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江南张兰简介:从刷盘子打工妹到餐饮女强人的传奇人生
名人创业故事:张兰:从刷盘子打工妹到餐饮女强人的传奇人生
一、个人背景:书香门第的叛逆选择
张兰,1968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大学教授。从小在书香氛围中长大的她,却并未选择按部就班的“学术道路”。1987年,刚满19岁的她从北京工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然而,体制内的稳定生活无法满足她的冒险精神,仅一年后,她便毅然辞职,怀揣着“闯世界”的梦想远赴加拿大打工。
这段经历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加拿大的4年里,她在餐馆刷盘子、扛牛肉、当厨师,每天工作16小时,用血汗攒下了2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国内普通工人十余年的工资)。这段艰辛的异国奋斗史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更让她对餐饮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她日后创立“俏江南”埋下了种子。
二、创业历程:从“阿兰酒家”到高端餐饮女王
1. 初创期:阿兰酒家(1991-1995)
1991年,张兰带着打工攒下的2万美元回国,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在北京东四租下一间小门面,开起了第一家餐厅——“阿兰酒家”。她亲自下厨炒菜、端盘子,甚至扛猪肉到店里,从采购到服务全程亲力亲为。凭借地道的湖北菜和热情的服务,“阿兰酒家”很快在京城餐饮界崭露头角,张兰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2. 成长期:鱼刺海鲜大酒楼(1995-2000)
1995年,张兰将“阿兰酒家”升级为“鱼刺海鲜大酒楼”,主打高端海鲜餐饮。她引入西方餐饮的标准化管理理念,注重菜品质量和服务流程,餐厅生意火爆,为她积累了资金和餐饮管理经验。
3. 巅峰期:俏江南(2000-2014)
2000年,张兰创立“俏江南”品牌,定位高端川菜餐厅,目标客户是商务精英和外国友人。她将西方餐饮的标准化管理与中式川菜的精髓结合,提出“中餐西吃”的理念:菜品摆盘精致如西餐,服务流程标准化(分餐制、刀叉与筷子并用),环境设计融合中西风格(木质雕花屏风搭配水晶吊灯)。
为了打造品牌调性,张兰不惜重金:
• 菜品创新:推出“摇滚沙拉”“江石滚肥牛”等招牌菜,将传统川菜与西餐元素结合;
• 服务升级:服务员需掌握英语和商务礼仪,餐厅配备“客户经理”提供定制化服务;
• 环境设计:每家门店装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青花瓷、水墨画),采用开放式厨房增强信任感。
2008年,俏江南门店数量突破40家,年营业额超10亿元,成为国内川菜高端市场的龙头。
三、资本博弈:上市失败与控制权丧失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张兰为加速扩张引入鼎晖创投2亿元投资,出让10.53%股权,并签订对赌协议:若俏江南4年内未上市,鼎晖有权要求张兰回购股份并支付高额利息。
此后,张兰全力筹备上市:
• 2011年:A股上市申请被否(餐饮行业财务不透明、食品安全风险);
• 2012年:转战香港H股,因“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高端餐饮市场遇冷,上市再次失败。
对赌失败后,张兰被迫引入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VC。2014年,CVC以2.86亿美元收购俏江南82.7%股权,张兰持股比例降至13.8%。然而,CVC因债务问题将股权质押给银行,最终股权被银行接管,张兰彻底失去对俏江南的控制权。
四、重生:麻六记的“轻资产”转型
离开俏江南后,64岁的张兰并未放弃创业。2020年,她创立新品牌“麻六记”,定位“川菜年轻化”,主打性价比和线上渠道:
• 产品差异化:保留川菜经典口味(毛血旺、酸菜鱼),简化菜品结构,降低供应链成本;
• 渠道线上化:以直播带货为核心销售渠道,张兰亲自直播,用“企业家IP+幽默人设”吸引流量(如“战兰”称号),单场直播销售额超千万元;
• 模式轻资产:采用“中央厨房+加盟”模式,快速扩张(3年内开出超50家门店)。
如今,“麻六记”年营收超10亿元,成为川菜赛道的头部品牌。张兰也从“高端餐饮创业者”转型为“新零售企业家”。
五、个人特质:坚韧、创新与永不言弃
张兰的创业史是一部充满波折的奋斗史,她的成功与挫折都源于鲜明的个人特质:
• 坚韧与执行力:从刷盘子到开餐厅,她始终亲力亲为,用“拼命三娘”的劲头打磨产品和服务;
• 创新与冒险精神:敢于打破传统中餐的桎梏,将西餐理念融入川菜,打造高端品牌;
• 商业嗅觉:精准捕捉市场空白(高端餐饮需求),但也因过度依赖资本导致控制权丧失;
• 永不言弃:即使失去俏江南,仍能以64岁高龄再创业,用直播带货重启事业。
她曾说:“创业就像打麻将,输赢是常态,关键是牌桌上永远不认怂。”这句话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六、社会影响力:商界木兰与创业导师
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标杆人物,张兰被誉为“商界木兰”,她的创业故事激励了无数创业者。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分享经验,强调“创业要敢于冒险,但更要敬畏市场”“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
从国企辞职的叛逆少女,到高端餐饮女王,再到直播带货的“战兰”,张兰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商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女性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