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163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三次创业的经历也都是围绕着“土疙瘩”,青年,正是蓬勃向上的年纪,正是创新创业的年纪,他用满腔的热情,报效时代和祖国,把青春和梦想写在最广阔的祖国大地上,他就是忻州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元。

初尝创业艰辛 千锤百炼

学校毕业后,张世元放弃稳定的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第一次创业是种菜,当时还是个“愣头青”,每天很辛苦但是也没有摸到门路。为了拓宽眼界,他背井离乡去太原打拼、学习。两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选择了加工小米和杂粮。第三次经过认真的思考,结合地理资源优势,他选择了种植加工真空糯玉米,一直到现在。起初进入到这个行业时,他并不清楚,从好产地到好产品,原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刚进入玉米产业时,张世元怀着满腔热血,到处请教专家和同行朋友。委托种植,租地建厂,热火朝天地忙了大半年,虽然玉米都卖了出去,却发现几乎无法盈利。所以在第二年决定扩大规模,希望通过大量生产来提高收入。也是因为加工量暴增,造成大量真空玉米胀袋变质,当时他拉着变质的玉米一车车倒掉,情绪跌落到谷底。最终,这一年负债三百多万元。

不改创业初心 实现人生价值

经历过生产和市场的打击之后,张世元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决定另辟蹊径,对糯玉米做有机种植,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在行业内,这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子,种植没有经验参考,市场也是未知,一切需要自己去探索,而且成本高风险大,前途未卜。

2012年,张世元和他的团队在合索村打造了第一块有机基地,基地不用任何化肥和化学农药,坚持有机规范种植。经过两年的转换期后,取得了正式的有机证书,这在全国玉米种植中也是最早的一批,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外债,并且在陀罗山下建立了全新的工厂,还带动了附近数百户农户实现了增收。

投身乡村振兴 让乡村变了样

在陀罗村奋斗了多年,张世元对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有了感情,2021年,他在村里的玉米基地种植了100亩油菜花,作为有机玉米的绿肥滋养玉米,也给陀罗村增添了美丽的风景,每天车水马龙,村里出现了久违的热闹。他用一根玉米激活了乡村振兴,先后开发了玉米醋、玉米粽、玉米糊、玉米须茶等玉米相关产品,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给陀罗村带来了新变化。

二十年来,从青年一直创业到中年,张世元仍然在创业路上。他说:“我认为自己还是青年,因为创业人永远年轻,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和我们一起挥洒热血,回报韶华。”(刘鑫林)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77.html

“忻州:“玉米兄弟”张世元:把青春和梦想写在大地上” 的相关文章

回乡创业带动老乡脱贫 一个大学生的初心与爱心

回乡创业带动老乡脱贫 一个大学生的初心与爱心

返乡创业故事:今年36岁的王禹是一名回乡创业大学生,他多年来热心于公益事业,弘扬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与邻居和睦相处,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他也教育孩子尊敬老人,深受邻里好评。组建“爱心帮帮团” 结对帮扶50多户家庭“我又来看你了,最近还好吗?有没有好好学习?”近日,家住连云港猴嘴街道黄沙坨社区的王禹...

解锁“青春密码”!返乡创业大学生摇变致富带头人

解锁“青春密码”!返乡创业大学生摇变致富带头人

强国新"声"代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共青团也即将迎来成立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向上向善、见贤思齐,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青春湖北”特开设“强国新‘声’代”专栏,常态化宣传青年典型,展示青春寻访、青年宣讲等系列活动和优秀文化产品,传播青春正能量。“96...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鳄鱼与牙签鸟》:讲述“95后”留学生归国创业故事

聚焦“95后”留学生这一新青年群像的新现实主义剧《鳄鱼与牙签鸟》,11月18日登陆湖南卫视播出。《鳄鱼与牙签鸟》讲述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南恩,留学期间阴差阳错进入了一个叫做“高级动物研究社”的社团,和社长周尔文成为了一对学术上的冤家、生活中的对头。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慢慢成...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丨李金良:引领农村电商创新发展

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丨李金良:引领农村电商创新发展

人物简介:李金良,1988年生,南安北部电商创业园负责人,获得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称号。李金良在农产品基地直播现场李金良在农产品基地直播现场创业的重要一步,南安青年李金良走上引领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他抓住时代脉搏,精心布局电商孵化,为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就业:在外干一个月不如回村一天

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干活的多是50后、60后。2019年,“90后小夫妻”任召坤、崔广丹夫妇俩回村一个种辣椒,一个卖辣椒,成为地地道道的辣椒专业户,年入50万余元。崔广丹更是成为市场里小有名气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批发辣椒至少3万斤,“这个只要你...

返乡创业“新农人”——山东聊城耿店村走访记

返乡创业“新农人”——山东聊城耿店村走访记

金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1988年出生的耿付建正忙着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辣椒苗已长到一尺来高。“12月中旬就能采摘销售了。去年我种辣椒赚了40多万元。”耿付建自豪地说。作为全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耿付建此前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当工人,每月工资4000多元。2010年,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