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下岗工人干烧烤,变成百万富翁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4

干烧烤也能成为百万富翁,这不是开玩笑吧?没错,这是真的!甘肃下岗工人老段闯荡十余年,靠着精湛手艺和诚信经营,他年赚数十万,愣是从这不起眼的小生意中掘金成为“百万富翁”。烧烤累,烧烤苦,为何老段能一干就是十余年,每问及此,他眼眶都会变得湿润,口头称没别的赚钱好门路,而这次他向记者吐露心声:“男人再苦再累没关系,就是希望老婆孩子在外面抬头走路,活得有尊严。”

事实上,在“情定”烧烤前,下岗老段的求职经历颇为坎坷,用“屡败屡战”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先闯深圳,干期货经纪人;去常熟,干理货;走临沂,烤肉串;到胶南,当渔民;来青岛,重新烤肉串;异地开店不顺,再回青岛,从头再来。

创业为何选烧烤?

屡败屡战最终情定烧烤

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夜幕降临后,位于同安路和同安四路浮山后烧烤一条街的“段式烧烤”的灯箱会准时亮起,老段又开工了。

“欢迎,请进来坐!”……但凡有路人从餐前经过,正在烤肉的老段都会盛情邀请,一旦发现有客人想进来坐,老段便会赶紧叫妻子来招呼客人。当一个个座位坐满客人后,老段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受全国大范围高温酷暑影响,来青旅游的人比往年都多,市民晚上吃烧烤人数也暴增,青岛烧烤红火程度堪称历史之最。8月25日晚上,记者专访老段时,他从晚上6时一直不间断忙到次日凌晨2点,待客人逐渐散去时,老段才拿着一瓶啤酒坐下,边喝边向记者讲述下岗后的求职故事。

老段,原名段久信,来自甘肃庆阳,今年45岁。1998年原单位破产,老段开始颠沛流离的打拼生涯,屈指一算,至今已15载有余。听老段讲他那过去的故事,听不出后悔,听出的多是男人的责任和誓要出人头地的那口气。

老段称自己优点是“领悟快,模仿能力强”,而操之过急却将他推向失业边缘。“下岗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干期货经纪人,刚开始我做得很好,后来对行情把握不准,我不仅赔了钱也把工作弄丢了。”说到这时,老段深沉地喝了一口酒,时过境迁,他对自己当时的失误仍感觉有点可惜。

经朋友介绍,老段辗转到常熟的货场干起理货,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此时的老段干货更加仔细,也更加沉稳,孰料又是着急出错酿祸,老段又一次失业了。此时的老段已是33岁,上有老下有小,总这样晃荡下去也不是办法。“当时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也给我介绍工作,但我这次下定决心要自己创业。”老段在单位上班时曾有简短的兼职烤肉历史,那时纯属爱好,老段创业首选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烧烤。

“当时就冲着山东人个大、能吃,觉得在山东烤烧烤肯定没错。”老段创业第一站选择临沂,干了小半年感觉没有预想的结果,于是又到胶南当渔民,在海上漂来漂去也不符合自己的个性。加之妻子单位效益不好也下岗了,老段觉得必须要创业养活一家人,最终还是重拾老本行,辗转来到青岛浮山后摆摊卖烧烤。

干烧烤赚多少钱?

靠干小烧烤能买两套房

干烧烤到底能赚多少钱?这是记者采访老段时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起初,谦虚的老段一直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不过,记者在等待采访老段的间隙里,也给老段粗略统计了售出烤串的数量。

当天晚上8时至9时这一个小时里,正是烧烤生意最火的时段之一,老段的烧烤摊上座无虚席。由于不少客人都是冲着老段的手艺来的,于是老段亲自 “挂靴上阵”。为了尽早让客人享受美味,老段烧烤摊也形成一套 “流水线”。妻子负责给客人点餐,随后将烧烤递给老段,老段负责烧烤,而员工孙红雷、赵紫刚则承担添炭以及给老段当替补,暑期兼职的大学生小雨则负责给客人 “上菜”。

