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俄罗斯青年吉林创业成网红:解码中西文化,寻找“会心一笑”

1个月前 (07-02)创业故事8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吉林6月7日电 题:俄罗斯青年吉林创业成网红:解码中西文化 寻找“会心一笑”

中新社记者 苍雁 石洪宇

窗外的松花江静静流淌,安特的桌子上摆着两样东西:硬实的大列巴面包和软糯的粽子。这位俄罗斯青年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对着镜头,先是用大列巴“咚咚”地敲了敲桌面,又小心翼翼地捏了捏粽子。“老铁们,咱们两个国家的食物,在硬度上就不一样。”

安特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32岁的他已在中国生活10年。5年前,当安特首次踏上吉林土地时,他未曾料到自己会与这座中国东北城市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当时我以为只是短暂停留,没想到松花江的雾凇与大排档的肉串把我‘焊’在这儿了。”

吸引他留下的,不仅是风景美食,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他和中国朋友一起创业,进入蓬勃发展的短视频领域。如今,他们的账号已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我们创作的内容很有趣,既拍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拍出了相通之处。”

5月25日,吉林省吉林市,安特(右一)与合作伙伴拍摄短视频。 中新社记者 石洪宇 摄

安特与合伙人庞粟日组成的内容团队,以跨越文化壁垒的语言叙事:他们将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对比中外汽车的差异,还计划让套娃扮上京剧脸谱。

“真正的文化对话不是比较优劣,而是寻找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共通点。”安特指着手机里那些视频作品说,这些看似戏谑的内容背后,藏着严肃的文化解码逻辑。

吉林市小伙庞粟日是安特的创业伙伴。多年前,他们相识于上海,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回到吉林市后,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平时一起研究作品,激发头脑风暴。”为了一件作品,两个“90后”往往要查阅大量资料。“让中西方文化碰撞出火花是我们的期待。”庞粟日说。

如今安特已在吉林市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家就在松花江边,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地段。”他自豪地说,自己现在成了“东北通”。

5月23日,吉林省吉林市,安特(左一)与合作伙伴庞粟日研究拍摄素材。 中新社记者 石洪宇 摄

安特有很多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的朋友。朋友们来看他,他都会尽地主之谊。“我请他们吃烧烤、锅包肉、铁锅炖和大冷面。”

中国日益开放便捷的环境吸引着更多国际目光,安特身边不少朋友也向他打听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安特认为,中国有发达的物流体系、浓郁的互联网文化,快递、外卖、AI让生活更便捷,他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安特的故事,是无数在中国寻找机遇、融入当地生活的外国青年的缩影。

眼下,安特和庞粟日正在筹拍“老字号”系列。两人想从体验美食开始,对比烹饪背后的文化。“甭管哪国人,谁不爱这热腾腾、香喷喷的人间烟火呢?”安特笑着说。

创业故事,夕阳西下时,安特习惯于站在窗前远眺松花江。这里每年都会迎来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水鸟,“在我的第二故乡,看到了来自家乡的水鸟,这种感觉很奇妙”。(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225.html

“俄罗斯青年吉林创业成网红:解码中西文化,寻找“会心一笑”” 的相关文章

女性创业者究竟如何大展身手?

女性创业者究竟如何大展身手?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可能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均等地拥抱它们。尽管全球女性企业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创业领域的女性仍会普遍面临资金、后勤和行业知识储备等资源瓶颈。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有45%的经济体存在着限制女性就业的法律。那么,支持女性创业的经济体为何会显得与众不同?女性创业者究竟在哪里...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蚯蚓女孩”养上亿条蚯蚓创业,每天消耗上百吨“垃圾”

创业故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可你是否见过养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一位叫罗景杨的女大学生辞职回乡创业,建起了一座“蚯蚓工厂”,养殖了上亿条蚯蚓,大家都叫她“蚯蚓妈妈”“蚯蚓女孩”。在仅有百亩的养殖场内,平时不起眼的小蚯蚓却牵出...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生态养猪求发展 “海归”创业写新篇

今年35岁的孙道远,是一位智慧型的男子汉,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头短发映衬着红润的脸庞,他那刚毅明亮的目光,依然流露出动人的风采。在6年的海外工作中,孙道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他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从事石油化工机械的工作经历当作发展的奠基石,视为人生旅途中的里程碑,在内江市海外工作...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安徽泗县:茄子成就创业梦 脱贫致富勇担当

12月8日,披着冬日的暖阳,走进泗县草庙镇魏圩村日光式蔬菜大棚的扶贫基地里,只见紫红饱满的茄子挂满枝头,工人们有的锄草、有的摘果、有的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我颜值不高,但是我希望我种植出来的茄子颜值要高,表面不仅光滑而且外形饱满细长。”眼看到了收货的季节,看着挂着一个个紫灯笼,宋则利憨厚的...

海归硕士康英德:回乡种菜年产值近1.17亿, 带领乡亲走出致富路

海归硕士康英德:回乡种菜年产值近1.17亿, 带领乡亲走出致富路

种地到底多辛苦,我国的唐朝诗人李绅早已一语道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在福建厦门的康英德却不怕吃苦,他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农业的种子。留学归国后,不顾家人反对回乡种菜,靠着一粒粒的蔬菜种子,带领家乡村民实现致富增收,年产值近1.17亿元,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又为什么会选择回乡创业种菜呢?讲述三农致富...

一个跨境小卖家的三次创业

一个跨境小卖家的三次创业

跨境电商圈内的创业话题一直都很火热,类似运营单飞开公司、大学生毕业单干亚马逊、朋友合伙做跨境电商的案例比比皆是。创业当老板,是每个打工人奋斗的终极目标,或许也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唯一手段。今天,我们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深圳跨境沉浮。回溯2015年,20多岁的周然(化名)抱着学习和搞钱的心态来到了深圳,彼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