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桑树引来“金凤凰”, 四川乐至5名大学生放弃万元月薪回乡养蚕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57

8月26日,四川乐至县东山镇,绿油油的桑田一眼望不到边。

三元庙村的一间蚕丝被加工房里,26岁的肖勇正在修机器。“才做了4床被子,机器就‘扯拐’了。”天气太热,他光着膀子,蹲在机器前,这边看看,那边敲敲。搞了半天,还是不行,肖勇并不着急,“和我们刚回来的时候比,这点挫折算什么?”

“好不容易脱了‘农皮’,还要回来刨土巴?”“每月1万多的工资说不要就不要?‘青勾子’娃娃不知天高地厚!”“养蚕这么辛苦,他们咋可能干得下来?”……2018年,肖勇、吴乐意、陆佳、吴成茂、张耀这5个90后理工科大学生刚回乡养蚕时,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说他们“疯了”。

如今,在“疯”了两年之后,这5个90后“养蚕哥”究竟疯出了什么名堂?他们的经历背后,又折射出了怎样的山乡变化?

现场

村里5个“养蚕哥” 原来都是理工男

试了几次后,肖勇掏出手机,打给了机器的售后人员。“最近蚕丝被订单多,得赶快修好。”一边催促对方快来,肖勇一边忙起其他活,理丝、拉伸……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就像一个专业的熟练工人,一点也看不出大学的专业是道路与桥梁,更看不出在此之前曾是一名IT男。

肖勇是5个回乡养蚕的大学生之一,也是他们的领头人。5个人一共流转了700亩土地,种上桑树、建起蚕房、蚕丝被加工厂。其中,除了养蚕卖茧外,肖勇和吴乐意合伙,还加工蚕丝被,其他3个人则是单干,张耀种蛋白桑、茶叶桑,套种蔬菜,陆佳搞养殖,喂桑叶鸡,吴成茂种果桑,准备做桑葚酒。

5个人都是乐至人。县城不大,有的是初、高中同学,有的又是大学同学,一来二去就都成了好兄弟。实际上,在回乡养蚕前,5个人都有着收入不错的工作。

肖勇在德阳做一份网络编程的工作,月入过万。陆佳在两所大学里分别开了通信营业厅,平均月收入也有1万多。有些胖胖的张耀在成都搞金融,自己还开过借贷中介公司,收入不是太稳定,少则几千,多则过万。吴乐意也是搞金融、卖信用卡,一个月工资六、七千。25岁的吴成茂稍不一样,学工程造价的他,大学时就参军入了伍。

把酒话桑麻 创业还能照顾爸妈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将这5只“金凤凰”引回乡的,却是桑树。但其实,5个人大学都是理工科,和农林业一点都不沾边。那为什么要回乡养蚕?

“一开始,挺偶然。”2018年的一天,肖勇在装修房子时,认识了在三元庙村做蚕桑文化主题农家乐的邓如涛。和邓如涛的接触,给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发现家乡的蚕桑产业,蕴藏着很多机会,大有可为。”

“乐至有上千年的养蚕史,说明这里适合养蚕。又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家家户户都养蚕,招人也好招。”肖勇如数家珍,尤其是近两年,县上着力打造“中国桑都”,产业扶持力度很大。“再加上那几年,茧价出奇的好,55元一公斤,养一张(计量单位,约2.5万只)蚕纯利润能有1300多元。”

“干不?”“干吧!”肖勇将想法抛出,点燃了大家创业的火种——张耀和吴乐意觉得搞金融不稳定,陆佳觉得开通信营业厅不是长久之计,吴成茂退伍后正准备找事谋生计。而肖勇就是想回老家照顾父母,乡下空气也好,没有城市喧嚣。

抛出想法的当晚,张耀就找到肖勇,两人抱着酒瓶聊了很久。第二天,张耀就跟着肖勇回村里看地去了。

刚开始阻力重重 扩大规模遇价格暴跌

“行动力真的很强。”当初带着大学生们看地的村支书邓祖明,对几个小伙子印象很深,“几个20多岁的大学生要来养蚕,我都很吃惊。”最开始,邓祖明也对他们有过怀疑,会不会就是一时头脑发热,干着玩的呢?

