法、出餐流程都比较简单,不需要大厨,也不需要过硬技术,配料酱汁可以提前准备好。”李楠楠称,客人点餐后,聋哑人店员只需要按照比例往锅里放几勺酱汁,吃完锅底后,火锅的加汤、涮菜更加简单。

“我来这家店吃过几次,感觉用餐还挺顺利的,并不受太大影响。”9月27日中午,前去就餐的新乡市民李先生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他觉得这家“无声”火锅店,与普通餐厅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只是听不见,不会说话,干起活来并不逊色于普通人。”李楠楠称,很多聋哑人员只是缺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创业初期就想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沟通上的不便,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这对90后夫妻,为何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呢?

“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李楠楠的亲戚中,有多名聋哑人,因此她觉得,12年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没有觉得做这个事让自己高尚或者伟大,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然后做着一件觉得很普通的事情。”

王伟松介绍,在创业初期,夫妻俩就有了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的想法。“我们找了很多店,最终选择了水晶泡泡锅。”

一路走来,王伟松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他只是觉得这样做准没错。

“你向他们微笑一下,真心换真心。”在丈母娘帮助下,王伟松学会了手语,能够更好地和店里的聋哑人员工沟通。“想学都没啥难,像背单词或背诗一样。”

有很多网友听说“无声餐厅”的故事后,想要来店里支持一下,但也有网友担心自己不会手语,不知道如何与聋哑人士交流。李楠楠说,“大家都大大方方就好,就把他们当成很普通的人去看待就可以,哪怕不会手语。”

努力把生意做得更好有能力才能雇用更多残疾人

夫妻俩开的第一家店位于新乡“老车管所”附近,年数最长、生意也最稳定。

“开到第五年时,我刚好要了二胎,孕期反应比较大,就没有再往店里去。”而王伟松要照顾李楠楠和大女儿,顾不上店里的事情,两口子就尝试着“放手”,让聋哑人店员们自己运转一下。

那个时候,夫妻俩在餐桌上放置了便利贴,顾客可以写下自己的需求,或是用手指点选墙上的漫画,与聋哑人店员进行沟通。“我老公也会定时往店里去帮忙,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问题。”试了一段时间,没太大问题,夫妻俩就渐渐将店铺完全交给店员打理。

目前,夫妻俩的店铺开在新乡市文昌小区附近。搬迁后,加有微信的老顾客很多都跟着过来,但没有留联系方式的顾客流失了。“说实话,我选的这个位置不是太好,搬过来后生意一直都不太好。”最近两年,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夫妻俩的火锅店遭遇了不少坎坷、波折。迫不得已之下,他们也只能忍痛选择“裁人”,解雇了部分店员。

让王伟松欣慰的是,通过在火锅店的学习,一些聋哑人士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离开店铺后,有的找到了类似的工作,有的创业做小吃,至少能够养活自己。

夫妻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火锅店,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推广,努力创新菜品,以期生意早日回转,到时候就能够雇用更多残疾人。

河南“无声餐厅”还有很多

在美团商家评价里,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他们毫不吝啬地给出五星好评。

有顾客留言称,在微冷秋夜被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治愈,想要感谢聋哑人店员,却遗憾不懂手语。也有表示“下次还会再来”的顾客,经朋友推荐来吃,赞赏老板的爱心和用聋哑人做店员的格局。“地方虽然不大但挺温馨”。还有“竖起大拇指”点赞的顾客称,老板和聋哑人店员服务周到细致、态度好……在店铺抖音置顶视频中,高赞网友评论:“感恩有你,这些残疾人有了温馨的家。”

像这样的小店、这样的善举,河南还有很多。作为河南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的郑州二七万达“天使餐厅”,从2017年创立正式营业至今已有5年,雇用了4名听力或智力障碍的残疾人。

平顶山叶县有一家“无声小两口米线”店,是一对聋哑夫妇开的。顾客在便签纸上写字点餐,夫妻二人用眼神和手语交流,收单、做饭、传餐……默契十足。

开封市鼓楼区,孙斌开了家“大同刀削面”,因为在店里帮忙的大哥、二姐是听障人士,渐渐也吸引了一些听障人士来店里用餐,后来面馆开始招收听障员工。十多年来,从孙斌的面馆走出去的听障人士店员不下20个。目前,面馆有7名有听力障碍的员工,他们忙碌在厨房、餐厅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98.html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的相关文章

“好教授”刘玉:甘当“创业红娘” 为年轻“创客”点亮未来

“好教授”刘玉:甘当“创业红娘” 为年轻“创客”点亮未来

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玉创建了Dian团队,一种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十多年来,在她的Dian团队,孵出了50多家公司,两名弟子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她使当创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的一个新传统。不仅如此,如今,她还启动了“创业红娘”计划,为优秀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

一个百香果农有惊无险的创业路

一个百香果农有惊无险的创业路

创业故事,“真倒霉,这年要亏大发了。还有三四十万株卖不出去,再过半个月就过了栽种节气了。”去年3月初,记者初次见到钟海扬时,他面对着一大棚子滞销的百香果苗垂头丧气地说。钟海扬是闽西长汀县南山镇的一位百香果农,官坊农场得心生物科技百香果育苗基地负责人。了解他的人知道,近几年,在他发展百香果育苗产业的创...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女,48岁,南京大学博士、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现任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三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州法博士蚯蚓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从蚯蚓身上看到商机的人并不多。法月萍就是其中一个,发现商机的她放弃了博士毕业后,放弃年薪二百...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女性创业故事,看似一小店,里里外外却布置得井然有序:门前摆放着各种形状的玻璃金鱼缸,一只大盆里,几只小乌龟悠闲地游来游去;敞开的店门让人一眼可见成排的恒温鱼缸,各色各样的观赏鱼自由自在地表演……正如小店给人生趣盎然的印象一样,店主吴小芳也格外年轻。朴素的着装,言语似乎不多,在一旁细心观察顾客的动向,...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小红果大产业—— 一位返乡海归的“山楂树之恋”

“这款山楂饮料罐头,来自中国山楂之乡河北兴隆,全国包邮到家!”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倾力推销产品。34岁的张静盯着手机直播画面,自信中透着干练。从海归硕士到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张静和她的团队一起,演绎了一部创业版“山楂树之恋”,让兴隆的小红果成为致富“甜蜜果”。改变轨迹 留学生回乡创业“留学...

刘前进:返乡创业 把“绰号”做成“品牌”

刘前进:返乡创业 把“绰号”做成“品牌”

10年间,从1个大棚3亩地到200亩地的合作社,从1个特菜单品到全年供应几十个品类,四妮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四妮特菜”)创始人刘前进一路披荆斩棘,将自己的“绰号”做成了“品牌”。四妮特菜创始人刘前进2012年,大学生村官刘前进被分配到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闫刘庄村任村长助理。为推动当地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