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3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233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节,老郑每天一大早就会出现在草莓大棚里。“这个棚内温度需要调节”“湿度太大,快通风排湿气”……短短一上午,他已经帮着好几户果农指导草莓种植技术。

老郑叫郑治平,1961年出生,早年是一名军人,从绿色军营转业到灞桥区物资综合供应站,赶上企业改制,他成为一名下岗职工。当过兵的老郑不抛弃不放弃,潜心研究草莓栽培技术,如今是西安远近闻名的“草莓大王”。前不久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2年草莓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在西安果农圈里,郑治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的郑治平已经下岗,养活自己和老婆孩子成了难题。养过鸡、喂过猪,与人合伙种过猕猴桃,却都不成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草莓种植,凭着敢闯敢拼的冲劲,成为西安最早进行大棚种植的草莓户。

郑治平贷了款、搭起了棚子,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一开始就栽了一个大跟头。因为经验不足,新种上的草莓苗患上了“白粉病”,棚里的草莓几乎全部“报废”。“后来才发现,是棚里的湿度没有调节好。”郑治平说,最初的两年基本是穷折腾,根本没赚钱。

失败的经历让郑治平明白,种草莓光用心不行,还得用脑,蛮干不行,还是要靠技术。为尽快掌握草莓种植技术,他专门到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学习育苗、栽培技术。他说:“那时候天天往农技中心跑,草莓在哪我就在哪。”

摸索出经验后,郑治平心里有底了,通过自己不断摸索钻研,后来每亩能产1400多公斤草莓,市场价最高可达每公斤90元,在当地他被誉为“草莓大王”。

走南闯北送技术

“十年磨一剑”,种草莓这十多年来,郑治平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反复学习和琢磨,逐渐掌握了育苗、移植、剥叶、疏花、疏果、防病以及调控温度和湿度等一套种植技术,俨然已成为草莓栽植行业的行家里手。

“有些草莓不适宜西安的土壤、气候,这些都得经过试验。”郑治平深知农户土里“刨金”不易,便在自家棚里试验培育适宜西安地区生长的草莓品种。“试验示范要试到我身上,不能让农民吃亏”。

丰厚的经济效益让十里八乡的群众栽培草莓的积极性大增,前来向郑治平讨教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前些年,临潼区一名退伍军人,一无资金,二没技术,就想栽培草莓还债致富,就找到了我。”郑治平告诉记者,他通过技术“扶贫”,帮助此人选择种苗搞规划。如今,此人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盈余。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句话,常常被郑治平挂在嘴边,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郑治平先后在我市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区等地,指导农户发展草莓产业,为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草莓圈的“食安梦”

激素草莓、农药残留……是消费者买草莓时普遍担心的问题,这也让郑治平致力于改善提高食品的安全。

“人常说 碗中有粮,心中不慌 ,当粮食产业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其他农业产业必须能够跟上。”在郑治平看来,种植草莓不能只看效益,还得重视食品安全,果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必需。

不论是在生产现场,还是在技术宣讲中,郑治平总是不失时机宣传食品安全的意义,提高农户的食品安全意识。他常说:“现代农业重在管理,贵在安全,只有加强管理,让植株少发病、不发病、少用药,才能生产出安全农产品,让大众食之放心,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为此,他和西安市农技站站长李军见共同编写了职业农民教育丛书《草莓》,重点介绍草莓的栽培技术和无公害操作标准,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种植户的食品安全意识。

谈及未来发展,郑治平说他要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应有的先锋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解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无偿为草莓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三秦大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92.html

“农村创业之“草莓大王”的 创业故事” 的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辞职回乡创业,成功打造空心菜品牌

高校教师辞职回乡创业,成功打造空心菜品牌

返乡创业故事:在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金澜大道旁,李勇冠的金银花种植基地里,正在不断吸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就业。热心家乡发展,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临高籍武汉高校教师李勇冠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李勇冠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新闻专业,毕业后便在武汉一知名高校任职,有着让父母骄傲,让亲人自豪的好工作。前几年,得知...

90后创业姐妹花:让买茶更方便,喝茶更专业

90后创业姐妹花:让买茶更方便,喝茶更专业

重庆八马茶业龙头寺店内,牟丹和王艳端坐在茶台前,与顾客有说有笑,一同品味老白茶的清甜。姐妹俩都是重庆人,行事风风火火,从事茶行业十余载,让她们多了几分温润与从容。小小的茶叶托起了两个90后姑娘的创业梦,如今,她们在重庆管理着4家茶店、20余人的团队。从茶艺师到创业者,金色茶汤的浮光掠影里,也有她们苦...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一个残疾人,走上了土特产的创业之路

残疾人创业故事:昭平县走马镇有一位终身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名叫邱宗敏,1986年出生,邱宗敏外号叫短短(他说朋友们都这么叫)。短短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他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有疼爱他的父母,以及一个亲如手足的弟弟。但是幸运之神没有一直眷顾于短短,在2009年因为一次交通意外,短短失去了双...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一位“种粮”青年的乡村创业故事

“即使有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收成还是挺不错的,早稻粮款100多万元。”10月中旬,琅琊镇上盛村的种粮大户张俊礼站在成片的农田里,感受着风吹稻浪,十里飘香。从部队退伍后,张俊礼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在城市奔波,并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琅琊镇上盛村,看着眼前...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千余亩的蔬菜园区,什么时候最适宜播下种苗?大棚何时需要浇水、施肥和除草……这在以前,菜农都是按照经验、跟着感觉走。但在如今的寿光,菜农依靠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即可进行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操控。近年来,寿光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智慧化”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农业赋予新动能...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厦门“水电工女孩”的创业故事: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淘宝店主

穿着工装裤,手拿剪管刀,在满是尘土的毛坯房里装管接线……近日,一个在厦门同安做水电工的女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火了,多个视频获千万级播放量,点赞量频频破万。她叫陶媛,粉丝们称她小园,其实除了水电工、“网红”博主,她还有另一重身份——电子电工产品淘宝卖家。而正因为她既能肩挑手扛做水电,也能靓丽出镜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