老段烧烤速度那叫一个快,只见他将妻子递过来的烤串 “呼啦”一字排开,伴着滋滋燃烧的木炭,老段不时给不同的烤串翻转,并及时增加黄油、盐、孜然及辣椒,一旦烤熟后,员工孙红雷或赵紫刚便接过来放到盘子中,紧接着再递给传菜工小雨。

由于老段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上分工合理不怠工,8时至9时老段共烤出303个烤串,平均每分钟能烤出5个左右的烤串。“从晚上6点能干到凌晨2点,不过黄金时间段还是晚上6点到凌晨1点,平时这6个小时能卖出1800个烤串,另外2个小时能卖出200多个烤串。”老段介绍说,夏季烧烤生意最火,平均每天能卖出2000个烤串。

“羊肉、猪肉价格都超贵,烤这类串利也薄;而今年海鲜整体价格低,利润也高一些;毛豆、花生等属于利润最高的一类,这也是烧烤摊愿意多卖的。”聊到兴致时,性格爽朗的老段也不再避讳商业“机密”,一股脑全倒出来了。

不过老段也多次提到如今烧烤的高成本,房租、员工工资等也让他很头大。“房子我租得早有优惠,房租一年5.5万,老员工每人每月3600元,加上家里一名专门切肉的员工,我长年需要雇4名员工。”老段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如今每年光员工工资就要支出14万元,加上房租5.5万元,不包括水电及租房、吃饭费用,他一年光成本就要支出近20万元。照此计算,加上租房、员工吃饭,老段每天经营成本近1000元。

“暂时抛除员工工资,像我这样的烧烤店一天毛利润1000多元就是亏本,因为我和我老婆工资还没算上,毛利润2000元时抛除成本,我才有几百元的利润,每天毛利润挣到2000元以上才能说‘买卖好’。”虽然老段表达得比较含蓄,但烧烤店的生意账已一目了然。

老段表示,此前他花十几万元在烟台海阳投资一套房产,目前已升值到30多万元。“凭我现在的积蓄,还可以在老家花五六十万元买套不错的住房。”老段透露他老家生活成本低,买房剩下的钱也够他和妻子吃10年。“叫你百万富翁没问题吧?”记者开玩笑地说道,爽朗的老段哈哈大笑起来。

烧烤行业累不累?

每天至少要忙16个小时

凌晨2时收摊,回家吃夜宵加上洗澡,一般会在凌晨4时睡下;早晨8时30分,供牛羊肉的商家会送货上门,睡了4个半小时的老段要起床,亲自验货、结账;指导员工切肉串,并和员工一起串烧烤串;中午短暂休息一小时后,串烧烤串要一直持续到傍晚6时开工前……8月26日,记者又专程跟踪了老段白天的生活,发现其工作量实在是大,加上晚上6时至次日凌晨2时正常营业时间,这一天算下来,老段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

“一天都不敢多休息,这一天就是1000块钱的成本啊,不开工就要自己从腰包里垫上。”老段告诉记者,来青岛十几年,他极少和老婆带孩子出去游玩,只有孩子“嚷嚷”得不行了,老段会在白天带她去海边转一转。今年老段18岁的女儿中专毕业,带女儿出去游玩的寥寥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总结在青岛奋斗的这十几年感受,老段就是一个字:“累”!真是太累,老婆刚吵着和我离婚就两次了!每天大强度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谁也很难承受。”虽然老段是开玩笑地说这句话,但也能听出背后的心酸。

老段表示,烧烤如此累,他也曾经伺机去改变,偶尔也有来吃饭的朋友给他介绍一些不错的工作,想到曾经工作又失业,他只好作罢;他也一度开办大型烧烤店,试图走上规模经营之路,不过却折戟城阳,无奈只好返回来继续从事老本行。

随着年岁增高,老段坦言身体一天不如一天,26日凌晨在采访老段时,记者从他不停打哈欠及迷离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他的疲惫。“从我这么多年工作及创业经历看,我感觉生意不管大小,贵在坚持,就是一天天坚持,一年年坚持,只有这样最后才能成功。”在回顾自己创业之路时,老段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靠坚持。

