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新农人”改变“老把式”:返乡“牛倌”创业,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2个月前 (06-26)创业故事116

赵昭

创业故事: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太山庙乡,位于伏牛山的深处,在这里,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活力。田地里,村民们忙于播种和收获;山坡上,小牛犊或撒欢追逐,或依偎在妈妈身旁;道路边,苦杏树花渐次开放,引得远方来的游客驻足拍照……

这幅欣欣向荣的山乡图背后,有一位年轻人默默奋斗的身影。她用自己的青春故事,为立志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打了样”。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南阳雅民农牧公司董事长赵昭。

1、埋在内心深处的“种子”

2006年,大学毕业的赵昭在郑州工作,有着还不错的收入。两年后的一天,她的人生来了个急转弯——她决定辞职返乡养牛。

“咋回事?小昭要回来养牛?”赵昭的决定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头条新闻。对此村民们说啥的都有,归纳起来就是不看好,“等着瞧吧,她很快还会返城”。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原来在赵昭的内心深处,一直有很深的农村情结。“小时候的记忆特别深刻,山坡上小牛犊撒欢奔跑,老牛安详地啃草,小牛犊不时还会在妈妈身边撒娇。有时候还会看到牛羊一起嬉戏的场面,让人陶醉。”

后来赵昭到省会上大学,看到外面日新月异,而家乡却仍然原地踏步,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是老弱病残。看到这一切,赵昭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就是从那时起,改变家乡面貌的“种子”在她心中悄悄种下。

2008年,经过深思熟虑,赵昭最终决定辞职,回乡创业。当年送她走出大山的道路,又迎接她回来了。

2、“新农人”改变“老把式”

南阳黄牛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市场前景广阔。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会养牛,不愁找不到工人。赵昭认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南阳黄牛的品牌价值,改役用黄牛为肉牛黄牛,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一定会有一席之地。

于是,赵昭与丈夫东拼西凑,筹集了40多万元,开办了南召县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成了一名地道的“牛倌”。

“辛苦赚钱供你读大学,你回来养牛?”面对家里人的不理解和周围人的议论,赵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养牛养出个名堂来。

白天,赵昭就与丈夫一起搭建牛舍,与老把式们交流;晚上她则挑灯苦读,钻研养牛技术。为了省钱尽量少雇工人,夫妻俩凡事都亲力亲为,不管多苦都咬牙坚持。

赵昭发现,传统的放养加拴系圈养方式虽然省事且牛犊不易得病,但周期太长不宜大规模养殖,成本也不低。于是,她决心改变传统模式,科学养殖。在小牛犊快速成长期,赵昭每月都要把它们拉上磅秤称重。“我要算算每天的投入是否有钱赚,因为自己赔不起。”赵昭笑道。

就这样,经过数月的积累,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当初的养牛“小白”逐渐掌握了养殖肉牛技术。看着第一批50头小牛犊一天天长大,赵昭心里美滋滋的。

3、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随着养殖规模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乡亲参与其中,赵昭又探索起了新模式,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循环发展链条。

养牛主要的副产品就是牛粪。经过反复试验,赵昭逐渐摸索出了“牛粪—饲料玉米—粗饲料—养牛”“牛粪—草腐菌—肥料—种植庄稼—秸秆—养牛”等生态链条。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实现植物蛋白向肉蛋白的转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丰富了产业结构,企业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诞生,致力于养牛的上下游循环利用和开发。在其带动下,现在周边已有50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黄牛、种植饲料玉米、种植双孢菇等产业,收入大幅增加。此外,公司每年还会向农户收几万吨的草料(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不仅让农民实现了创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每个阶段赵昭都走在前列。如今,其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牛达1800头,年产值达到三四千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做新农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赵昭说。

