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寻找小镇创业家:“不务正业” 学医改行卖火炉直播圈粉200万

2个月前 (06-25)创业故事102

创业故事:一个新型中青年创业群体正在荆楚大地县域悄然崛起。他们通常有在大都市甚至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走南闯北,视野开阔;他们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致富。他们是“小镇创业家”。

自2024年12月5日起,本报设立“寻找小镇创业家”栏目,联合全省100多家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同追寻他们的创新、创业、创富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通讯员 郑子贤

3月31日,枝江市问安镇鑫星炉业厂区内,研发人员正为生产线优化讨论得热火朝天。46岁的公司负责人高洪亮在一旁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

每年春季,都是高洪亮团队收集产品使用反馈、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线改良的时候。

创业17年,这位学医出身的土家族汉子,凭着个人兴趣爱好,陆续研发出30多款节能清洁炉具,把湖北炉具卖向全国。

2024年,鑫星炉业生产销售了近10万套炉具,其中七成以上通过网络销售。从武夷山区到云贵高原、从北边漠河到南端海南岛的高山地区,都有客户复购。

眼下,公司旗下盛火和鑫星两个直播账号,粉丝已近200万。

一、“不务正业”关掉诊所做炉子

2006年夏天,在家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设门诊的高洪亮,因家里炉具需要改造,与当地茶叶机械厂的师傅们成了朋友。这是他第一次对炉具产生兴趣。

“赶在冬季来临前,要给家里的火炉做个改造。”高洪亮介绍,大山里的冬天漫长寒冷,土家族几乎家家都有火笼屋,堂屋里放个烤火炉是取暖的重要方式。当时的火炉不仅散热效率不高,还浪费木柴,他想通过改进炉子结构提升取暖效果,并将餐桌与取暖炉的功能集成一体。

在机械厂师傅的帮助下,他顶着酷暑高温守在火炉旁做测试,很快做出了样品。家里亲戚知道高洪亮做了个既能烤火取暖、又能当桌子的漂亮炉子,还节能省柴不冒黑烟,纷纷跑来看稀奇。

“亲戚朋友、诊所里的病人是我炉具最早的体验者。”高洪亮笑着说,他把做好的炉子样品放在诊所、送到亲戚家使用,及时听取关于炉子使用效果的意见,再对设计进行完善。

2007年,经过十来次改造升级,高洪亮做的炉子越来越受欢迎。他索性关掉了门诊,成立炉具公司,一门心思做炉子。

“放着收入稳定的医生不做,蓬头垢面地做炉子,怎么想的?”他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但在高洪亮看来,火炉不仅是简单的取暖工具,更是亲情、友情的情感寄托。“对土家族、苗族而言,每到冬天,一家老小围炉而坐,是亲情和温情的交融。”

二、200万粉丝让传统火炉潮出圈

2008年,高洪亮在枝江开设炉具工厂。公司创立初期,他带着工人多次前往武汉高校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逐渐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他还前往全国多个废旧炉具回收市场,从废品中找到过往炉具被淘汰的原因,进而在设计上进行借鉴和改良。

燃烧室为主的炉体,配上桌面,加上一段不锈钢烟管,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炉具似乎没什么科技含量。

“接触越深,越觉得是门学问。”高洪亮说,炉具不仅是一个外观结构,还涉及内部燃烧室结构优化、耐高温耐腐蚀材料等多种复合材料的选择应用,需要掌握金属材料学、热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好的炉具不仅取暖高效,更能节能环保。

在炉型设计上,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燃料特性,他结合当地用能生活习惯,融入民族特色元素,将炉具与家具融为一体,这样的新型节能炉灶,一推出便受到山区用户欢迎。

此后10多年,小小炉子风靡全国多地农村,鑫星炉业的“星星之火”也越烧越旺。

高洪亮灵机一动,索性将炉子搬进直播间。“直播能与网友进行互动,打消他们的购买顾虑。”他指着直播间的实景和绿幕说,“今年春节,公司抓住广西、广东等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给家里添置新火炉的需求,狠抓了一波订单。”通过数据分析,团队也能了解炉具需求分布,开展针对性营销。

“可别瞧不起这个小炉子,我们也是货真价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哩!”他笑着说,鑫星炉业如今拥有100余项专利、50多种产品,是集节能炉具、户外露营灶具及智能家居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技术企业。

“炉具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设计、销售都要创新。”高洪亮一脸认真地说,客户的需求在变,产品也需要同步更迭。新型节能桌式取暖炉灶的推广与普及,让传统的农村取暖变得舒适、简单、有烟火气,这个行业依旧是朝阳产业。而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会让炉具不断推陈出新。

眼下,他又将商机瞄向了民宿、别墅的壁炉,把“炉火”点燃在新的场景赛道上。

以上是一篇关于改行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推荐阅读:

从药店到超市再到餐饮,他的跨界创业进阶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40.html

“寻找小镇创业家:“不务正业” 学医改行卖火炉直播圈粉200万” 的相关文章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崇阳:“80后”返乡创业 黄精地里刨“黄金”

“80后”崇阳返乡创业青年雷志超,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农村这片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拓荒开路,带领群众种植黄精奔富路,在黄精地里刨“黄金”。在崇阳县举行的2022年首届“桃溪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雷志超荣获第三名。雷志超是崇阳县肖岭乡白马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浙江杭州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开始几...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回农村卖辣椒,90后小夫妻年入50万元,返乡创业越来越香

城市套路深,当代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青年返乡,不是逃离当你提着行李箱,从大城市返回农村家乡时,周围人只会对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青年返乡不再只是一种逃离城市的无奈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主动融入。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有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60多个“小土棚”...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南京江宁:“新农人”王金美返乡创业 闯出致富路

创业故事,“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这里是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社区河庄村的金美生态园,农场主王金美返乡创业发展农业,带领周边农户走出一条向兴向荣的振兴之路。一、返乡创业 探索农业发展1993年,21岁的王金美离开家乡湖熟钱家来到南京市区打工并安家落户。1999年,王金美结束打工生涯开始人生第一...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北漂奶奶”返乡创业 高原上养蚯蚓“引”富路

2日清晨,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52岁的韩发图麦刚为5岁的孙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来的电话。“这几天我们来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进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湿,只要大棚盖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韩发图麦对电话那头的人说。这位精神而又能干的妇女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北漂奶奶”,顾名思义,...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张新从小就是一个敢闯敢拼的人,现在的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光景,也带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张新儿时的伙伴贺志龙说。1990年12月,张新出生在吴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乡创业,通过养羊、开网店销售农副产品、建农庄,张新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但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在为贫困户献爱...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者“约会”互联网

彭少强,1987年出生,2011年创建51乐返网,一家淘宝购物返利网站,那时他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用借来的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150元买了个域名,200元买了个程序……就这样公司成立了。公司成立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月入8000元。看似顺利的创业之路,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彭少强说:“我有一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