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迷彩换农装 “椒”响产业富民曲——退役军人蔡子龙返乡创业的故事

2周前 (06-22)创业故事30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熬到年底时口袋里只剩200元,那时天天蹲在地里观察,做梦都在想怎样让辣椒长得更好。”蔡子龙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难,自己彻夜难眠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如今,这位永宁村走出的退役军人已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领头雁”,用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时代精神。

一、军旅淬炼初心,扎根乡土谋振兴

五月的初夏,绿意蔓延,万物皆可期。一大早,蔡子龙就开始穿梭在基地中间,一边查看辣椒长势,一边处理各种业务电话,他已经在为辣椒的销售做准备了。

放眼望去,一排一排用迷彩粉刷的大棚整齐地排列在黄土地上,盆内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辣椒苗圃,长势喜人。“新一年的辣椒种植又开始了,满满的绿色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望着眼前的辣椒苗,蔡子龙喜滋滋地说。

蔡子龙查看辣椒苗长势

蔡子龙是土生土长的永宁村人。“我从2005年参军入伍,在武警北京总队当了五年的兵,在部队里磨炼了意志,受过伤,也立过功。”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他除了觉得辛苦之外,更多的是感到自豪。

2010年,蔡子龙光荣退伍,回到家乡永昌县水源镇永宁村,当看到家乡依旧是那么落后、残破时,他的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退役第一年,他选择到江苏、上海、南京等地闯荡,与此同时,回家乡做一点事情的想法也在悄悄萌芽,他开始尝试辣椒种植。

二、实干铆足劲头,筑梦沃野展新颜

说时容易做时难。永宁村耕地资源丰富,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辣椒生长。但是,由于品种不一、部分品种老化和农户种植中缺少规范、标准市场化规模,即便是种出好的辣椒,农户也难卖上好价钱。同时,农户种植辣椒还要经受着春秋两季霜冻灾害的考验,清河绿洲上的辣椒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蔡子龙体会到了农民的无奈,也看到了商机。

面对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困境,他大胆尝试红辣椒规模化种植。2012年,蔡子龙联合几名退役军人,成立了永昌县德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种植1000亩红辣椒。可是,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第一年辣椒快收获的时候,遇上霜冻天气,近百亩辣椒倒在田间,未采摘的辣椒全部冻烂,损失惨重,缺乏经验的他首年试种便遭遇失败,所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刚当兵的时候,班长就告诉我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凭借在部队中磨炼出的坚韧意志和过硬素质,蔡子龙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缺少种植经验和技术,他就不断请教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种地能手,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挑灯夜读、上网查资料,从土质到养分,从预防病虫害到科学施肥,边学习边实践。他还远赴各地考察学习,积极引进与当地气候条件匹配的新品种,修建育苗大棚,将传统的种子种植转为育苗移栽。这样一来,辣椒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都避开了不良天气的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有力保障,并和四川的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三、创新驱动产业,科技赋能新农业

“忧农民之所忧,解农民之所惑,谋农民之所生,乐农民之所富。”蔡子龙认为,要充分发挥农民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增产增效,关键在于创新和科技支撑。因此,在与四川客户合作过程中,双方合资在原产地建立了专业从事红辣椒种植、收购、加工、储运的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逐步建成36个辣椒储存池和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将辣椒加工成辣椒面、辣椒酱等多种产品。

育苗大棚

在公司运行中,蔡子龙不断创新,他还牵头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研发,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院所”四位一体模式,成功研发、引进多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杂交品种7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建成红辣椒新品种推广试验田500亩。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亩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较之前每亩3000多元的收入翻了一倍多,切实解决了当地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如今,公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辣椒产品远销四川、山东、北京等地,供不应求,成了叫响省内外的地区品牌。

四、传技扶助乡邻,带农富农显担当

“一兵强不算强,大家强才是真刚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永远站在最前线!”蔡子龙不改初衷、不骄不躁,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乡亲记在心上。他主动帮助每一位种植户,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并尽力帮助解决种植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只要种植户有问题,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视频,无论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现在种辣椒就像种‘金疙瘩’,公司不仅兜底收购,还教技术、帮销售,咱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李建国笑着说。

