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湘潭“85后”小伙艰辛创业 1800只大白鹅“求包养”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6

“这1800多只鹅,超过出栏时间已经有一个多月,要是还卖不出去,我实在没有办法维持了。”29岁的彭勇着急地说。10月28日,在湘潭市雨湖区先锋街道桐梓村的鹅场内,彭勇讲起了他半路出家当“鹅爸爸”的艰难创业路。

“85后”小伙办鹅场艰辛创业

为了养家,彭勇曾开过出租车、经营过饭馆,但仅能解决一家三口最基本的生计问题。彭勇一直希望找到一条创业路,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今年3月,他觉得碰到了机遇。

彭勇母亲的一位朋友说,他拥有饲养肉鹅的专业技术和销售渠道,只要彭勇投资,两人可以合伙开办一家养鹅场,而且很快就能产生效益。彭勇对养鹅一窍不通,但这位朋友的提议,让他心动不已。他向亲戚朋友借来了6万多元,租了场地、买了鹅苗,和合伙人一块办起了养鹅场。

“刚养了一个月,2000多只鹅苗不知什么原因,一边养一边死,陆陆续续死了200多只。他(合伙人)一看形势不对,立马撤资走人,把烂摊子全丢给我一个人,我当时一下子傻了眼。”提到几个月前,鹅场合伙人撇下自己撤资一事,彭勇仍旧无法释怀。懂技术懂销售的合伙人走了,看着鹅场和剩下来的1800多只鹅苗,彭勇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鹅场是否应该继续经营?

如果关停,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完全打了水漂,血本无归。如果继续经营,如何避免1800多只鹅苗继续死亡,如何保证鹅顺利出栏,后续投入的资金从何而来等一系列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最终,彭勇决定不能半途而废。不懂怎么养鹅,他就买书看,上网找资料,向专家请教,边养边学。没有资金,他厚着脸皮,再次向亲戚朋友借,继续投入到鹅场经营中来。

自从合伙人离开后,彭勇就搬进了鹅场旁边一间用木板、瓦片搭起来的简易棚屋里,与1800多只鹅朝夕相处。给鹅喂食,观察它们每一点变化,处理突发状况,成为了彭勇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我现在都会跟它们聊天,自从初期死了200只鹅以后,剩下的这1800多只鹅都好像懂我的艰辛,再也没有出现突发死亡的情况。”

1800多只大白鹅销售无门

彭勇养的鹅名为川父白鹅,属于地方优良家禽品种,一般生长周期是100天左右,出栏时体重可以达到7至8斤一只。

经过三个多月的悉心照顾,1800多只鹅终于可以顺利出栏,但是怎么将鹅销售出去,成了困扰彭勇的新问题。彭勇决定先从朋友圈开始,首先通过微信向周围的朋友推广自己养的大白鹅。后来,彭勇租来一台小货车,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到市内各大农贸市场去叫卖。

湘潭人习惯吃鸡和鸭,肉鹅很少会摆上老百姓的餐桌,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以及食用。所以无论是收购商,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彭勇的鹅都没有多大的兴趣。

“我已经陆陆续续投入了20多万元,现在1800多只鹅出栏时间已经超出有一个多月,为了不让鹅掉肉,每天的饲料就要700多块。”大白鹅滞销,让彭勇特别苦恼。

餐饮协会搭建平台助销

几天前,湘潭市餐饮协会副秘书长邓新虎偶然听到了彭勇养鹅的故事。“其实他养的这种川父白鹅具有肉质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而且一只鹅浑身上下都是宝,只要烹饪方法得当,可以做到一鹅五吃,甚至做全鹅宴都没有问题。”邓新虎介绍道,目前市餐饮协会共有几百家会员单位,将搭建平台,通过农餐对接,帮助彭勇向会员单位销售白鹅。不过,他表示,1800多只鹅数量太大,如果只依靠市餐饮协会会,要在短时间内全部销售出去并不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69.html

“湘潭“85后”小伙艰辛创业 1800只大白鹅“求包养”” 的相关文章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李东:创业养蚯蚓 带富乡里人

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金田农业园区,内蒙古奥远君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基地占地70亩。15栋白色大棚整齐列队,遮阳网下60垄蚯蚓养殖床一条条排开。旁边是肥料发酵棚和有机肥加工储备棚,大棚旁边种着各种蔬菜,因为施用蚯蚓粪有机肥,长得油绿油绿。7月末,炎炎烈日下,养殖场里没有臭气,只有热烘烘的发酵味...

女性创业者想要成功 离不开这七把创业“武器”

女性创业者想要成功 离不开这七把创业“武器”

如今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理念都有了全新的概念,这就让很多过去死板的事情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现在的创业者已经不再只有男性了,并且已经有很多女性创业者都在创业的道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作为女性创业者来说,想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具备这七个创业武器。一、做出明确的事业规划作为女性创...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四川女子返乡创业养殖小尾寒羊 年入近千万

创业,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背后的心酸和艰辛,只有自己深知其味,尤其对一个女人来说,更是一种磨砺。何俊华,今年43岁,阆中文成镇人,在外打工20年,于2011年回乡创业,创办了畜牧养殖场,依靠养殖小尾寒羊,走上了致富之路。阆中人社局介绍,经过5年时间打拼,现在何俊华所经营的羊业专业合作社,集种羊培育、...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夫妻档”种柚逐梦乡村——黄小香廖伊群从大都市返乡创业的故事

金秋送爽,层林渐染。在梅县区程江镇浒洲村的一个山头,漫山遍野的柚树,挂满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柚,丰收的喜悦爬上伊为香家庭农场主人黄小香的眉梢。今年,是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此打拼的第10个年头。即将开摘的金柚,则是他们创业梦结出的丰硕成果。黄小香和丈夫廖伊群在摘柚,姐姐现场直播带货,向粉丝推介金柚。舍弃...

一款单品卖一年,一天卖出55万套……这个97年川妹子年销售过亿

一款单品卖一年,一天卖出55万套……这个97年川妹子年销售过亿

淘宝上的汉服店有多厉害?不久前,成都的汉服品牌兰若庭推出了一套宋制汉服,名为“此间春色”。该款一上线,10分钟卖出25万套,29分钟卖出40万套……最终,当天卖了55万套,截至目前,已累计卖出70万套。由于粉丝们下单速度太快,工期也随之延长,到货时可能早已不是春季,“此间春色”也被迫变成了“此间秋色...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