“女儿也毕业工作了,随着年纪增大,老婆也更思念家乡,说不准哪天,我就回庆阳老家了。”谈到未来打算,老段两眼放光,在外面漂泊这么多年,老段也渴望回故乡歇一歇。但老段笑称,他自己还年轻,即使回老家他还是要干烧烤,因为他寻觅这么多年,发现他只有干烧烤才会赚钱。

记者感言:

有尊严的生存

如果不是下岗失业,老段不会开启颠沛流离的15年之旅;如果不是接连工作碰壁,老段不会和青岛结缘;如果不是妻子也下岗失业,老段也不会选择创业干烧烤……

听老段说起,他刚来青岛创业时本金不到5000元,置办完行头、交完房租只剩几十元;当时烧烤是野烧烤,经常四处躲城管,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实在没实力开店;当时为交70元的房租,因为没赚到钱,他拖了好几个月。刚创业的前三年,他每年都赚不到钱,愣是3年没回老家过年……

听完老段的故事,记者也感受到“小生意”人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但老段为何能咬牙坚持呢?在他身上,你能感受到他和其他父亲或儿子一样,他渴望女儿能获得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渴望父母生病时不为钱发愁,他渴望“衣锦还乡”不被人轻看。

如今老段经过艰辛打拼已成功,他为获得有尊严的生存苦苦奋斗了15年,回过头去,他称自己也会为过去的努力而感动。而更多人或许像他以前一样正遭遇失业打击,或许正在看不到明天的创业路上奔波,或许已小有成绩而有点迷茫,但请记住老段从艰辛创业中总结的“金玉良言”——“只要坚持,总有成功的那一天”。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606.html

“下岗工人干烧烤,变成百万富翁” 的相关文章

徐志:打造一家自己老了也想住的养老院

徐志:打造一家自己老了也想住的养老院

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志与养老事业结缘,并立下了“打造一家自己老了也想住的养老院”的目标。如今,他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宁老年公寓、海合老年公寓两所养老机构的院长,他始终坚信:只有住过养老院,才知道那里缺少什么;只有弥补这些缺失,才能成为养老行业的专家。为了一个朴素的心愿2010年,因80多岁的...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乡“种地”,发展有机桃种植和景观苗木培育,即墨区金口镇“新农人”王晨旭当一干就是10年。2021年,王晨旭身份完成转变,从一名“种地的”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奔波于学校和农场之间,他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农场,做现代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领更多“新农人”扎根农村。大学毕...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女设计师回乡创业:带着村里240名绣娘做手工,一年卖出700万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馨婷广西龙胜县,青绿色的梯田层层叠叠。梯田深处的一栋小厂房里,几张工作台一字排开,台面上摆放着颜色各异的针线与布料,台边的绣娘飞针走线,忙个不停。在绣娘们的手边,是一个个设计别致、做工精细的国风手工艺品。完工后,这些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是手工艺品牌“芽小七”旗下绣房的...

四川江油:引领农民工返乡创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四川江油:引领农民工返乡创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农民创业故事:为跑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开创乡村振兴新局的“接力赛”,今年以来,江油市以“政策+平台+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实施系列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就业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带着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返乡创业,让农村形成致富“新风口”、“创业新高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90后女孩辞职养蜂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90后女孩辞职养蜂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排排的蜂箱整齐地排列在花丛旁,一群群的蜜蜂飞舞在山野花丛中,在蜂蜜收购季,蜂农们就开始忙碌地穿梭于蜂箱间,看蜂,摇蜜,孜孜不倦。养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艰难,饱含酸甜苦辣。然而,海盐元通街道的90后女孩沈宇琼毅然辞职创业,与蜜蜂为伴。近日,记者在元通街道的“沈福宝”蜂蜜销售中心见到了沈宇琼,她...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90后女孩自学制作汉服创业 希望实现汉服日常化

轻柔典雅的齐胸襦裙,广袖飘逸的曲裾深衣,“90后”小裁缝龙佳言身着一袭汉服,带着记者流连于1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满屋的复古服饰,让人恍然如穿越到汉唐。“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的愿望就是实现汉服日常化,街头流行最美中国风!”龙佳言说。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儒雅姑娘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却曾因贫困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