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6

80后创业故事:早上八点多,把孩子送到学校,贾红芹、苑永波两口子就从市区的家赶到老家的“西贝多肉植物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太阳一出来就得掀开棉被,让棚里提温,也让多肉们晒晒太阳。”贾红芹说。

贾红芹、苑永波夫妇,一对80后夫妻,是滨城区杨柳雪镇苑家村人,也是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

从爱好到事业,发现小多肉有大商机

“她那时就和疯了似的,阳台上摆满了,就在窗台摆,晚上不睡觉,蹲在阳台上倒腾她那些‘宝贝’,一倒腾就是半夜......”苑永波这样描述妻子。一旁的贾红芹一会儿指导工人移栽,一会儿招呼顾客,忙得不亦乐乎。

干这行前,夫妻俩一直在市区做手机批发生意,在市区也买了楼房。2010年,一个偶然机会,贾红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多肉植物的图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萌萌哒”植物。她决定买一盆自己养着玩。这一养不要紧,把自己迷进去了。打听到哪里的多肉好、品种多,就非要去买。丈夫苑永波拗不过她,只要有空就他开车拉着她到处买。由于当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大棚,他们时常跑到外地去淘。就这样,多肉一盆盆进了家门。先是占领了阳台,摆不开了就在窗台做上飘窗继续摆。妻子的心全在多肉上了,经常“玩”迷了觉都不睡,栽来栽去弄得满屋子土。苑永波有次生了气,打开窗子就把她辛辛苦苦弄来的花土整袋子扔出去了。贾红芹也没红脸,急急跑下去,从草坪上捡来回来继续栽。

家里实在摆不开了,贾红芹就想到在朋友圈贴个照片转让出去,没成想,很快就被人看上买走了。后来,她贴一张就卖一盆,供不应求。夫妻俩这才发现小多肉里面的大商机。

“既然本地没有种植多肉的,干脆咱们就建个大棚种多肉吧!”说干就干,为了筹钱,苑永波赶紧跑要手机生意的账款,贾红芹则卖掉了自己的车,后又卖掉了自己的全部金银首饰。她说:“车我不大开,首饰我也不爱戴,放着也是放着,应该把它们用到该用的地方去!”2015年6月,他们在老家建起了两个多肉大棚,占地2亩。自此,夫妻俩开始了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种地的“两点一线”生活。

爬坡越坎,他们摸着石头过河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夫妻俩经历了不少坎坷。“我们连过了‘冻死、晒死、淹死’三大坎儿,摸着石头过河”,苑永波笑着说。头一年冬天,夫妻俩就被野外的寒冬给了当头一棒。有一天晚上,气温降到了零度。夫妻俩觉得棚上有塑料布盖着问题不大,花却敏感得很,仅一晚上,花苗就冻死了很多。看到育苗盘里已经长出真叶的小苗都冻成了冰棍,贾红芹难过极了。苑永波安慰她说:“没事,咱刚开始干就是没经验,再种就是了!”有了这教训,他们上了棉被卷帘机。转眼春夏陆续来了。花苗第一次度夏,棚上的遮阳网被风刮坏了,在网上订购的遮阳网又因物流原因耽搁了,赶上那天阳光正烈,晒死了很多花。他们知道了遮阳的重要性。到了雨季,排水沟又堵住了,雨水太急,直接灌进棚里来,淹死了许多苗子。他们懂得了早疏通,垫高防水这些防护措施。这三大坎儿,损失钱是小事,一度让夫妻俩的创业激情遭到不小打击。

虽然第一步走得跌跌撞撞,但可喜的是效益很好,一年算下来,收入了二十多万元。多肉在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让他们积累了很多固定客户。他们于是有了再扩大规模的想法。去年,他们又在本村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建起了另外两个棚。为了将事业发展得更大,7月份,夫妻俩成立了西贝御景花卉园艺种植合作社,在本村吸收会员了5人。“大部分人还是在观望,所以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干。赚了钱,大家才愿意加入我们。村民如果愿意做,从建棚、种植到销售我愿意包干服务,对贫困户还可以垫资供应花苗”,贾红芹说。

