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内容

迷彩换农装 “椒”响产业富民曲——退役军人蔡子龙返乡创业的故事

2个月前 (06-22)创业故事129

退伍军人创业故事:“熬到年底时口袋里只剩200元,那时天天蹲在地里观察,做梦都在想怎样让辣椒长得更好。”蔡子龙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难,自己彻夜难眠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如今,这位永宁村走出的退役军人已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领头雁”,用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时代精神。

一、军旅淬炼初心,扎根乡土谋振兴

五月的初夏,绿意蔓延,万物皆可期。一大早,蔡子龙就开始穿梭在基地中间,一边查看辣椒长势,一边处理各种业务电话,他已经在为辣椒的销售做准备了。

放眼望去,一排一排用迷彩粉刷的大棚整齐地排列在黄土地上,盆内更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辣椒苗圃,长势喜人。“新一年的辣椒种植又开始了,满满的绿色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望着眼前的辣椒苗,蔡子龙喜滋滋地说。

蔡子龙查看辣椒苗长势

蔡子龙是土生土长的永宁村人。“我从2005年参军入伍,在武警北京总队当了五年的兵,在部队里磨炼了意志,受过伤,也立过功。”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他除了觉得辛苦之外,更多的是感到自豪。

2010年,蔡子龙光荣退伍,回到家乡永昌县水源镇永宁村,当看到家乡依旧是那么落后、残破时,他的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退役第一年,他选择到江苏、上海、南京等地闯荡,与此同时,回家乡做一点事情的想法也在悄悄萌芽,他开始尝试辣椒种植。

二、实干铆足劲头,筑梦沃野展新颜

说时容易做时难。永宁村耕地资源丰富,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辣椒生长。但是,由于品种不一、部分品种老化和农户种植中缺少规范、标准市场化规模,即便是种出好的辣椒,农户也难卖上好价钱。同时,农户种植辣椒还要经受着春秋两季霜冻灾害的考验,清河绿洲上的辣椒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蔡子龙体会到了农民的无奈,也看到了商机。

面对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困境,他大胆尝试红辣椒规模化种植。2012年,蔡子龙联合几名退役军人,成立了永昌县德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种植1000亩红辣椒。可是,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第一年辣椒快收获的时候,遇上霜冻天气,近百亩辣椒倒在田间,未采摘的辣椒全部冻烂,损失惨重,缺乏经验的他首年试种便遭遇失败,所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刚当兵的时候,班长就告诉我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凭借在部队中磨炼出的坚韧意志和过硬素质,蔡子龙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缺少种植经验和技术,他就不断请教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种地能手,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挑灯夜读、上网查资料,从土质到养分,从预防病虫害到科学施肥,边学习边实践。他还远赴各地考察学习,积极引进与当地气候条件匹配的新品种,修建育苗大棚,将传统的种子种植转为育苗移栽。这样一来,辣椒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都避开了不良天气的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有力保障,并和四川的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三、创新驱动产业,科技赋能新农业

“忧农民之所忧,解农民之所惑,谋农民之所生,乐农民之所富。”蔡子龙认为,要充分发挥农民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增产增效,关键在于创新和科技支撑。因此,在与四川客户合作过程中,双方合资在原产地建立了专业从事红辣椒种植、收购、加工、储运的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逐步建成36个辣椒储存池和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将辣椒加工成辣椒面、辣椒酱等多种产品。

育苗大棚

在公司运行中,蔡子龙不断创新,他还牵头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研发,创新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院所”四位一体模式,成功研发、引进多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杂交品种7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建成红辣椒新品种推广试验田500亩。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亩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较之前每亩3000多元的收入翻了一倍多,切实解决了当地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如今,公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辣椒产品远销四川、山东、北京等地,供不应求,成了叫响省内外的地区品牌。

四、传技扶助乡邻,带农富农显担当

“一兵强不算强,大家强才是真刚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永远站在最前线!”蔡子龙不改初衷、不骄不躁,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乡亲记在心上。他主动帮助每一位种植户,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并尽力帮助解决种植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只要种植户有问题,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视频,无论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现在种辣椒就像种‘金疙瘩’,公司不仅兜底收购,还教技术、帮销售,咱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李建国笑着说。

