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7

夫妻创业故事:近日,登上微博热搜。这是一家开在河南新乡的火锅店,名叫“水晶泡泡锅”,经营者是一对90后夫妻。

开店12年来,火锅店招聘过30多名店员,均为听力障碍人士,因此大家也习惯称之为“无声餐厅”。类似这家火锅店的“无声餐厅”,在河南多个地市都存在,它们规模普遍都不大,但都传递着满满的爱心。

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

12年店里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

9月27日中午,河南新乡90后夫妻王伟松、李楠楠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经营的小火锅店里忙碌着。

与大多数餐厅不一样,夫妻俩的“水晶泡泡锅”火锅店,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因为这样的举动,火锅店最近几天成为关注焦点,但老板娘说,“这个报道我还真没看到”。

老板王伟松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火锅店成立于2010年,先后雇用过30多名店员,均为聋哑人士。就餐高峰期,老板娘李楠楠招呼着客人。而备菜、洗菜、择菜、切菜、装盘、洗碗、打扫卫生等工作,大都是由聋哑人员工完成的。

“水晶泡泡锅制作方法、出餐流程都比较简单,不需要大厨,也不需要过硬技术,配料酱汁可以提前准备好。”李楠楠称,客人点餐后,聋哑人店员只需要按照比例往锅里放几勺酱汁,吃完锅底后,火锅的加汤、涮菜更加简单。

“我来这家店吃过几次,感觉用餐还挺顺利的,并不受太大影响。”9月27日中午,前去就餐的新乡市民李先生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他觉得这家“无声”火锅店,与普通餐厅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只是听不见,不会说话,干起活来并不逊色于普通人。”李楠楠称,很多聋哑人员只是缺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创业初期就想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沟通上的不便,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这对90后夫妻,为何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呢?

“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李楠楠的亲戚中,有多名聋哑人,因此她觉得,12年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没有觉得做这个事让自己高尚或者伟大,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然后做着一件觉得很普通的事情。”

王伟松介绍,在创业初期,夫妻俩就有了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的想法。“我们找了很多店,最终选择了水晶泡泡锅。”

一路走来,王伟松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坚持雇用聋哑人员工,他只是觉得这样做准没错。

“你向他们微笑一下,真心换真心。”在丈母娘帮助下,王伟松学会了手语,能够更好地和店里的聋哑人员工沟通。“想学都没啥难,像背单词或背诗一样。”

有很多网友听说“无声餐厅”的故事后,想要来店里支持一下,但也有网友担心自己不会手语,不知道如何与聋哑人士交流。李楠楠说,“大家都大大方方就好,就把他们当成很普通的人去看待就可以,哪怕不会手语。”

努力把生意做得更好有能力才能雇用更多残疾人

夫妻俩开的第一家店位于新乡“老车管所”附近,年数最长、生意也最稳定。

“开到第五年时,我刚好要了二胎,孕期反应比较大,就没有再往店里去。”而王伟松要照顾李楠楠和大女儿,顾不上店里的事情,两口子就尝试着“放手”,让聋哑人店员们自己运转一下。

那个时候,夫妻俩在餐桌上放置了便利贴,顾客可以写下自己的需求,或是用手指点选墙上的漫画,与聋哑人店员进行沟通。“我老公也会定时往店里去帮忙,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问题。”试了一段时间,没太大问题,夫妻俩就渐渐将店铺完全交给店员打理。

目前,夫妻俩的店铺开在新乡市文昌小区附近。搬迁后,加有微信的老顾客很多都跟着过来,但没有留联系方式的顾客流失了。“说实话,我选的这个位置不是太好,搬过来后生意一直都不太好。”最近两年,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夫妻俩的火锅店遭遇了不少坎坷、波折。迫不得已之下,他们也只能忍痛选择“裁人”,解雇了部分店员。

让王伟松欣慰的是,通过在火锅店的学习,一些聋哑人士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离开店铺后,有的找到了类似的工作,有的创业做小吃,至少能够养活自己。

夫妻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火锅店,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推广,努力创新菜品,以期生意早日回转,到时候就能够雇用更多残疾人。

河南“无声餐厅”还有很多

在美团商家评价里,很多顾客被“水晶泡泡锅”火锅店的故事打动,他们毫不吝啬地给出五星好评。

有顾客留言称,在微冷秋夜被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治愈,想要感谢聋哑人店员,却遗憾不懂手语。也有表示“下次还会再来”的顾客,经朋友推荐来吃,赞赏老板的爱心和用聋哑人做店员的格局。“地方虽然不大但挺温馨”。还有“竖起大拇指”点赞的顾客称,老板和聋哑人店员服务周到细致、态度好……在店铺抖音置顶视频中,高赞网友评论:“感恩有你,这些残疾人有了温馨的家。”

像这样的小店、这样的善举,河南还有很多。作为河南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的郑州二七万达“天使餐厅”,从2017年创立正式营业至今已有5年,雇用了4名听力或智力障碍的残疾人。

平顶山叶县有一家“无声小两口米线”店,是一对聋哑夫妇开的。顾客在便签纸上写字点餐,夫妻二人用眼神和手语交流,收单、做饭、传餐……默契十足。

开封市鼓楼区,孙斌开了家“大同刀削面”,因为在店里帮忙的大哥、二姐是听障人士,渐渐也吸引了一些听障人士来店里用餐,后来面馆开始招收听障员工。十多年来,从孙斌的面馆走出去的听障人士店员不下20个。目前,面馆有7名有听力障碍的员工,他们忙碌在厨房、餐厅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98.html

“河南新乡90后夫妻创业开火锅店 雇用的店员都是聋哑人” 的相关文章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聚焦“95后”留学生这一新青年群像的新现实主义剧《鳄鱼与牙签鸟》,11月18日登陆湖南卫视播出。《鳄鱼与牙签鸟》讲述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南恩,留学期间阴差阳错进入了一个叫做“高级动物研究社”的社团,和社长周尔文成为了一对学术上的冤家、生活中的对头。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慢慢成...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这个只要你...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24岁从伦敦一学校毕业,她回乡养起鹦鹉

创业故事,15岁去英国留学、24岁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校园毕业,缙云90后朱姜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经过7年多的摸索实践,她创办的“千鹦鸟舍”,从当初只有一个人变成了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她致力打造的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也正式进入了营业倒计时阶段。一、留...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10年前,上海少见本地产的火龙果。这个吃口酥软、爆汁清甜的水果,主要产地在热带地区,并不适合上海种植。10年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1080亩的庄园里,每年火龙果的产量达到了500吨。上海人的水果篮里,也有了火红的本地火龙果。而由火龙果发酵制成的酵素,也已批量上市。陈红霞是一名普通的安徽姑娘,因为火...

26岁女白领辞职创业网上卖“垃圾”,3年赚一百多万

26岁女白领辞职创业网上卖“垃圾”,3年赚一百多万

电商创业故事:我曾多次说过,想赚钱,思维很重要,你想要赚别人的钱,那么你就得发现别人的需求,并且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样别人才会心甘情愿的付费给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销售是想方设法的让别人付费给你,这样一来客户最后还有可能后悔,毕竟不是心甘情愿的;营销就是通过不断的吸引客户,然后让客户主动成交,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