坚持“精养”,做“养得住”的多肉

“养得住是硬道理”,贾红芹坚信。她介绍说,目前许多种植户对多肉植物多是“粗养”,3个月就能出苗。快速生长的背后是大量给水给肥,植物生长周期缩短,长得快,但根系不好,养不住。她养多肉,一直坚持“精养”,用丹麦进口的泥炭土,模仿多肉原产地的土壤条件,让其自然生长,生长过程中不施花肥,少浇水,保护根系,6-9个月才能出苗。“精养”周期长,出苗慢,价格上与“粗养”的竞争不占优势。

但贾红芹一直坚信,“养得住”才是硬道理,才能留住客户。由于品种多、养得住,“西贝多肉”还是在当地有了不少名气。每天都有来自市区的顾客前来选购多肉,还有许多是上海、天津等地慕名前来的。

为了拓宽销路,夫妻俩专门招聘了一人负责网上销售。贾红芹则自己尝试在微信上卖。最近她搞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一物一拍”活动,就是给多肉实物拍照,传到朋友圈,微友“所见所得”,避免了淘宝上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情况,营销效果很好。一经上传,接着就被微友抢走了。

谈到未来打算,夫妻俩想着今年把多肉品种再更新,发展更多会员入社,扩大网上营销,还计划着丰富休闲内容,增加一个观赏鱼项目、建一个宠物犬舍。“给居住在城里的人,找个乡下的好去处,让他们感到又减压又好玩。”贾红芹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567.html

“80后小夫妻:城里居住 农村创业 “玩”转多肉种植” 的相关文章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泥坑博士”返乡种藕,带动乡亲增收走上致富路

返乡创业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

跨境电商的女性“闯入者”:海外“扫房”建仓,牵手国际巨头合作

跨境电商的女性“闯入者”:海外“扫房”建仓,牵手国际巨头合作

初见知性、温婉,偶尔还有面对镜头的一丝拘谨。这样一位女子,短短数年,润物细无声地在跨境电商领域“杀出”一条大道,业务遍及全球18个国家,引来亚马逊、eBay等国际巨头合作。仅是其在西安的产业园项目,目前已经扶持万余人自助创业,跨境电商出口额累计超100亿元。即便是女企业家,似乎也极易联想到雷厉风行,...

余青青:返乡创业做“新农人”

余青青:返乡创业做“新农人”

“今年茄子品质比去年好,产量也高,现在正是采摘旺季,每天能摘收1000多公斤。”11月18日,在位于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的青园心家庭农场负责人余青青说。望着满地紫红饱满的茄子和工人们采摘茄子装箱外运的忙碌景象,她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图为余青青(中)在指导工人农技知识。余青青,这位精于农事、娴熟耕作...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怎么种红薯赚钱,在农村搞种植红薯致富致富,80后“红薯妹”黄晓艳很有发言权,她在四川安岳老家创业种植红薯,不仅自己赚钱致富,还带动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来看看她的创业致富故事。1、返乡创业,自产自销红薯赚大钱四川安岳有个“红薯妹”,依靠红薯致富,还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红薯致富。她带动安岳县12个乡镇...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王森林是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的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1984年应征入伍,1989年退伍回到家乡,带着荣誉退伍后投身农村创业,开客栈、种苹果、搞养殖, 经过数年艰辛的创业打拼,53岁的王森林完成了由退役军人到致富带头人完美蜕变。入冬以后,气温下降,寒气袭人,但在王森林的果园内,依然是...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樱桃大王白智勇:30万亩的创业梦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古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了“土”字的含义,原初“土”字并不带有现在“土包子”等蔑视讥讽之意,更多的则是朴厚的涵义。黑马哥意欲用“土老板”一词来形容这样一批创业者,他们通常出身于农村,也植根于农村。他们从事的事业常常是“土生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