尽管看过地没多久,土地就真的流转了,但质疑仍不绝于耳,甚至还有各种“绊子”。“这家说少给他们算了流转费,那家又说砍了他们的树,有些已经流转的土地,还给你种起红苕。”张耀说,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也让他们十分头大,“处理这些事情,不仅花钱,更花时间”。

直到2019年3月,一切准备工作完毕,肖勇等人才正式进场。

桑树是栽下去了,自己却不懂养蚕,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学!”肖勇一番比较下来,找贫困户吴光凤帮忙,指导养了两张试验蚕,“吴孃养蚕养得好,每天做完厂房的活路后,就来看吴孃养蚕。”慢慢的,技术学会了,茧房收拾好了,种下的桑树也长起来了。

2020年,肖勇等人扩大了规模,一季就养了10多张。可谁知,受新冠疫情影响,茧价大幅下跌至20多元一公斤。“当初就考虑过茧价会有波动,所以我们都有做延伸产业的计划,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让肖勇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政府帮忙渡难关 憧憬“桑都”未来

短暂的失落后,5个年轻人还是想开了。“茧价不好,我们就屯起来自己用,反正做蚕丝被本身就需要。”肖勇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茧价慢慢就会回暖。

信心的恢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扶持。肖勇掰着指头大致算了一下,他们创业以来,相关部门帮忙争取的补助资金,已经陆陆续续到了170多万元。养蚕的过程中,蚕桑站也一直提供技术指导,还给他们补贴了蚕种和消毒物资。

“政府部门还帮忙修建了作业道。”张耀挥手往桑田那边一划拉,“下一步,他们还会在园区里,再新建6.5公里的作业道。”

当然,让5人心里最有底气的,还是乐至县蚕桑产业的未来。

如今,乐至县的蚕桑产业,不再只局限于最基础的养蚕卖茧,而形成了集种、茧、丝、桑资源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全县养蚕农户有2.1万户,很多人都靠养蚕脱了贫。此外,乐至在传统蚕业的基础上,还在做强蚕桑文旅经济,加快蚕桑产业园区的提档升级,重点打造桑海长廊、蚕桑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

快到中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得人汗流浃背。陆佳还骑着三轮车,一趟趟地来回拉桑叶。“蚕要吃,鸡要喂,桑叶都摘不赢,自己就多干点。”陆佳风风火火,浑身脏兮兮地也浑不在意。三轮车蹬得飞快,黝黑的胳膊在阳光下发着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441.html

“桑树引来“金凤凰”, 四川乐至5名大学生放弃万元月薪回乡养蚕” 的相关文章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十载 考研是为“更好地种地”

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乡“种地”,发展有机桃种植和景观苗木培育,即墨区金口镇“新农人”王晨旭当一干就是10年。2021年,王晨旭身份完成转变,从一名“种地的”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奔波于学校和农场之间,他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农场,做现代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带领更多“新农人”扎根农村。大学毕...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女性和男性在创业上的差异和各自优势有哪些?

虽说在商界里企业家都是以男性居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少,男性女性更加的平等,拥有同样的权力。就创业来说,现在创业不分男女老少,而且女性创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在我们视线里,像董明珠、陈丽华这样知名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女性创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的是分担家庭压力,有的...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返乡创业靠情怀也要给支持

近日,一则“博士天团”小城兴业的故事在社交媒体热传。7年前,一群高学历人才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来到河南巩义胡坡村创建企业研制新材料,而今,他们的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情理之中。这里头,既有乡土情怀使然,更有当地产业基础打底。要知道,高精铝、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是当地...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上海来做“投资人”

群山环绕着水库,78个自然村散落其间,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镇,平均海拔为1980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五年前,这个数据仅为9624元。2017年,村民杨丽芹的丈夫因脑淤血双目失明,右手和右腿同时失能,不仅每个月要花近800元的医药费,还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照顾。儿子正在读大三...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苹果园里种下创业梦 退伍军人变身致富能手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王森林是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的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1984年应征入伍,1989年退伍回到家乡,带着荣誉退伍后投身农村创业,开客栈、种苹果、搞养殖, 经过数年艰辛的创业打拼,53岁的王森林完成了由退役军人到致富带头人完美蜕变。入冬以后,气温下降,寒气袭人,但在王森林的果园内,依然是...

拼多多创业故事:海南90后“三兄弟” 年销菠萝蜜超3000万斤

拼多多创业故事:海南90后“三兄弟” 年销菠萝蜜超3000万斤

当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的时候,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依然鸟语花香。作为海南水果界的“后生”,曹路、孙晗和唐思奇三兄弟通过在拼多多等平台销售原产地直发海南菠萝蜜,从早期的艰难创业一跃发展成现在的年销3000万斤“水果大户”。▲曹路(右)、孙晗(中)和唐思奇,3个“90后”于2020年在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