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富强:创业的“笨功夫”与“硬脊梁”
汪富强(中)在车间进行产品调研
创业故事,在黄山脚下,一卷卷银光闪烁的铝包钢线正从黄山创想科技的智能化生产线依次输出。它们将被编织进纵横万里的特高压电网、疾驰的高铁轨道,成为支撑现代中国发展的隐形筋骨。赋予这些冰冷金属以澎湃生命力的是黄山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汪富强,这位“85后”企业家用十多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一家初创企业锻造成铝包钢行业的龙头企业,让中国制造的“钢铁神经”跃动得愈发强劲。
1、锚定实业的“创二代”
2008年,大学刚刚毕业的汪富强进入父亲创办的黄山诚意金属有限公司,当起了销售员。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销售工作无疑极具挑战。“经常是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工作之前哪里受过这种待遇,一开始多少有些不习惯。”汪富强回忆道。但是他通过苦心专研营销业务,潜心学习产品性能,不到两个月就将客户和产品信息了如指掌。为了跑客户、跑市场,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出差,越是逢年过节越是忙着拜访客户。入厂仅半年,他的个人销售业绩就已经名列前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2009年,当许多同龄人涌向互联网风口时,汪富强却毅然脱离父亲的荫庇,选择了一条“笨”路——锚定铝包钢线这一看似传统的双金属复合材料领域。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看准了黄山诚意金属有限公司主导的镀锌钢绞线的升级换代产品——铝包钢线的市场前景。“国家电网、高铁建设等都离不开高性能的传输‘血管’。”汪富强深谙其战略价值。
说干就干,2009年7月,黄山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汪富强担任总经理。“那时候虽说叫总经理,但是从跑市场到管生产都要亲力亲为,一切都从零开始。”他笑着说。
2、没有捷径 唯有死磕
公司创办之初,面临很多困难,管理系统不全面,企业文化不成熟,但最让他头痛的还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开拓遇到阻力。没有捷径,唯有死磕。面对难题,汪富强一方面引进外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了解决质量问题,他在多方打听之后找到了行业专家,主动上门取经并说动专家来厂里指导。为了加强公司管理,他推行岗位责任制,实施绩效工资,核定各级各类指标,极大提高了员工的责任心、进取心、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正是这份对实业的敬畏与对“笨功夫”的坚持,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如果说“笨功夫”代表专注与死磕,那么“硬脊梁”则是其坚守实业、敢于断腕的决心与担当。2019年,公司整体迁入歙县循环经济园区,汪富强更是做出了一个关键而大胆的决策:聚焦主业,壮士断腕。企业投资6000余万元进行彻底的技术改造升级,于2023年彻底淘汰了镀锌钢丝、磷化钢丝等非核心产品线,将全部资源倾注于铝包钢线的生产研发,将企业年产能力提升至12万吨,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稳居全国铝包钢行业首位。
3、“专注+创新”站上行业之巅
“没有核心技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汪富强深谙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他将目光投向行业技术制高点,持续投入重金构筑创新平台。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铝包钢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省级创新平台在创想科技相继落成,成为企业汇聚智力、攻坚克难的“最强大脑”。
作为全国裸电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汪富强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三项国家标准、五项行业标准和一项团体标准的修订工作,科技创新赋予企业新的活力。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火炬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等4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开发出了大跨越、特高强度、大伸延率、大截面、10%导电率等多个铝包钢新产品,引领了市场新需求,促进了国家电网的建设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公司研发了水淬火工艺技术、线材使用号钢替代工艺技术、无酸拉拔工艺技术、连续挤压包覆工艺技术、同步变形技术等,解决了铝包钢行业存在的钢铝结合力不牢、频断线、易脱铝等共性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成为铝包钢行业的技术领跑者。
专注与创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入选安徽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名单。一串串闪光的称号印证着汪富强战略眼光的精准。
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龙头,汪富强用十多年的光阴诠释了坚守实业、锐意创新的决心。站在行业之巅,他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将公司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铝包钢生产科研基地,让中国制造的“钢铁神经”联通世界、点亮未来。
4、记者手记
从一根根铝包钢线背后的“笨功夫”与硬脊梁可以看到:汪富强身上既有甩开父辈光环的锐气,又有深耕传统制造的沉静。从就业之初“热脸贴冷屁股”的销售经历,到创业关键期“砍掉”非核心产线的“壮士断腕”,再到如今手握市场40%份额的行业龙头,他始终扎根实业沃土,既肯专注也懂创新,在冰冷的金属线上折射中国制造不断突围的炽热匠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