村民在公司辣椒种植基地劳作

蔡子龙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生产利益联结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为农产品找市场、为劳动力找依托、为就业搭建平台,让周边农民充分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先后安置退役军人10余名,带动本地就业120多人,每年季节性用工达上千人(次)。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蔡子龙深知传承军人精神的重要性。他还积极帮助村里的特殊困难户、孤寡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每年出资捐助镇上搞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困难帮扶等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蔡子龙近几年所获得的各类荣誉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陇原青年先锋”“金昌市青年致富带头人”……蔡子龙的足迹如同一幅展开的宏大地图,他走过很多路也征服过数不清的“险峰峻岭”。而此刻,他依旧是一位永不停歇的行者,目光坚定地凝视着更高、更远的地方。每一份荣誉与认可,都是对蔡子龙军魂传承的最好见证,他的每一步,都是军魂不息的证明。

(孙瑞 张晓雪)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许小娟

编审:周佳霖


推荐阅读:

贵州退伍军人返乡养牛 变身农业种养“尖兵”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 小小草莓带动家乡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14.html

“迷彩换农装 “椒”响产业富民曲——退役军人蔡子龙返乡创业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东平青年返乡创业 广阔田野大有作为

东平青年返乡创业 广阔田野大有作为

“当初决定要回来种大棚的时候,家里是反对的。家人认为我在外做生意,虽然一年到头见不上几面,但是毕竟收入比较可观,猛然间放弃干了这么多年的生意,家里觉得我脑子‘坏掉了’。”武加祥笑着调侃道,“当时家里给我打电话,给我说搞种植多么不容易,说咱也不懂技术、也没有销路,脑袋一热种大棚,万一赔钱了,里里外外这...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十七岁女孩创业三年 用汉服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于我而言,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开了这个汉服店卖汉服,更多的是我对汉服的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刘童童今年17岁,却是已经创业三年的“小老板”。14岁时,她便成立了一家自制汉服的网店“福禄堂”,17岁的她和汉服事业逐渐走向了成熟,她在安庆市成立了汉服工作室,并在广东省深...

返乡创业当“羊倌” 巧念新时代致富经

返乡创业当“羊倌” 巧念新时代致富经

初秋雨后,雁北大地格外凉爽,放眼望去,山坡和草地郁郁葱葱,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衬托下,雪白的羊群自由地分散在山野间,分外显眼。“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朔州活动期间,采风团来到右玉县,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张宏祥,倾听这位“羊代表”背后的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张宏祥一、回乡创业“养羊”得意朔州市右玉县张千...

“90后”张家界姑娘回乡创业当起新农人

“90后”张家界姑娘回乡创业当起新农人

创业故事: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10月的张家界市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一角,金色稻田在秋风中摇曳,如同一片黄灿灿的海洋。“这一块都是去年流转的土地,受长期干旱影响,收成不如预期。”指着眼前蜿蜒的田坎,宁芬芳驾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很快就把金黄的稻谷装进了麻袋。2020年,宁芬芳辞去张家界市慈...

Yeelight易来刘达平:照亮的不仅是房屋,更是未来

Yeelight易来刘达平:照亮的不仅是房屋,更是未来

“我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就读于计算机专业,并于此期间认识了同导师的姜兆宁,毕业后在朗讯科技工作过五年的时间。”刘达平表示,正是这段缘分才有了后来的Yeelight。渐萌芽 埋头朝着物联网发展2011年底,IOT物联网起势,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已经稳定,人与物的交互逐步提升。“当行业发生变化时,作为技术...

晨光文具的励志创业史!三姐弟赚650亿身家,全国8万多家店

晨光文具的励志创业史!三姐弟赚650亿身家,全国8万多家店

引言提起晨光文具,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实不相瞒,在我小的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晨光文具了。就算是现在,晨光文具也是我心中的第一名。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晨光这个品牌情有独钟,而晨光这个品牌,也算是火了很多年。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晨光这个品牌是如何在文具行业一直屹立不倒的。了解过文具行业的人可能知道,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