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新农人”改变“老把式”:返乡“牛倌”创业,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2个月前 (06-26)创业故事132

赵昭

创业故事: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太山庙乡,位于伏牛山的深处,在这里,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活力。田地里,村民们忙于播种和收获;山坡上,小牛犊或撒欢追逐,或依偎在妈妈身旁;道路边,苦杏树花渐次开放,引得远方来的游客驻足拍照……

这幅欣欣向荣的山乡图背后,有一位年轻人默默奋斗的身影。她用自己的青春故事,为立志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打了样”。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南阳雅民农牧公司董事长赵昭。

1、埋在内心深处的“种子”

2006年,大学毕业的赵昭在郑州工作,有着还不错的收入。两年后的一天,她的人生来了个急转弯——她决定辞职返乡养牛。

“咋回事?小昭要回来养牛?”赵昭的决定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头条新闻。对此村民们说啥的都有,归纳起来就是不看好,“等着瞧吧,她很快还会返城”。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原来在赵昭的内心深处,一直有很深的农村情结。“小时候的记忆特别深刻,山坡上小牛犊撒欢奔跑,老牛安详地啃草,小牛犊不时还会在妈妈身边撒娇。有时候还会看到牛羊一起嬉戏的场面,让人陶醉。”

后来赵昭到省会上大学,看到外面日新月异,而家乡却仍然原地踏步,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是老弱病残。看到这一切,赵昭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就是从那时起,改变家乡面貌的“种子”在她心中悄悄种下。

2008年,经过深思熟虑,赵昭最终决定辞职,回乡创业。当年送她走出大山的道路,又迎接她回来了。

2、“新农人”改变“老把式”

南阳黄牛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市场前景广阔。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会养牛,不愁找不到工人。赵昭认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南阳黄牛的品牌价值,改役用黄牛为肉牛黄牛,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一定会有一席之地。

于是,赵昭与丈夫东拼西凑,筹集了40多万元,开办了南召县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成了一名地道的“牛倌”。

“辛苦赚钱供你读大学,你回来养牛?”面对家里人的不理解和周围人的议论,赵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养牛养出个名堂来。

白天,赵昭就与丈夫一起搭建牛舍,与老把式们交流;晚上她则挑灯苦读,钻研养牛技术。为了省钱尽量少雇工人,夫妻俩凡事都亲力亲为,不管多苦都咬牙坚持。

赵昭发现,传统的放养加拴系圈养方式虽然省事且牛犊不易得病,但周期太长不宜大规模养殖,成本也不低。于是,她决心改变传统模式,科学养殖。在小牛犊快速成长期,赵昭每月都要把它们拉上磅秤称重。“我要算算每天的投入是否有钱赚,因为自己赔不起。”赵昭笑道。

就这样,经过数月的积累,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当初的养牛“小白”逐渐掌握了养殖肉牛技术。看着第一批50头小牛犊一天天长大,赵昭心里美滋滋的。

3、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随着养殖规模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乡亲参与其中,赵昭又探索起了新模式,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循环发展链条。

养牛主要的副产品就是牛粪。经过反复试验,赵昭逐渐摸索出了“牛粪—饲料玉米—粗饲料—养牛”“牛粪—草腐菌—肥料—种植庄稼—秸秆—养牛”等生态链条。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实现植物蛋白向肉蛋白的转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丰富了产业结构,企业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诞生,致力于养牛的上下游循环利用和开发。在其带动下,现在周边已有50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黄牛、种植饲料玉米、种植双孢菇等产业,收入大幅增加。此外,公司每年还会向农户收几万吨的草料(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不仅让农民实现了创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每个阶段赵昭都走在前列。如今,其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牛达1800头,年产值达到三四千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做新农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赵昭说。

4、青春华章镌刻在祖国大地

创业之初,赵昭就把守正创新牢记心间。她的企业是当地第一家购买秸秆打捆机、制作玉米全株青贮、实现活牛过磅交易的。她的养殖基地已实现精准投喂自动化,5个养殖场2500头牛的“中央厨房”仅需三个工人。近年来,公司还引入物联网技术,为科技养牛赋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除了硬件的建设和科技力量的投入,赵昭始终把企业诚信放到首位。有一年一位南方的客商来养殖场买牛,经过实地查看,对她养的牛赞不绝口,双方当即说定了价格。不巧的是,很快下起了大雪,当地肉牛开始涨价。这时赵昭也完全可以适当涨价,客户也会理解,但她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无偿饲养一周等道路畅通后才让对方将牛拉走。这次虽然有损失,却让赵昭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2023年以来,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牛肉价格偏低,赵昭快速调整牛群结构及时止损。在她看来,低谷过后又是新的机遇。

在赵昭家乡的山坡上,生长着野生苦杏树,花好看,杏仁还能增收。近几年,在赵昭的支持带动下,苦杏树在当地大规模种植。一朵朵粉白的杏花簇拥在枝头,是丰收的前奏,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馈赠,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

(魏三多 葛洪涛 张建玲)

推荐阅读:

贵州退伍军人返乡养牛 变身农业种养“尖兵”

夫妻做“牛”生意,发现“财富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53.html

““新农人”改变“老把式”:返乡“牛倌”创业,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的相关文章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电子厂工人转行做整理师 创业开公司月入10万

来自四川的阿伟原来是一名电子厂工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阿伟在自己家进行了整理收纳。觉得整理收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后,阿伟正式进入整理收纳这一行业,成为一名整理师。四年时间里,阿伟从第一单赚了200元开始,到后来创业创办了公司,如今月入10万元。阿伟说,整理师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基本上要在客户家从...

女大学生返乡创业,年收入达8万元

女大学生返乡创业,年收入达8万元

周瑶,是一个90后女大学生。2014年,周瑶从攀枝花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后,她选择了就业。在成都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她主要负责管理该公司成都片区的工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管理一个项目时,她既要准备资料又要负责协助总监管理现场,白天要巡视工地,晚上还要守着混凝土浇筑完...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中科院女硕士返乡创业 种得满树扑鼻香

“这一片大马士革玫瑰明年5月开花后,能用来提取上好的原液、纯露、精油。”12月15日,在武冈市邓元泰镇绿嘉园生态基地,管海英正趁着难得的阳光给玫瑰修枝剪叶、施肥培土,操作相当娴熟。“今年,我们的太秋柿子产量1万公斤左右,总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管海英介绍,她创立...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90后青年张旺:山沟里挖出创业金

青年创业故事:陕西人张旺是一名90后,在城里长大,但他的创业领域却与山区、农民、农产品有关。过去8年,他创业开启“小满良仓”项目,举办过600场次扶贫促销活动,帮助农户销售4000余万斤滞销农产品;邀请科研团队将纳米级生物酶制备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环节;他曾走进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农田,深知农产品卖...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胶州“新农人”王蒙:樱桃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走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的一条乡间路上,道路两侧的樱桃树枝干粗壮,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尽头。“路南600米,路北500米,整片园区占地1000亩。”10月18日,在曲家炉村的樱桃种植基地,王蒙向记者介绍他的这片樱桃园,“园区采用矮化密植、机械化的种植技术,种植密度高达每亩164棵,提高产量的同时...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穿着工装裤,手拿剪管刀,在满是尘土的毛坯房里装管接线……近日,一个在厦门同安做水电工的女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火了,多个视频获千万级播放量,点赞量频频破万。她叫陶媛,粉丝们称她小园,其实除了水电工、“网红”博主,她还有另一重身份——电子电工产品淘宝卖家。而正因为她既能肩挑手扛做水电,也能靓丽出镜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