村民在公司辣椒种植基地劳作

蔡子龙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生产利益联结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为农产品找市场、为劳动力找依托、为就业搭建平台,让周边农民充分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先后安置退役军人10余名,带动本地就业120多人,每年季节性用工达上千人(次)。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蔡子龙深知传承军人精神的重要性。他还积极帮助村里的特殊困难户、孤寡老人解决生活难题,每年出资捐助镇上搞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困难帮扶等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蔡子龙近几年所获得的各类荣誉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陇原青年先锋”“金昌市青年致富带头人”……蔡子龙的足迹如同一幅展开的宏大地图,他走过很多路也征服过数不清的“险峰峻岭”。而此刻,他依旧是一位永不停歇的行者,目光坚定地凝视着更高、更远的地方。每一份荣誉与认可,都是对蔡子龙军魂传承的最好见证,他的每一步,都是军魂不息的证明。

(孙瑞 张晓雪)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许小娟

编审:周佳霖


推荐阅读:

贵州退伍军人返乡养牛 变身农业种养“尖兵”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 小小草莓带动家乡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ygs.cc/post/8114.html

“迷彩换农装 “椒”响产业富民曲——退役军人蔡子龙返乡创业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通过种植此树,走向致富之路

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通过种植此树,走向致富之路

古代社会都是男人当家,往往男人都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这并不代表女人就没有当家立柱的能力。我曾经听说过两个女人的创业故事,分别是来自河北的李女士和来自福建的张小姐。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女性的自强,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扛起家庭的重任。李阿姨一直以来都是从事餐饮行业,也赚了不少的钱,承担了家庭的基本开...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

残疾人创业故事:听障双胞胎姐妹开了家无声咖啡店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笑容和手语与人沟通,用心制作每一杯咖啡,咖啡的醇厚香气里满是温暖和爱。在苏州太仓市,最近新开了一家“无声咖啡店”,店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咖啡烹煮和杯子传递的声音。这家店的店主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叫严颖峰,妹妹叫严颖开,她们从小患有先天...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从打工妹到水族店老板 吴小芳斑斓世界寻得创业路

女性创业故事,看似一小店,里里外外却布置得井然有序:门前摆放着各种形状的玻璃金鱼缸,一只大盆里,几只小乌龟悠闲地游来游去;敞开的店门让人一眼可见成排的恒温鱼缸,各色各样的观赏鱼自由自在地表演……正如小店给人生趣盎然的印象一样,店主吴小芳也格外年轻。朴素的着装,言语似乎不多,在一旁细心观察顾客的动向,...

​湖北襄阳“新农人”陈正东:养好羊 养好娃 养好家

​湖北襄阳“新农人”陈正东:养好羊 养好娃 养好家

“乡村振兴,有你有我。”冬至将至,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石庙村家庭农场主陈正东在快手上发了一条短视频,分享他今天的养殖心得,做好300多只羊的越冬准备,希望与广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陈正东今年45岁,参加过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位新农人,随手拍短视频记录羊群等乡村场景,一展歌喉,已成为他的...

互联网创业难不难?现在还能赚钱吗

互联网创业难不难?现在还能赚钱吗

今天小编想跟大家说一下针对目前互联网创业形式,为想加入互联网创业的朋友分享一下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帮助,毕竟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加入互联网,那么现在做互联网难不难?赚不赚钱呢?互联网创业的概念是什么?互联网创业就是指自己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盈利,互联网创业是一个笼统的概...

海归硕士康英德:回乡种菜年产值近1.17亿, 带领乡亲走出致富路

海归硕士康英德:回乡种菜年产值近1.17亿, 带领乡亲走出致富路

种地到底多辛苦,我国的唐朝诗人李绅早已一语道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在福建厦门的康英德却不怕吃苦,他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农业的种子。留学归国后,不顾家人反对回乡种菜,靠着一粒粒的蔬菜种子,带领家乡村民实现致富增收,年产值近1.17亿元,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又为什么会选择回乡创业种菜呢?讲述三农致富...