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2年前 (2023-01-18)创业故事31

90后贫困家庭大学生放弃高薪,返乡创新发展流水桶养殖模式。

“我是家乡走出去的人,学成归来后理应回报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重庆市黔江区的90后小伙杨振,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员,年薪近20万元。

今年,杨振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金洞乡杨家社区,发展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25万尾,成活率达90%以上,养殖3个月即可收获,产生经济效益预计达20余万元。他一边养殖,一边总结经验,准备在金洞乡大面积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带动家乡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创业圆梦,回乡搞特色养殖

杨振今年25岁,曾因他和弟弟上学,母亲多病,他家于2013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两个娃儿一上学就是1万多元,确实有点恼火。”杨振的父亲杨启财说。

2016年,杨振毕业,家里经济负担逐渐缓解,杨启财当年就主动申请了脱贫。

杨振毕业后,受聘于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先后在湖北、江西等地的水产基地担任技术指导员,月薪1.8万元。虽然拿着高薪,但杨振一直记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选择养殖专业的时候,杨振就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毕业后的近四年时间,他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积攒创业资金。

今年3月,杨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回乡准备搞养殖。

创新模式,小空间养大财富

杨振回乡后,在杨家社区5组办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亩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厂房。厂房四周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厂房内,10个流水桶整齐分布,桶里黑压压的一片,听到声响,一条条黄辣丁在桶里四处乱窜。

黄辣丁在云贵川渝地区受欢迎,销路广。杨振总共买了25万尾鱼苗回来,平均分到10个桶里面,一个桶就是2万5千尾左右。杨振的创新养殖黄辣丁模式,便于管理,存活率高,鱼苗的成活率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

据杨振介绍,他的这种养殖方式叫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目前在黔江独一无二。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是目前市面上较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管理、单产高等特点。流水养鱼池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种,一般以圆形为主,因其无死角,便于排污。他还给厂房配备了沉淀池,沉淀池里的残留粪便以及其他东西,能作为肥料二次利用。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杨振投入15万元,后期饲料还需要几万元,而这种模式饲养黄辣丁,最快3个月就可以出售,这一季度的销售额预计在25万元左右,第一次养殖就能把修建厂房的投入全部挣回来,经济效益不错。

总结经验,成功后全乡推广

实践是成功之母。杨振一边养殖,一边不断总结。他每天挑选出一些病变的鱼,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腮、体表、肝、肾等器官,针对鱼的情况及时作出预防和治疗。同时,为了解决供养问题,杨振配备了3台增氧机,及时给鱼儿供氧。

搞水产养殖,水体的变化可是重中之重。为此,杨振不仅在厂房周边搭了个小屋,日夜坚守在养鱼“一线”,同时还置办了一台无线网监控设备,时刻监控着厂房的水体变化。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发展,杨振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黄辣丁逐步走向正轨,第一季黄辣丁预计10月开始售卖。

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水质和水资源是非常丰富和优越的,他的这种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的可复制性是非常强的,一旦成功以后,将召集身边愿意一起养殖的人,成立合作社,把技术全部教给他们,让他们慢慢试着养殖,帮助他们致富,希望能把更多青壮年留在本地,建设家乡。

“贫困户家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杨振,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杨家社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他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他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具有易建设、投入较少、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乡村的可推广性强。该模式成功以后,我乡将把新的高密度全流水养殖模式推广至全乡,打造全新高效水产养殖新模式。”金洞乡副乡长刘波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113.html

“90后大学生高密度全流水养鱼,成活率超90%,3个月收益近20万元” 的相关文章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师大学生创业团队做大一个乡村产业:“跨界”组合养金龟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25岁在读硕士陈瑞亮还有一年才毕业,不过,正读研二的他已创业三年,还带动家乡百姓一起创业,100多位农户跟着他走上致富路。6月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师范大学见到陈瑞亮。说起“跨界”创业的故事,陈瑞亮说,光卖乌龟的生意,“去年,我们创办的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800万元”。陈瑞亮...

女大学生返乡创业,年收入达8万元

女大学生返乡创业,年收入达8万元

周瑶,是一个90后女大学生。2014年,周瑶从攀枝花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后,她选择了就业。在成都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她主要负责管理该公司成都片区的工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管理一个项目时,她既要准备资料又要负责协助总监管理现场,白天要巡视工地,晚上还要守着混凝土浇筑完...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希望的田地,火红的果实!来看她的创业追梦故事

10年前,上海少见本地产的火龙果。这个吃口酥软、爆汁清甜的水果,主要产地在热带地区,并不适合上海种植。10年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1080亩的庄园里,每年火龙果的产量达到了500吨。上海人的水果篮里,也有了火红的本地火龙果。而由火龙果发酵制成的酵素,也已批量上市。陈红霞是一名普通的安徽姑娘,因为火...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博士放弃几百万年薪,回老家养蚯蚓创业,年产值过亿历程

法月萍,女,48岁,南京大学博士、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现任法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三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德州法博士蚯蚓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蚯蚓养殖与深加工研究专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从蚯蚓身上看到商机的人并不多。法月萍就是其中一个,发现商机的她放弃了博士毕业后,放弃年薪二百...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内蒙古返乡大学生创业记:让草原“溜达羊”结远亲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们的羊肉复购率达到45%以上,回头客很多。”9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90后”返乡大学生张志强如是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郭勒盟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这里的牛羊遐迩闻名。相比于全世界蓄养的60多个品种的羊,当地的乌珠穆沁羊要多一枚胸椎或腰椎,牧民们常用“多一根肋骨”来...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大学生返乡创业 黑水虻探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庐江县90后大学毕业生余宏伟,利用在高校里学到的知识返乡创业,养起了黑水虻,为当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出一条新路子,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余宏伟的黑水虻养殖基地位于庐江县白山镇五艾村境内,一天三顿都要喂食,而喂养黑水虻的食物有点特别。合肥保护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