4、青春华章镌刻在祖国大地

创业之初,赵昭就把守正创新牢记心间。她的企业是当地第一家购买秸秆打捆机、制作玉米全株青贮、实现活牛过磅交易的。她的养殖基地已实现精准投喂自动化,5个养殖场2500头牛的“中央厨房”仅需三个工人。近年来,公司还引入物联网技术,为科技养牛赋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除了硬件的建设和科技力量的投入,赵昭始终把企业诚信放到首位。有一年一位南方的客商来养殖场买牛,经过实地查看,对她养的牛赞不绝口,双方当即说定了价格。不巧的是,很快下起了大雪,当地肉牛开始涨价。这时赵昭也完全可以适当涨价,客户也会理解,但她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无偿饲养一周等道路畅通后才让对方将牛拉走。这次虽然有损失,却让赵昭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2023年以来,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牛肉价格偏低,赵昭快速调整牛群结构及时止损。在她看来,低谷过后又是新的机遇。

在赵昭家乡的山坡上,生长着野生苦杏树,花好看,杏仁还能增收。近几年,在赵昭的支持带动下,苦杏树在当地大规模种植。一朵朵粉白的杏花簇拥在枝头,是丰收的前奏,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馈赠,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

(魏三多 葛洪涛 张建玲)

推荐阅读:

贵州退伍军人返乡养牛 变身农业种养“尖兵”

夫妻做“牛”生意,发现“财富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53.html

““新农人”改变“老把式”:返乡“牛倌”创业,打造循环农业润泽乡亲” 的相关文章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与茶对话的“舍得”——残疾人龙维明的创业事迹

残疾人创业故事:在保靖县山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善言谈却总是满脸微笑的龙维明,似乎已经淡忘了2010年那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因车祸,龙维明右腿高位截瘫、左腿神经创伤。在家人的陪伴、帮助、鼓励下,龙维明没有放弃自己,经过漫长的治疗康复训练,终于结束了几年的轮椅生活。2013年,勉强能下地活动的龙维明与...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四川“红薯妹”黄晓艳:种红薯脱贫致富,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卖

怎么种红薯赚钱,在农村搞种植红薯致富致富,80后“红薯妹”黄晓艳很有发言权,她在四川安岳老家创业种植红薯,不仅自己赚钱致富,还带动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致富,来看看她的创业致富故事。1、返乡创业,自产自销红薯赚大钱四川安岳有个“红薯妹”,依靠红薯致富,还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红薯致富。她带动安岳县12个乡镇...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创业 年出栏肥羊2300余只

“张新从小就是一个敢闯敢拼的人,现在的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光景,也带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张新儿时的伙伴贺志龙说。1990年12月,张新出生在吴起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乡创业,通过养羊、开网店销售农副产品、建农庄,张新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但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在为贫困户献爱...

26岁女白领辞职创业网上卖“垃圾”,3年赚一百多万

26岁女白领辞职创业网上卖“垃圾”,3年赚一百多万

电商创业故事:我曾多次说过,想赚钱,思维很重要,你想要赚别人的钱,那么你就得发现别人的需求,并且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样别人才会心甘情愿的付费给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销售是想方设法的让别人付费给你,这样一来客户最后还有可能后悔,毕竟不是心甘情愿的;营销就是通过不断的吸引客户,然后让客户主动成交,这样...

高正胜:儿菜种出发家致富路

高正胜:儿菜种出发家致富路

眼下,正值儿菜的丰收季,位于梅桥镇500亩儿菜也陆续迎来了采摘期。11月21日,记者来到蚌埠绿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儿菜种植基地,地里长满了成熟待收的儿菜,几十名村民在地里熟练地割菜、除叶、搬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现场一派丰收的景象。“上个月,我们就开始了采收工作,现在每天发货量都在4万斤朝上,全部送...

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养猪养鸭唱响“青春之歌”

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养猪养鸭唱响“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也离不开青年。如今,随着广东省一系列促进乡村振兴措施的实施,一大批青年大学生纷纷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以家乡为“舞台”大展拳脚,唱响一首首壮丽的“青春之歌”。近日,记者就走近了这样两位回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作为“85后”“90后”的他们,原本都被家人寄予厚望: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